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读书心得10篇刚进朝阳外国语学校老师就布置作业,让我们背诵《三字经》。
通过阅读、默记我体会到《三字经》韵文极易成诵。
内容大致可分为五部分:一、劝教;二、必备知识;三、读书;四、习史;五、劝学。
其中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读了《三字经》我清楚的知道了中国这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是怎样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不断生存下来的,让我对历史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读了介绍古时候的成功人士的部分后,我知道了我们中国曾经有许许多多的能工巧匠和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
读了书里讲孝敬那一部分,我知道了如何去做一个孝敬父母与长辈的人;读了仁、义、礼、智、信我坚信它对我们现代21世纪的学生同样适用;《三字经》讲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许多优良传统与经过几千年不断流传下来的美德,蕴涵着许多人生哲理,等待我们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去实践、去学习!《三字经》中说到“有孟母,择邻处”,讲的是孟子的母亲为让孟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先后三次搬家,读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我的父母,他们为了能让我来北京读书,调换工作并不辞辛苦寻找好的学校,我从心里感谢我的爸爸妈妈!如今早已将《三字经》熟记在胸的我,每当回顾这篇流传700多年,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文章时,仍有启迪心智的感悟,让我百读不厌,收益非浅。
这琅琅上口的一千多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令我折服!读了《三字经》后,发现里面有许多经典的故事,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其中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这一段经典名句,让我很是感动!孟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能有这么大的成就跟他母亲很有关系。
孟子小时候,住处附近有个坟场,每天都有出殡或扫墓的人哭哭啼啼从家门中经过。
孟子觉的好玩,也学着玩起出殡的游戏。
孟母发现后,担心孟子不安心学习就决定换个地方住。
当他们搬到镇上后,没想到附近住着一位屠夫,孟子又不安心学习了,学着屠夫拿起刀子,玩起剁猪肉的游戏。
孟母决定再次搬家。
这次,她带着孟子住到学校附近,这里书声朗朗,学习气氛浓厚。
从此,孟子专心致志地读起书来。
孟子稍大些,拜了大学问家子思为老师。
起初,孟子学的很专心,过了一段时间,就变的很懒散了,有一次,趁老师不在时,同学们拉着孟子偷偷地溜出去捉迷藏,摸小鱼,直到天黑才回家。
孟母问孟子为什么回来这么迟,孟子咕哝着说读书没意思。
孟母听了非常生气。
她拿起剪刀,一下子就剪断了快要织好的整匹布,问孟子:“布断了,还能够继续织下去吗?”“不能。
”“你正在求学,如果中途停学呢?”“我明白了,我再也不贪玩逃学了。
”“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如果半途而废,终将一事无成。
”从此,孟子发愤读书,终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我看了以后,觉得这位母亲很伟大,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不厌其烦的三次搬家,当看到孩子逃学回家时,孟母不惜割断快要织好的布,教育他学习不能够半途而废。
回想自己现在,有很好的学习环境,丰足的学习用品和幸福的生活,我就更应该认真学习!这学期老师要求我们背诵《三字经》。
通过阅读和默记,我深深地体会到《三字经》中所讲的仁、义、智、信在我们小学生成长中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令我折服。
在《三字经》这些浅显易懂的文字中,讲述了做人的准则,古人发奋图强的故事,中国悠久的历史,许许多多我们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学习和接触的知识,比如,我读了《三字经》中讲历史的部分,清楚得知道了中国这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是怎样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不断生存下来的;让我对历史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再比如,我读了介绍古时候的成功人士的部分后,就知道了我们中国曾经有许许多多的能工巧匠和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我一定要像他们那样,努力学习,争取获得更好的成绩,为祖国争光;又比如,我读了书里讲孝敬那一部分,知道了如何去做一个孝敬父母与长辈的人;《三字经》中说到“有孟母,择邻处”,讲的是孟子的母亲为让孟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先后三次搬家,读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我的父母,他们为了能让我读书,不辞辛苦的工作,我从心里感谢我的爸爸妈妈!在这薄薄的《三字经》中,蕴涵着许多人生哲理,等待我们小学生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去实践,去学习!最近看了一本名叫《新三字经》的书,令我感触很深。
仔细看过后,其中我最喜欢的句子是:“学与思,琢与磨,知与行,相交错。
成于勤,毁于惰,荒于嬉,败于奢。
省吾身,思己过,言必行,行必果。
败与胜,非天命,得与失,乃互生。
”“学与思,琢与磨,知与行,相交错。
”意思是说只有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我们才能收到真实的效果。
我们既要重视行动,也要重视认知,两相促进,才能塑造健全人格。
牛顿就是经过反复的思考,发现了“万有引力”,居里夫人也是经过观察,然后反复思考,再试验,才发现了“镭”,所以我们要学会思考。
“成于勤,毁于惰,荒于嬉,败于奢。
”是说学业和事业的成功要靠刻苦勤奋。
人不能过度的追求享受,否则就会败在自己的手中。
韩愈的《进学解》里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强调了勤奋思考的重要性。
许多人的失败是因为懒,一个人过于贪玩、贪图安逸,就会自己荒废自己。
只有勤奋才能获得成功。
“省吾身,思己过,言必行,行必果。
”是说:每天反省自己、思考自己的过错是种自我修养的方法,讲究诚信,说了的话就一定要做。
“吾日三省吾身”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第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说,曾子每天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办事有没有不忠实的地方?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讲信用的地方?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艺是否温习了?还有一句话叫“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人说话要算数,要有信用。
孔子认为,君子以言过其实,说了不做为耻辱,为人应言行一致,说到做到。
“败与胜,非天命,得与失,乃互生。
”自己的成功与失败不是天注定,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人生的所得与所失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我们在“得”与“失”之间作自我调节,使自己的心态保持平衡。
《新三字经》令我爱不释手,能让我们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真是一本好书!我喜欢中国经典读物——《三字经》,这本读物不论在道德、历史、地理、文化上……都让我受益匪浅。
它是我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三字经》是中国传统的儿童经典读物。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美丑,什么是对错,什么是仁、义、礼、智、信;让我知道了许多人生哲理,知道了应该珍惜时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字经》中“披蒲编,削竹简。
彼无书,且知勉。
”,讲的是西汉人路温舒用蒲草编成席子用来抄书;公孙弘自己制作竹简用来抄书。
他们的生活很清贫没钱买书,但是却知道勤奋自勉、刻苦学习。
“头悬梁,锥刺股。
彼不教,自勤苦。
”,讲的是汉代的孙敬为了防止读书时打瞌睡,把头发吊在房梁上;战国时的苏秦读书困倦时,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来提神。
他们虽然没有父母、老师的督促、教训却能自觉的刻苦读书。
读了《三字经》这本书后,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学习条件非常优越,能够学习更多的知识,但是我们还不好好学习,整天就知道玩电脑,一想到什么事情就等明天,人的一生能有几个明天呢?想想古人,他们虽然条件艰苦,但是仍然坚持学习,和我们相比,我们难道不惭愧吗?懒惰是我们学习中最大的敌人,我们一定要战胜它,并持之以恒,不断的超越自己,我们要努力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报效祖国。
让《三字经》在学习上,不断地鞭策自己,让我们离成功更进一步!我们上三年级的时候,学校发给我们一本《三字经》。
我打开一看,就读了起来。
可是不管我怎么读就是不懂里面的意思,后来经过老师的讲解,我这才明白《三字经》中的意思。
从那以后,我就越来越喜欢读这本书了。
因为它告诉我许多学习和做人的道理,这些大道理令我深受感触。
“幼不学,老何为”呢?所以我们现在要勤奋学习、刻苦钻研。
“人不学,不知义”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不努力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
读书时,必须懂得“学则智,不学愚,有不满,则进步”……书上还有“勤有功,戏无益。
节旨在,宜勉力”。
这两句已成为我的座右铭,它的意思是:勤奋好学的人一定事业有成;游手好闲、不求上进的人是没有作为的。
我常用这两句告诫自己:抓紧眼前的光阴,好好的学习。
我也常想起这样一个故事:李白从小聪明,但是不喜欢学习。
一天,他逃学去玩时,见到一个老奶奶在磨一根铁杵。
李白问:“老奶奶,您磨铁杵做什么呀?”老奶奶说:“我要把它磨成绣花针。
”李白疑惑地又问:“这么粗的铁杵能磨成针吗?”老奶奶说:“只要我每天不停地磨,铁杵一定能磨成针。
”李白听了,后悔自己贪玩而浪费了读书时间。
从此,李白立志努力读书,后来成为大诗人。
李白的故事教育我学习要勤奋,要持之以恒。
经过读《三字经》我知道了:学习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而不是让别人去为你努力。
学习是需要有耐心的,总有一天你会从这里面脱颖而出。
读了《三字经》后,我更喜欢这本书了,因为我还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比如说:“做人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做人要厚道,尊敬父母,有意志力和奋斗力,要有高尚情操等好的品质。
《三字经》真是我的好老师、好朋友!从一年级开始,爸爸就让我朗读《三字经》了。
虽然我那时不知道其中的含义,但读起来依依呀呀的倒是别有一番韵味,朗朗上口。
在不知不觉中,我已能将其背得滚瓜烂熟。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从中悟出了些道理,也慢慢明白了爸爸一直鼓励我背《三字经》的一片苦心。
《三字经》中有很多让人感人的故事呢!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曾子杀猪传千古”。
有一日,曾子和他夫人要一块去赶集,曾子的儿子死活不让自己母亲走,母亲就哄孩子说:“回来给你吃猪肉!好不好!”。
儿子听了母亲的话,就松开了拉着母亲的手。
赶集回来后,曾子磨刀霍霍,准备杀猪。
其妻看见了说:“我是哄孩子的!”“哄孩子?以后孩子长大了哄你、我,怎么办?如何了得!”说完曾子一刀便把猪杀了。
曾子是《大学》的作者,也是孔子的得意门生。
他言而有信,即使是对一个小小的孩子。
这让我很感动。
让我感悟甚深的是这一段:“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一块玉在工匠的雕琢下,才能尽现它的光彩,成为一块稀世美玉。
人也一样,不经历磨练,很难成才。
所以呢,从小就要刻苦读书,长大才能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我从这段话中明白了自己做为儿女的要孝顺和敬爱长辈,尽自己的能力。
所以我现在已经开始为妈妈分担家务活了:擦席子、擦家具、拖地,晚上睡前给妈妈敲腿,按摩肩膀。
让妈妈睡得香香的,我才开心。
《三字经》是古代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值得我们读一读的国学经典。
一个人要多读书才能懂得更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