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脉血气操作技巧(1)

动脉血气操作技巧(1)


四、对血气分析结果的影响因素 及相对应得措施

1、病人状态的稳定性 病人若心理状态不稳定,在短时间内可以 影响病人的呼吸状态,从而影响血液中pH值、 PaCO2 、PaO 2 等不稳定参数的结果。 如由于害怕取样,有些病人呼吸急促,引 起pH值、PaO 2 增加,PaCO 2 减少;瞬间憋气 则会使pH值、PaO2 减少,PaCO2 增加。 在采血时必须向患者进行解释,力求穿刺 准确,一针见血,必要时应用局麻药,减轻病 人痛苦,使病人处于情绪稳定状态。

九)、按压止血: 一手在抽出针头的同时,另一手要拿着棉棒,做 好加压止血的准备。 加压止血至少要 在5分钟以上,避免皮 下血肿的产生。如果抗 凝机制不好的病人,加压 的时间要在十分钟以上, 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 迹象。
三.动脉采血操作的步骤

十)、排除气泡 : 查看血样标本有 无气泡纯在,如果有 要立即排出。
血气分析
太钢总医院 重症医学科 杜俊利
一、血气分析的概念

血气分析系 指用血气分析仪测定血中所 存在的氧和二氧化碳以及有关酸碱平衡指 标的参数。 血气分析仪直接测定的指标是pH、PCO2 和PO2,分别由pH电极、二氧化碳电极和 氧电极完成,其它指标多为派生或计算值。

动脉血气反映两个重要器官的功能状态
(37℃时α系数0.03,正常二氧化碳分压的情况下,物理溶解的CO2为 1.2mmol/L,相当于动脉全血CO2总量的5%。) 正常值:(35~45 mmHg)。 CO2分子具有较强的弥散能力,故血液PCO2 基本上反映了肺泡 PCO2平均值。
故PCO2是衡量肺泡通气量适当与否的一个客观指标, 通气不足时增高,表示有CO2潴留;通气过度时CO2排出过多则PaCO2降低。
三.动脉采血操作的步骤

十一)、摇匀标本: 充分混合血液标本, 在手掌中滚动标本,让 血样和针管里的肝素抗 凝剂充分混匀。 来回按顺时针的方向, 摇晃注射器,也可以帮助 血样和抗凝剂混合。

十二)、再次核对: 姓名、床号,给标 本贴上标签,如果条件允 许,立即送检.
三.动脉采血操作的步骤

十三、送检: 采血后应立即送检,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 测定,测定时要充分混匀,如需存放,应置于 4℃冰箱内,放置时间不超过1h。存放时间过 长,对检验结果会造成pH下降、PO 2 下降、 PCO 2 上升 。 吸氧者如病情允许可停止吸氧30分钟后采 血送检,否则应标记给氧浓度与流量。
四、对血气分析结果的影响因素 及相对应得措施

2、治疗因素 吸氧及吸氧浓度对PaO2 有直接的影响。采血前,应停止吸 氧30min 。如果病情不允许,采血时要记录给氧浓度。当改变吸 氧浓度时,要经过15min以上的稳定时间再采血。 同样,机械通气病人取血前30min呼吸机设置应保持不变。 临床用碱性药物、大剂量青霉素钠盐、氨苄青霉素等输入人体后 短期内会引起酸碱平衡暂时变化,从而掩盖了体内真实的酸碱紊 乱,以致造成误诊,因此采血应在病人用药前30min进行。 含脂肪乳剂的血标本会严重干扰血气电解质测定,还会影响 仪器测定的准确性和损坏仪器。应尽量在输注乳剂之前取血,或 在输注完脂肪乳剂12h后,血浆中已不存在乳糜后才能送检,而且 血气申请单上必须注明病人使用脂肪乳剂及输注结束时间。
四、对血气分析结果的影响因素 及相对应得措施

1抗凝剂的影响 血气分析所使用的动脉血标本必须抗凝,而肝素钠是唯一可 使用的抗凝剂。肝素溶液对血气测定值的影响主要是稀释。稀释 对PaCO 2 、HCO 3- 测定值影响最大。正常动脉血当稀释5%时, PaCO 2下降0.27kPa(-2.0mmHg),碳酸氢根浓度、BE下降 1.2mmol/L,PaO2 上升0.53kPa(+4.0mmHg),pH无影响。 美国B-D公司经过一系列测定,发现肝素溶液稀释的2ml血样 中因有0.25ml的死腔肝素(塑料注射器),其稀释会使PaCO 2 由 40mmHg降低至35mmHg。 而其公司生产的预设型动脉血气针内含100单位固体肝素锂, 无液体稀释效应,结果可靠。采用肝素钠抗凝时,应将肝素钠与 血液样本的比例控制在1∶20以下,即5ml和2ml注射器取血量分 别应>3.3ml和2ml,否则误差极大。
五、血气监测的指标
(1)PaO2;(PA-aO2) (2)SaO2 ( 3) PaCO2 TCO2 (4)PH (5)HCO3- BE
(一) pH值

PH:指体液内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是反映体液总酸碱平衡的 指标,受呼吸及代谢因素共同影响。 正常值PH=7.35~7.45,平均7.4。静脉血数量约低0.03~0.05。 PH<7.35为酸血症,PH>7.45为碱血症。不能区别是代谢性或呼 吸性的酸碱失衡 PH=7.35~7.45 无酸血症或碱血症; 代偿性酸血症或碱血症; 混合性酸碱失衡。

标本的采集
一、为什么要使用动脉血
1.动脉血是评估血氧含量所必需的。 2.动脉血的各项生理指标在全身是一致的, 而不同部位的静脉血则会出现变化。 3.动脉血气显示了机体四大方面的生理机 能。1),肺换气2)肾代谢3)肝代谢4)血 液缓冲系统的调节功能。

一、为什么要使用动脉血
4.动脉血气临床适应症:麻醉、机械通气、 手术中、手术后、急诊、外伤、心梗、 药物过量、肺病、肝病、肾病。 5.动脉血气对呼吸道疾病、酸碱失衡、代 谢疾病及危重病人的治疗用药和诊断提 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6.动脉血气检测优势:血量少、检测项目 多、结果快捷、准确度高。
三.动脉采血操作的步骤


三)、取正确的姿势: 病人的姿势:要求病人把手心朝外、向上、外伸, 把手腕放置在枕头或物品上,不要让手腕和手悬空。 操作者的姿势:在采血部位的同侧,取站立位,视 线保持在采血部位区域内,去掉床旁挡板。 四)、确定穿刺点 采血者将左手(或右手)的食指 沿血管的走向,放在准备采血的部 位,通过“一按一提”,仔细感觉动 脉的搏动。

pH,氧分压,二氧化碳分 压,氧饱和度,氧含量,

pH,碳酸氢根离子
二、血气的临床应用范围
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初步判断有缺氧和/或酸碱平 衡失调者,需查血气分析。判断是否缺氧及缺 氧的严重程度,判断有无呼吸衰竭。 临床各科的急危重症一般都伴有程度不等的缺 氧和/或酸碱失衡,原则上均需查血气分析跟踪 病情变化,指导临床治疗。 各种诊断不明的疑难杂症,查血气分析可提示 氧供和酸碱平衡状态的信息,从而可拓展思路, 有助于明确诊断。
二、为什么要用专业的血气针采血
1.与先进的国际医疗水平接轨、规范化、 标准化操作。 2.对分析前的标本进行抗凝处理,防止血 凝块堵塞分析仪,降低抗凝剂对检测结 果准确性的干扰。 3.避免分析前的误差,提高检测质量,减 少检测次数,降低患者费用。

三.动脉采血操作的步骤


一)、首先要向患者解释采血的目的: 根据采血单查对姓名、床号。 让病人知道采取动脉血,会带来一点生理上的疼痛感。 病人因此有了心理准备,缓解了紧张与不适感。 二)、挑选合适的动脉:取血要选择浅表、易于触及体表侧支循 环较多的动脉。 常用的动脉采血部位有:桡动脉、肱动脉、股动脉、足背动 脉。 一般首选桡动脉,因为易固定、便于操作、病人也容易接受、 并且是唯一经过二次氧合的动脉血。 肱动脉滚滑、不好固定、且不好操作 股动脉不易压迫,易形成血肿;易错抽静脉血、股动脉解剖 位置较深,容易造成感染。

(四)碳酸氢盐

实际碳酸氢盐(AB):是指隔绝空气的血标本,在患者实际
条件下测得的碳酸氢盐含量,受呼吸性和代谢性双重因素影响。正常值 22—27 (24 ) mmol/L。

标准碳酸氢盐(SB):是指动脉血在38℃,PaCO2 40 mmHg
四、对血气分析结果的影响因素 及相对应得措施

患者体温的影响 温度会影响pH、PaCO2 、PaO 2 的测定值。 患者体温高于37℃,每增加1℃,PaO 2 将增加 7.2%,PaO 2 增加4.4%,pH降低0.015;体温低 于37℃时,对pH和PaCO2 影响不明显,而对 PaO 2 影响较显著。体温每降低1℃,PaO2 将 降低7.2%。因此,必须在化验单上注明患者的 实际体温,实验室测定时即可应用仪器中的 “温度校正”按钮,校正到患者的实际温度, 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三.动脉采血操作的步骤

五)、皮肤消毒: 找好穿刺的部位后,就要对病人的拟采血部位进行消毒。 操作者也要对自己要接触病皮肤的手指进行消毒。 根据各人习惯,可戴无菌手套。 六)、准备穿刺 一切准备就绪后,采血者用 左手食指沿动脉的走向固定住桡 动脉,并感受到它的搏动。 右手以执笔式是的方法把持 注射器,手的小鱼肌贴在病人手 的大鱼肌处,便于固定。
(100-0.33×年龄 ± 5)mmHg


临床意义:判断有否缺氧及其程度, 它作为缺氧的指标远较
血氧饱和度为敏感。 PaO2 80~60 mmHg 轻度缺氧。 60~40 mmHg 中度缺氧 。 <40mmHg 重度缺氧

诊断呼吸衰竭的指标
(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

定义:血液中物理溶解的CO2分子产生的张力。

BD血气针和预充肝素注射器对比
项目 肝素盐 性状 BD血气针 肝素锂 喷雾态(粉剂) 预充肝素注射器 肝素钠12500U 液态
修饰
装置 附件
钙平衡(修饰)
有孔石 针帽、胶塞
无修饰
无孔石 橡胶瓶塞
BD血气针的特点分析:



1.喷雾态钙平衡(修饰)肝素锂,既保证了肝素的抗凝 作用又不再与血液中的离子结合,粉状的肝素锂又不 再与血液中的离子结合,粉状的肝素锂不稀释血液, 不破坏细胞,提高离子检测度。 2.先进的孔石装置,采血时自动充盈,空气自动排出, 避免了血液与空气接触,减少了分析前对血液氧分压、 二氧化碳分压及血红蛋白氧合系统的误差因素,提高 了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的检测准确度。 3.针帽、胶塞,确保了标本运送人员的安全,减少了标 本分析前的误差,提高了结果的准确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