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和田玉的历史与现状

论和田玉的历史与现状

论和田玉的历史与现状【摘要】和田玉开发利用已有8000年的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经历了从生产工具到装饰品、实用品、礼器、祭器的发展过程。

最后被皇宫贵族确定为帝王用玉。

现在又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为人们装扮美好生活。

但经过8000年的开采与挖掘,和田玉资源已经慢慢枯竭。

现如今如何保护和田玉资源已经成为重要课题如何让8000年的文化瑰宝得以继续造福后代,让和田玉文化继续流传,让和田玉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历史影响现状发展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正文2.1和田的玉历史2.2和田玉的影响2.2.1 文化影响2.2.2 政治影响2.3和田玉的现状2.4和田玉的发展第三章结论第四章参考资料第一章绪论我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家,我国玉器以其7000年的历史,与我国的瓷器和丝绸一样,成为我国古老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素有"东方艺术"的美称,在全世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

我国对和田玉的开发利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用和田玉制成的玉器,具有浓厚的中国气魄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和艺术瑰宝。

和田玉是我国玉石中的佼佼者,代表着中国颜面几千年的玉文化,它包含了我国从古至今的思想、道德、文化乃至国家政治。

我们有必要认识玉文化了解玉文化。

了解它的历史,从而认识到和田玉的可贵,让所有人有保护和田玉的意识,考虑和田玉的发展之道,让载着中国文化的和田玉造福后代。

第二章正文2.1和田的玉历史通过对文献记载的研究及对出土玉器的鉴定,可以将我国古代玉材的使用,归纳为以下4个大的阶段:(1)新石器时代,以内地甚至本地产彩石作为玉器原料。

主要以北方的红山文化、南方的良渚文化、台湾的卑南文化为代表,主要的玉料有石英岩、硅质岩、透闪石岩、蛇纹石岩等。

(2)从商代晚期到战国时期,新疆产的和田玉和内地产的彩石并存,和田玉的数量渐呈上升趋势。

最迟到商代,玉材的使用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据安阳殷墟妇好墓、江西新干商代大墓等处出土玉器的鉴定得知,已有相当一部分玉料来自新疆和田,这时距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还有千年之久,距今3000多年以前就开始把玉从新疆运入内地。

有学者推测,早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前,就已经有一条由新疆向内地运输玉石的玉石之路。

(3)汉代到明代,玉材以和田玉为主。

到西汉中期,中原王朝和西域的交通畅通无阻,和田玉源源不断地运进内地。

在各种玉材中,和田玉的质地、颜色都是其他彩石所无法比拟的,所以自从和田玉进入内地后,不但渐渐排挤了彩石,并且在各种玉石中惟我独尊。

汉代的诸侯王墓中出土的许多玉器如河北满城刘胜墓、安徽淮南王墓等,据鉴定多为和田玉。

而民间用玉则大部分为独山玉和岫玉。

从秦汉以后几大玉材产量比较来看,就质量而言,和田玉最好,其次是独山玉;而就产量而言,情况刚好相反,和田玉最少,这也是其珍贵的原因所在。

(4)清代和田玉占垄断地位。

器重和田玉的风气一直延续到清代,尤其乾隆皇帝不惜巨资从新疆购进和田玉到内地琢制玉器,如现藏于故宫乐寿堂的"大禹治水图"玉山子,就是从新疆运往扬州进行琢制后又运回京城的玉器珍品。

直到清末,翡翠的大量涌入,和田玉才渐渐变少。

目前和田玉仍是现代玉器的重要原料,优质白玉料仍是供不应求。

现在,国家正在有组织和有计划地进行和田玉的开发。

新疆设立了管理玉石的机构,在于田、且末、玛纳斯等地规划了玉石矿山,在和田、喀什、且末等地设置了玉石收购站,使和田玉产量扩大。

玉石在全国十几个省市销售。

2.2 和田玉的影响玉在中国起源之久,可能在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相比的。

据考证,全世界最早认识石头,对它作出分类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早把石头中具有最美的一类叫玉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

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国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存在着密切关系,它曾影响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人们的观念和习俗,影响了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了一大批文学、历史等著作。

中国古玉器世代单件作品的产出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玉器生产技艺,以及与中国玉器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中国独特的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光照全世界。

鉴赏中国古代玉器,我们不但要欣赏它们的工艺价值,更要研究它们深刻的文化内涵。

而作为古玉中的佼佼者,和田玉一直以其温润柔和的质地被中国人看做“国石”,是玉中的代表。

2.2.1 文化影响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中国玉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分支,它同样是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以玉器为主要内容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1)中华民族先民对美的原始追求:与旧石器时期的玉器相比,我国新石器时代玉石器既经过了打磨,又经过了穿孔,这样既保留了原有的实用价值,又具有美观的效果。

如果说,拣取自然的石块,进行石打石的处理,说明古人类已经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具,那么,磨光和穿孔则意味着中华古代先民不仅已经能够制造高一级的工具,而且在思维当中产生了带有观念形态的内容。

尽管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还是一种极其简单的工艺,可祖先们竟为之实实在在奋斗了几十万年之久。

从史学的观点看,这构成了划时代的标志。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祖先们把那些色泽晶莹的“美石”,经过耐心细致的打磨,制成带有一定意义的形状,并钻上一个小孔,甚至还穿上自己捻的小绳,将它套在颈项上或挂在胸前,这是一幅多么美妙动人的情景,它说明古人在进行美的追求,标志着人的思想中有了信仰和寄托。

玉石具有无比的美丽,无比的坚硬,无比的价值,它与上古先民思想中至上的祖先、至上的自然力、至上的鬼神自然而然地联系在一起了。

古代护身符一类的东西正是循着这一自然过程而产生的。

在此后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更产生了许许多多和玉紧密关联的神话和传说,这都表明在古时候人们的思维想象当中,一块美玉,它对天地四方、对列祖列宗、对电闪雷鸣、对万物生灵都有说不尽的联系和影响力量,这确是一个很重要的飞跃。

大量古代的文字记载和大量的出土文物,都在证明着这样一个史实:一块玉、一件件小小的饰物、一点最原始的审美意识和一种最早的信念和虔诚,都不断地被赋于了新的含义,发生着新的作用,并终于孕育了中国特有的玉文化。

(2)玉图腾与中国玉文化:中国原始社会曾有一个被称为玉图腾的阶段,表现为中华民族的先民曾经用带有某种含义的玉刻制品作为民族的标志,历史文献也的确有许多这方面的记载,例如《拾遗记》卷一《少昊》记载,少昊的母亲皇娥在少女的时候,白天乘木筏在苍茫的大海上漫游,有一天她到了西海之滨的穷桑之地,那里生产一种叫孤桑的大树,高达千寻,吃了此树果实会长生不老。

在那里,她遇到了神童“白帝之子”,即“太白之精”,她与这位童子同乘木筏,嬉戏于海上,他们用桂树的树干作旗杆,将董茅草结于杆上作旗帜,用玉石雕刻成鸠鸟的形态,装饰在旗杆顶上,即“刻玉为鸠,置于表端”。

后来皇娥生下了少昊,称号叫“穷桑氏”,也叫“凤鸟氏”。

而且属少昊的各族有元鸟氏、青鸟氏、丹鸟氏,祝鸠氏、鸣鸠氏、鹘鸠氏,这是以玉鸟为图腾的最好体现。

玉石是当时人类用得最多、最广泛的物质,被推为天地之精,既美观又实用。

因此,上古之时,先民将玉雕琢成鸟兽等各种图案,作为图腾崇拜,而且围绕图腾标志,还产生了一些原始的公共活动,如包括原始音乐,原始歌舞在内的巫术礼仪活动等,反映了玉图腾是远古文化和意识形态-玉文化萌芽初期的一种形式。

(3)世系英雄与玉文化:我国关于古代英雄的神话故事很多。

这些人战功赫赫,智慧超人,为推动中国原始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许多神话故事在叙述这些伟大人物时,也将玉融合了进去,例如,传说炎帝时曾“有石磷之玉,号日夜明,以之投水,浮而不下”。

其实这是一种磷光效应,但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和炎帝神农的圣德联系在一起,似乎天地为贤人的圣德所感,以致于玉石都显了灵;轩辕黄帝传说是他最早统一了中国,并建立了典章制度的,国人至今仍以作为炎黄子孙而自豪。

《拾遗记?轩辕黄帝》中记载他曾“诏使百辟群臣受德教者先列诡玉于兰蒲,席上燃沈榆之香,舂杂宝为屑,以沈榆之胶和之为泥以涂地,分别尊卑华戎之位也。

”,这说明黄帝时代已建立了圭玉制度;唐尧是圣德之主,传说他得到了块雕刻着“天地之形”的玉版,说明唐尧圣世,功绩卓著,与其得玉版受天意和知识有关;夏禹治水,奏万古奇功,皆因他得到“蛇身之神”传授玉简的结果。

所有这些描述将玉的神格化作用与世系英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强烈地表现了古人对玉的狂热宗教情绪。

(4)玉振之声与文学艺术:巫术是古代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礼天祈福,祭祀祖先等等,《周礼?春官宗伯第三》曰:“若国大旱,则师巫而舞”。

就是证明,巫术活动的一般形式是巫师带领一群人边唱边舞边敲。

而历史记载和分析表明,敲打的东西就是玉石,《尚书?舜典》曰:“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这描述了古人进行巫术活动的情景,即敲击玉石发出有节奏的音响,人们模仿着百兽的动作,开始狂热地舞蹈。

玉是当时制作乐器的最好材料,古人把这一特征作为衡量玉石的标准,及“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

原始歌舞和巫术礼仪活动在原始社会还是混为一体的,但到了阶级社会,便开始一分为二,发展成社会上层建筑的两个独立的部分,原始歌舞演变成“乐”,巫术礼仪演变成“礼”。

一是文学艺术,一是行政典章。

玉从参与歌舞,巫术礼仪活动而成为中国古文化的开端之一。

(5)思想道德与玉文化:道德赋予玉文化从产生之时,就用玉赋予了道德观,所谓"君子比德于玉,君子佩玉"等都是对玉进行人格化。

玉的道德内涵在西周初年就已产生,从那时起,发展了一整套用玉道德观,将其理念化、系统化是在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以后,儒家的用玉观一直贯穿了整个我国封建社会,深深根植于人们的头脑中。

儒家道德以其涵盖仁、义、礼、智、信而著称。

玉道德便以其为本,象征着伦理观念中高尚品德和情操。

在这当中,就有很多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来与玉有关的字,多表示美好、崇高的意思。

例如,经常有人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来比喻某人高尚的情操和凛然气节。

中华民族对玉的偏爱、宣传、推崇,被思想家理念化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历代统治阶级都加以利用。

玉的道德和人格化,广泛被民众所接受,是玉器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6)不同时期的文学与玉文化:先秦时期,《山海经》、《诗经》、《离骚》等文学著作中就有了对玉的描述和赞美。

萧史弄玉的传说更是寄托了对爱情的向往。

唐代王翰的《凉州词》中写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这里提到的“夜光杯”就是用和田白玉雕琢而成的杯壁极薄的酒杯,诗人李商隐也有“蓝田日暖玉生烟”的诗句。

元末明初的一曲脍炙人口的杂剧《玉梳记》,明代剧作家高濂的《玉簪记》,明代著名戏曲作家汤显祖所作的《紫钗记》,以及《荆钗记》都是通过玉器来串联起来的爱情故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