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
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承载着无数的辉煌,同时也沉淀了无尽的文化。
在这些经典诗文当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三字经》了。
《三字经》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等,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它的行文特点就是三字一句,这种简短的韵文极易成诵,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世代流传,是最基本的国学启蒙读物之一,可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
《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个中心。
第一部分: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
第二部分:从“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
第三部分: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
第四部分: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
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这部分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诸子的著作;
第五部分: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的是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
第六部分:从“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
《三字经》三字一句,两字一韵,不禁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
她深深吸引我的,不止是生动有趣的人物历史故事,还有它本身丰富的内涵。
在生活中,每一个人不可能都做得十全十美,《三字经》却用她无尽的底蕴指引着我们,她是我们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
每读一篇,我都会被深深感动。
其中,有一句:“如囊萤,如映雪。
家虽贫,学不辍”,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讲的是晋朝人车胤,把萤火虫放在纱袋里当照明读书;孙康则利用积雪的反光当照明来读书。
他们两人当时家境都非常贫苦,就连最基本的照明灯光都没有,却能在艰苦条件下,没有丝毫放弃,用自己孜孜不倦的信念,采用看似笨拙的办法,发奋苦读,最终都大有作为,分别官至大将军、左丞相,为国家镇得一方净土、为人民谋得无限福祉。
古人这种求学的精神是多么令人钦佩呀!在那样恶劣的条件下都能克服困难,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努力学习。
而今天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要比他们好上几千倍、几万倍,谁家现在还没有照明灯?
如果还不知道珍惜,那真是惭愧啊!所以,我们要知足,要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用自己的信念去战胜学习上出现的各种困难,去努力学习!
另外,有一句:“头悬梁,锥刺股。
彼不教,自勤苦”,也深深的感染着我。
讲的是晋朝的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用绳子拴在屋梁上,看书时间长了打盹垂头的时候,头发被屋梁揪住自己就会惊醒,不再打瞌睡继续读下去。
战国时苏秦读书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刺激自己保持清醒,他们不用别人督促而自觉勤奋苦读,最终都成为了大政治家、大宰相。
这个故事说明要想成功,必须要自觉,而且还要刻苦的去学习,因为学知识这件事是任何人也替代不了的,更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学到。
这故事对我有很深的教育意义:目前因为我学的琴棋书画等课外课程很多,占用了很多时间,经常造成时间很不够,特别是周末没有一丁点的休息时间。
但这些课外课都是自己今后长大了要更好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这就要求我自己要比普通同学花上更多的功夫,要发扬“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和毅力,集中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学习,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三字经》中还有很多很多、举不胜举的典范和事例,有着很深很深的现实意义,我们一定要珍惜,要读懂她带给我们的真正含义。
感谢《三字经》,有您一路相伴,我们会越走越精彩!
篇二
经历了多少沧海桑田,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一直毅力于世界之巅,源远流长。
其中以少儿启蒙读物《三字经》为代表的作品最为典型。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含义简单易懂,还有些人们也把它谱成曲,让优美的旋律净化心灵。
这本书告诉我们许多关于历史、天文、地理、道德等许多知识,正所谓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这句话在小时候,我通俗地把它理解为:人在以前是善良的。
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它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每个人刚生下来时,本性都是善良的。
虽然每个人的本性差距并不大,可是,由于以后的熏染,环境的影响,差别会变得越来越大。
从“苟不教,性乃迁。
”到“知某数,识某文。
”告诉我们许多学习和做人的道理。
其中“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告诉我们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而学习的方法,贵在专心。
“昔孟母,择邻处。
”里面蕴含的《孟母三迁》的故事也告诉了我们学习环境的重要。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告诉我们人就像玉一样,不打磨雕刻,就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就像方仲永一样:他家世代都是种田人,但是到了方仲永小时候时,方仲永就已经会作诗,由此父亲感到非常高兴,因为很多人都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于是父亲就一天到晚带着方仲永去写诗、赚钱,不让方仲永去学习。
直到方仲永十二三岁时,写作才华仍
和五岁时的写诗水平一样,到了二十多岁时,他的才华已完全消失,跟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了。
这不正体现了这句话的意思吗?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又让我懂得,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好的老师和朋友。
正所谓“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从“一而十,十而百。
”到“此五常,不容紊。
”告诉了我们十进位算术方法,什么叫“三才、三光、三光”,告诉了我们“春夏秋冬”、“东南西北”“金木水火土”等四季、四方和五行。
从“地所生,有草木。
”到“丝与竹,乃八音。
”这句话还告诉了我们“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和“稻梁菽麦黍稷”等许多丰富的知识。
《三字经》的经典语句蕴含着古人的智慧结晶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它就像在人们心中种下一粒思想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