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科学学院10级汉语言文学一班许江雁41007020114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摘要: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
可以从三方面来看: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
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当代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它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维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任何国家也无法回避,唯一的办法是去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历史大潮中接受它的检验。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双重的,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机遇,也让我们面临无数挑战。
作为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又该如何应对它所带来的影响?由此,最关键的问题是要研究经济全球化给中国提供了哪些机遇,带来了哪些风险和挑战。
本文通过剖析经济全球化的方方面面,探讨它的实质,衡量经济全球化的利弊与得失,并就此对中国所产生的影响作出相关论述,最后总结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字:经济全球化、资本主义、跨国公司、中国、发展
正文: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简单的说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它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客观必然性,这是因为:第一,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第二,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现实基础;第三,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第四,国际间相互投资的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不平衡的、螺旋式上升的,它作为世界性的大趋势将长期存在。
二、经济全球化实质及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更高水平、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程度大为增强、阻碍生产要素在全
球自由流通的各种壁垒不断削弱,经济运行的国际规则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条件下产生的,有着贸易自由化、生产全球化、资本流动国际化、金融活动全球化、市场经济体制全球化、各国商法体系的国际化等特征,而经济全球化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信息全球化。
它是一场由发达国家主导的,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其本质是其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资本的不断增殖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进行新的、急剧的扩张,使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力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扩展到全球范围,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新现象,是资本国际化进程的新的高级阶段。
不可否认,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和推动的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
目前国际社会通行的市场规则和国际惯例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主要发达国家的利益和要求。
因此,发达国家是全球经济的“中心”和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收益较少,有些国家甚至只能受到损害。
正如江泽民同志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所指出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的地位和处境是很不相同的。
在发达国家尽享全球化‘红利’的同时,广大发展中国家却仍饱受贫穷落后之苦。
”所以,我们可以将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实质理解为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
由于世界各国在自然资源、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政治经济制度和民族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以及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经济全球化对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从各国经济的整体上来看,全球化的影响可以分为正面和负面两种。
经济全球化的正面影响主要有:促进市场竞争和生产效率提高、降低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激发科技开发和知识普及、丰富市场供给的多样化、促进世界生活方式的接近、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则主要有:加大金融危机的风险、减少经济中的工作机会、恶化收入分配状况、社会关系变得紧张、自然资源过度耗竭、生态环境过度破坏。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及对策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全球化影响所形成的典型影响是:
第一,大量外资的进入,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严重的资本不足问题,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但是,大量通过贷款形成的资本进入国内也易造成大量的债务负担,可能引发国际债务危机。
第二,资本的进入带来了市场经济的博弈规则和惯例,有助于缩短发展中国家从二元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转型的时间,能够加快现代经济制度的形成。
但是,资本的进入也带来了“资本专制”等等不良西方文化的冲击,使社会价值观念发生倾斜。
第三,资本的进入带来了实用技术、管理经验和企业创新精神。
通过购并当地企业实现的外资进入还有助于传统产业结构改造
和促进产业竞争。
但是,由于跨国资本“无国籍”和无民族认同感,它不可能完全取代民族资本的功能。
因此,外资的过度进入有可能挤垮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因而可能损害经济的长远发展。
第四,资本的进入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安排大量的工资低廉的过剩劳动力从事有效就业,从而发展自己具有国际分工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产业。
但是,跨国资本总有一种摆脱所在投资国政府控制的倾向。
在利用廉价劳动力替代发达国劳动力的好处的同时,往往对所购并的企业大量裁员,以及建立相对资本密集型的企业。
所以,外资的正的“雇员效应”从发展中国家总体上来看并不明显。
如果还考虑到被外资挤垮的其他企业,则外资的雇员效应就要打更大折扣。
第五,多种结构的跨国资本的进入,活跃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化和金融深化。
但是,跨国资本的进入增大了金融市场的投机性和风险度,也容易给短期投机资本冲击较虚弱的发展中国家国内市场造成可乘之机。
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近两年发生在东亚的国际金融危机。
经济全球化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会更加严峻。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主权、经济安全、价值观念等等都出题了挑战,稍有不慎,就可能为经济全球化付出沉重代价。
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互动增强,中国置身全球化浪潮,要善于利用全球化机遇促进国内发展,善于利用全球化压力推进国内制度创新,善于规避全球化风险。
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增强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和全球战略意识。
第二,完善国家发展观、利益观、安全观、主权观与国际秩序观。
第三,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搞好五个统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全球化发展间良性互动。
第四,摒弃绝对排外的国家利益观,远离霸权主义那种维护一己私利的国家利益观,把更多的全球利益和地区利益纳入国家利益视野,在推进与外部世界互利共赢中发展并延伸国家利益。
第五,创新国家安全观,促进国防建设与国家经济建设、国家和平发展的协调,促进维护传统安全与维护非传统安全的协调,促进维护本国安全与维护国际安全的协调,促进军事手段与其他手段间的协调,力争摆脱“安全困境”羁绊,推进安全与发展统一,努力维护国家综合安全。
第六,妥善应对国家主权转移的趋势,以是否有利于国家利益发展取舍国家主权让渡,以是否有利于本国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稳定决定对国际干预的立场。
第七,充实国际秩序观,在适当参与全球治理中推进和谐世界建设。
第八,增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能力。
综上所述,面对经济全球化这把“双刃剑”,中国应该采取切合本国实际的开放步骤和措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唯一正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