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结构设计总说明1

结构设计总说明1

结构设计总说明
1、主要设计依据
(1)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01)
(2)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09—2010)
(3)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4)
(4)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5)国家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技术规程(JGJ 3—2002)
(6)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03G329—1)
3、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类型、湿陷等级、建筑物分类
4、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
±0.000以上,环境类别一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3.4.1
±0.000以下,环境类别二 b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3.4.1
5、框架结构的施工质量控制等级
6、基本风压、基本雪压、楼面和屋面活荷载的取值
(1)风荷载、雪荷载
(2)楼面和屋面活荷载的取值
7、混凝土的材料
混凝土强度等级
c t
2~6 层:C30 f c =14.3 kN/m2f t=1.43 kN/m2柱 1 层:C35 f c =16.7 kN/m2f t=1.57 kN/m2
2~3 层:C30 f c =14.3 kN/m2f t=1.43 kN/m2钢筋受力纵筋用:HRB400级钢筋(f y=360N/mm2)
箍筋或构造钢筋用:HPB235级钢筋(f y=210N/mm2)
8、混凝土结构构件纵筋、箍筋等的保护层厚度
梁纵筋、箍筋的保护层厚度:35mm
柱纵筋、箍筋的保护层厚度:30mm
9、混凝土结构钢筋的连接要求
采用螺丝套筒连接
10、结构计算
(1)地震作用
本工程设防类别为丙类建筑,建筑场地类别为二类,抗震烈度8度,框架抗震等级为二级。

一般情况下建筑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都要考虑地震作用并进行抗震验算,本设计值考虑短轴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该地震作用由短轴方向的抗侧力框架结构承担。

框架结构地震作用的计算采用底部剪力法;结构的基本自震周期采用顶点位移法计算;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位移计算采用D值法。

(2) 竖向荷载作用(恒载及活载)
在计算单元范围内的纵向框架梁的自重、纵向墙体的自重以及纵向女儿墙的自重以集中力的形式作用在各节点上。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内力采用弯矩二次
分配法计算。

梁端和柱端弯矩计算之后,梁端剪力可根据梁上竖向荷载引起的剪力和梁端弯矩引起的剪力相叠加而得到;柱轴力可由梁端剪力和节点集中荷载叠加得到。

(3)控制截面及其内力不利组合
对框架梁,选梁的两端截面和跨中截面作为控制截面;对框架柱,选柱的上、下端截面作为控制截面。

根据结构类型、地震设防烈度、房屋高度等因素,由《抗震规范》确定该框架结构抗震等级为二级。

因建筑高度在60m以下,设防烈度低于9度,可不考虑风荷载。

内力组合:根据《结构规范》和《抗震规范》考虑三种内力组合形式:
(A)1.2SGk+1.4SQk
(B)γRE[1.2(SGk+0.5SQk)+1.3SEk)]
(C) 1.35SGE+SQk
(4)多遇地震作用下层间弹性位移验算
多遇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层间弹性位移要满足下式要求:△u
e ≤[θ
e

h。

△u
e
:多遇地震作用下标准值产生的楼层内最大的弹性层间位移。

[θ
e
]: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取1/550。

11、配筋计算
由于本工程按8度设防区设计,因此进行了抗震设计。

其设计原则是:“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

(1)框架梁的截面设计:包括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和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依据计算结果选用相应的纵向钢筋和箍筋。

(2)框架柱的截面设计:包括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和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依据计算结果选用相应的纵向钢筋和箍筋。

(3)框架节点核芯区截面抗震验算
按照“强节点”的原则,防止梁柱破坏之前出现节点核芯区的破坏,必须保证节点核芯区的受剪承载力和配置足够数量的箍筋。

本设计中二级框架的节点核芯区应进行截面抗震验算。

(4)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按有关规定实行。

12、结构计算程序
采用PKPM2005对结构做整体分析,进行结构电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