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史课件

中国文化史课件


五 礼乐制度
礼仪制度是为处理人与神、人与鬼、人与人
三大关系而制定的,礼分别代表了神权、族 权、君权。 周礼奠定了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基础。
第三章 解放的时代
一 礼崩乐坏
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史为东周。东周分为春秋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6 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文 化转折时期。这一时期,铁器出现,生产力获得巨 大发展,农业生产跨上新的台阶。 此时期争霸战争、兼并战争愈演愈烈。政治上的争 权夺利,破坏了周朝的宗法礼仪制度,出现了孔子 感叹的“礼崩乐坏”的局面
二 士阶层的兴起和私学
2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士人散落民间,凭借 掌握的六艺知识,或聚徒讲学,或著述立说,学术 授受从官府转向私门,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 断。并且文化知识渗透到社会的不同阶层,得到了 更广泛的传播。(如孔子倡导“有教无类”。)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规模已相当可观。(“孔 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 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孟子“后车 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孟子·滕 文公下》)聚徒讲学成为时尚,各家立派建说,终 致百家争鸣之势。
三 百家争鸣
春秋末年,儒、墨号称显学,战国时期,则
是诸子并起,百家争鸣。
四 区域文化
周统治时期,王室掌握主流文化,但在更广
大的社会领域内,土著文化各有其传统,并 没有被周文化同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春 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的统治近乎崩溃,诸 侯国各自为政,文化各异,各具特色。李学 勤综合文献和考古成果,认为春秋、战国时 期带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化,大致可以划分 为七大文化圈。
四 区域文化
中原文化圈:黄河中游,以建都洛阳的东周
为中心,北到晋国南部,南到郑国、卫国。 华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其重要国家是晋国, 是法家学说的重要发源地。 北方文化圈:中原北部,包括赵国北部、中 山国、燕国以及更北的方国部族。原居住游 牧民族,后被中原文化同化。
四 区域文化
齐鲁文化圈:鲁国,周公封国,保留周文化
二 士阶层的兴起和私学

士的崛起 1士的来源:原先贵族的最低等级“士”;一批丧 失了世卿世禄生活得贵族子弟;庶人中的佼佼者。 2统治阶层的“重士”: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 争霸图强的政治环境,突出了人才问题的重要性。 做为拥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士成为王侯公卿竞相招 揽的对象,“蓄士”、“养士”蔚然成风。(如战 国四君子)
传统最多的国家。鲁文化的内容,是以儒家 思想为宗,以礼乐文化为中心,在保存传播 古文化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齐国,经 济发达,文化呈现出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点。 “稷下学宫”。 楚文化:杂糅中原文化和长江南北众多土著 文化而成。道家思想。
பைடு நூலகம்
四 区域文化
吴越文化、巴蜀文化。
秦文化:吸收了周文化和戎狄文化。尚武。
二 士阶层的兴起和私学
3士的品格:胸襟博大,以天下为己任;政治参与意 识强烈;道德自律严格。 主要反映在士对“道”的追求。(“士不可以 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子曰:“笃信好学,守死 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 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 焉,耻也。”《论语·泰伯》) 这个时期的士人群体,应时而生,才俊辈出。 使中国文化出现了群星璀璨的一页。
一 中国人的起源
2 、父系氏族公社 代表:龙山文化——黄河流域 良渚文化——长江下游 特点:锄耕农业发展,家畜饲养,形成部落 联盟,私有制产生,一夫一妻制。 出现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畜牧 业经济分开)
二 初民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
原始宗教
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
二 初民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

二 士阶层的兴起和私学

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1 殷商、西周时代,“学在王官”,巫史掌管文 化教育。(P63,有关“巫、史、祝、卜”的介绍) 只有贵族及其子弟才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东周时期,周天子权力旁落,公室衰微,原先 设立的国学及乡学难以为继,“学在王官”的局面 被打破,这使得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出走, 学术下移成为大势所趋。

二 青铜器及三代物质文明
二 青铜器及三代物质文明
二 青铜器及三代物质文明
都城、宫殿
政治控制、军事攻防和神圣崇拜,是中国古
代城市的主要功能。
三 文字的早期形态
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
“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 龟甲或牛肩胛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 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是中国 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 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五 礼乐制度
宗法制:基本内容是确定继统秩序和家族内部依血 缘关系区分尊卑亲疏,规定各自不同的义务和权利。 礼乐文明:礼起源于原始宗教信仰。礼的产生,即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人类由愚昧走向文明 的产物。 周礼:周公“制礼作乐”。周代形成的礼仪制度, 实际是一个囊括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一 切典章制度以及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行为准则规 范的庞大概念。
第一章 中国文化
讲课人:张航境
一 中国人的起源
旧石器时代
1 、早期:元谋人、北京人——血缘家庭时 期, 使用天然火 2 、中期:大荔人、丁村人——族外群婚, 摩擦生火 3 、后期:山顶洞人——制作工具(石镞、 骨器),原始宗教,母系氏族公社形成
一 中国人的起源

新石器时代 1 、母系氏族公社:(氏族就是一个确定的,内部 不能通婚的血缘亲属集团——恩格斯) 代表:①仰韶文化、裴李岗文化、马家窑文化、 山东大汶口文化等——黄河中下游 ②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长江流域 特点:出现农业,图腾崇拜,组成部落,实行对偶 婚
三 传说时代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氏族部
落的不断迁移和相互交往的扩大,各个部落 之间在某些时候、某些地方形成相反的利益, 而在另一些时候和另一些地方又形成了相同 的利益,由此引起了各个部落的分化和组合、 战争和联盟,逐渐形成为不同的民族。 ——郭沫若
三 传说时代
三大文化集团
1、华夏集团,发祥于黄土高原,位于仰韶文 化、河南龙山文化分布区。内部分为两支: 姬姓的黄帝氏族,姜姓的炎帝氏族。
二 秦汉制度层面的整合举措
汉代文化整合的重要工作是“制礼”。汉代的制礼 活动,主要集中在创制适应于新的封建统一王朝和 政权结构的礼仪。(建封禅、兴太学等。) 汉代礼制的特点:确立了用儒家经典的内容作为衡 量是否合“礼”的标准;确立“三纲五常”作为中 国封建礼制和伦理规范、社会秩序的最高准则;通 过儒家经典“三礼”的整理诠释,进一步将中国礼 制系统化、规范化和细致化。 汉代重建礼制,将“礼”改造成社会各阶层共同遵 守的行为规范。(许多传统节日形成定制,如重阳 节、清明节等)

三 统一思想的确立
秦统一之后,采用了倡导绝对君权的法家学
说。(焚书坑儒) 汉初,黄老之术。后发展儒家学说。汉武帝 时,设立太学,置五经博士。董仲舒继承孔 孟思想,发展儒学,提出了“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的主张。(礼法并治,德行兼用。) 经今古文之争
四 中外交流
东亚(1)朝鲜:—108年,汉灭卫氏朝鲜,
三 文字的早期形态
三 文字的早期形态
三 文字的早期形态
四 三代的天命观念和人文传统
殷商时代,“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
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殷商时 代,据甲骨卜辞和青铜器而言,神巫明显处 于文化的中心地位。“上帝”之称,最早见 于卜辞。殷商的祖先神祭祀,也已相当成熟。 西周继承了殷商的祖先崇拜与上帝观念。出 现了“天”的观念。神本走向了人本。 占卜:殷人笃信龟卜,周人则多用占筮。
三 传说时代
2、东夷集团,在黄河下游,属大汶口文化、
山东龙山文化等分布区。(蚩尤、后羿)
三 传说时代
3、苗蛮集团,主要活动于今湖北、湖南、江
西一带,即大溪文化、河姆渡文化等。(伏 羲、女娲)
三 传说时代
三大集团之间矛盾冲突,最后华夏集团取胜。
多民族融合发展。“华夏”成为中华民族的 历史称号,“黄帝”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祭奠 的人文始祖。 禅让:尧、舜、禹——家天下
二 秦汉制度层面的整合举措
汉汲取秦亡的教训,实行较为宽松的政治措
施,并加大了文化整合的力度。【汉承秦制, 初年实行“黄老学说”,郡国并行;王朝巩 固后,加强中央集权(分封诸侯-削藩-七国 之乱-推恩令),确立儒家文化的核心地位。 经济改革,实施盐铁专营。军事上,发动对 外战争,开拓疆土。】
二 秦汉制度层面的整合举措

一 文明的初现
一 文明的初现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继承制度和国家发展:
同一发展阶段,大同小异
二 青铜器及三代物质文明
金属器的发明和使用通常被视为文明时代出现的重 要标志,而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器主要是青铜器。 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主要是用于祭祀神灵的礼 器和作战的武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青铜 器具被赋予了政治权力和等级地位的象征意义。 青铜器主要分类:饮食器,酒器和水器,兵器,生 产工具,乐器等
四 中外交流

匈奴 1秦汉时期的发展概况 公元前209年冒顿单于建立奴隶制国家。(以阴山 以南和鄂尔多斯草原为中心)控制了东、西往来的 草原之路。 2秦汉帝国对匈奴的措施 ①长城: “御胡”,文化融合的交流线。秦长城,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汉长城,从敦煌到辽东。
四 中外交流
②和亲与交战: (1)汉初和亲政策 公元前201年冒顿发兵围攻马邑(今朔州),次年攻晋阳。汉高祖亲率30 万大军迫战,被围白登山。后用陈平之计,才得脱险。 汉初,由于多年战乱,国家百废待兴,政权尚未稳固,只好采用“和亲” 政策,缓和匈奴侵扰。 (2)汉武帝反击匈奴战争: 元光二年(前133),“马邑之谋”。虽未成功,但拉开了反对匈奴 的序幕。 元朔二年(前127),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设朔方郡、五原郡。 元狩二年(前121),浑邪王投降。置“河西四郡”,武威、酒泉、 张掖、敦煌。 元狩四年(前119)匈奴主力被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