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楼梦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楼梦课件部编版必修下册
二、阅读计划 为了更好地完成阅读任务,建议在请教老师并与同学们交流的情况下,完善下 面的读书规划记录表,并认真按照所规划的执行。
《红楼梦》阅读规划记录表
任务 周
第1周 第2周 第3周 第4周 第5周 第6周
阅读回目
周 第11周 第12周 第13周 第14周
细读全文
把握叙事顺序,了解故事情节,明确人物之间的关系,体会人物 性格特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品味和欣赏小说精彩的语言
联想思考
依据小说每一回目中记叙的故事,结合历史现实,认识小说反 映的当时社会的历史面貌和生活百态
全书回顾
梳理小说整体的艺术架构,体会小说的主旨、思想,领悟小说 的社会意义与人文价值,把握小说的艺术成就
可真是惊心动魄的场景。 读者完全不必猜测黛玉是知道宝玉去了梨香院,才寻踪前往,还是偶然碰 上。反正这是宝黛钗爱情朦胧期 “三角” 纠葛的第一次爆发。 心灵受创伤 的是黛玉, 所以回目的下联是: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此处“含酸”的“酸”,
自然不是心酸,而是女性的醋意。妙在是“半含酸”,就是说,有一点醋意,还 不是很多。
第三回写宝黛初会。黛玉进府时,详细介绍了从大门一直到室内的具体情
况。借她会见贾府内眷的时机,介绍了贾母,邢、王二夫人,李纨妯娌,三春姐 妹及宝玉。用墨如泼,如火如荼。
第四回在宝钗出场前先写葫芦僧判案,介绍“护官符”及薛家的财势及霸 道,并写了英莲被拐后的生活及雨村的宦海沉浮,种种人情世态活现逼真,使 《红楼梦》中所有人物的活动有了更为具体的典型环境。到这时,宝、黛、钗 全部齐集,使故事得以顺利地发展下去。
剧命运。
第三个神话:太虚幻境的神话故事。 太虚幻境象征着一个平等自由的理想境界,与现实的浊世相对照。故事的 “灵”,象征着“象征世界”;梦,象征着“理想境界”;情,象征着“现实世 界”。这样的格局,揭示了大观园“情”的本性与最终的命运。故事中警幻仙 子的“警情”与“传情”,揭示了作者的痛苦与内心矛盾。
尾联写陶渊明咏菊诗文旨意及对后来的影响。“陶令”指东晋诗人陶渊 明,他喜欢菊花,写了不少赞美菊花孤高傲世,不畏风霜的诗,并影响了后人。 自陶渊明开始,文人“咏菊”往往都偏重于赞美菊的高尚品格。林黛玉所以要 提及此事,在于用“千古高风说到今”的诗作与自己“满纸自怜题素怨”的诗 作进行对照。
三、名家评论
《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
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
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
鲁迅
《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
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
(3)说说《好了歌》和《好了歌注》的寓意。 明确:《好了歌》和《好了歌注》是全书的主题歌。作者以朴素的辩证法 解剖了封建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分析了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再现了封建末世 统治阶级内部的剧烈争夺以及贵族之家兴衰变幻、荣辱交替的历史画图。在 全书结构上,透露小说情节发展的轮廓,预示了主要人物结局,表达了作者对现 实的愤懑和失望,以及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
傲,嗜酒健谈,具有浓厚的文化修养和卓越的艺术才能。 代表作品:《红楼梦》。
二、背景透视 《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
策,举国上下沉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这时期从表面看来,好像 太平无事,实际上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发展,整个王朝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 折点。
第五回无疑是全书的提纲,有诗有曲有画,预示着主要人物的生活道路。 十二钗统统归入薄命司中,说明作者对女子的同情和对时代的深思。并用太虚 幻境的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荣国府加以对照。
(2)分析《红楼梦》前五回中的三个神话故事的寓意。 明确: 第一个神话: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 女娲炼石补天本意是对英雄、图腾、女性的崇拜。《红楼梦》在第一回 中利用这个故事具有反英雄的意义。 弃世和被弃是中国文化人物的普遍命运。《红楼梦》利用这个故事的寓 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①顽石是一块根本无用的废物,因此被弃。这也是文人们的最终结局。但 是,因为被弃,顽石也就保留了它的本真的性情,从本真性情的保留这一个层面
颔联写诗作者进入写作阶段时的情状。由于经过苦思冥想,构思一旦成熟, 立即投入写作,这时的诗作者却另一番表现:时而奋笔疾书——“毫端蕴秀临 霜写”,时而高声朗诵——“口齿噙香对月吟”,通过咏菊抒发自己的心声。 “毫端”,指笔尖。“蕴秀”,饱含秀逸的才思。
颈联写诗作者通过“咏菊”所抒发的情绪。在这一联,林黛玉对“咏菊” 诗的具体内容不作介绍,而着重提示读者,通过“咏菊”所抒发的是“自怜” 的“素怨”,即感情身世自我怜惜的素怨。诗作者又特意指出,由于种种原因, 这种悲愁素怨却难以被人所理解。“素怨”,即“秋怨”。“秋心”,感秋而 生的情怀,即愁。
在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总共做了58年的江宁织造。曹家 极盛时,曾办过四次接驾的阔差。曹雪芹生长在南京,少年时代经历了一段富 贵荣华的贵族生活。但后来家渐衰败,雍正六年(1728)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 雪芹一家迁回北京。回京后,他曾在一所皇族学堂“右翼宗学”里当过掌管文
墨的杂差,境遇潦倒,生活艰难。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 蒿”“举家食粥酒常赊”。《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之 中创作的。创作年代约在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
第七单元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
【必备知识】 一、作者简介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霑,字梦阮,号芹溪、
芹圃、雪芹。清代小说家,著名文学家。 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内务府“包衣”
(满语“奴仆”之意),入了满籍。从他曾祖曹玺开 始,祖孙四人相继出任江宁织造。雍正年间,他的 父亲因与皇家派别斗争有牵连,以及江宁织造任期内财款亏空等原因,被罢 官、抄家,家道从此衰落。晚年居于北京西郊,终因疾病而卒。曹雪芹性情高
——蔡元培
《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如
果你想要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特色,最好的——既最有趣味又最为捷便
(具体、真切、生动)的办法就是去读通了《红楼梦》。 ——周汝昌
阅读规划 一、阅读策略
粗读概览 了解大体内容和章回结构:浏览目录、序言,了解写作背景
整体观照
阅读每一回,读标题,预测推想;筛选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 梳理情节发展变化
首联以林黛玉自诉构思诗作时的心态及行状举止为发端,刻画出一个为诗 魔搅扰得坐立不安的诗人形象,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躁动,预示着诗人有 某种情绪急需借助于诗歌来宣泄。“无赖”,指纠缠不休。“诗魔”,指诗人 由于兴起写诗的意愿,像着了魔一样,难以抑制。“”,倾斜之意,这里用作倚 靠。“沉音”,即沉思吟诵。
来看,也是顽石弃了世。作品中的这块石头经了女娲之手,从而变得有灵性。 《红楼梦》以前的小说只有暴力和道德,缺乏对人灵魂的呵护。《红楼梦》以 石的灵性来呵护人的灵魂,从而颠覆了以往传统小说的思想。
②女娲是创造女神,代表着生命的精神。这精神折射到警幻仙子身上,折 射到大观园的女子身上,构成了三位一体的结构。与这些女子相比,宁荣二府 里的男子们都是些无所作为的污浊之物。
进来,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让座。宝钗 笑道:“这是怎么说?”黛玉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这是什 么意思?”黛玉道:“什么意思呢?来呢一齐来,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明 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呢?也不至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姐姐 有什么不解的呢?”
还有妙玉自己常用的绿玉斗,以及那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 大盒,这些茶具,都是古器珍玩,用这些积淀了丰富文化意蕴的茶具饮茶,饮的 实是一片翩然古意!从这些茶具上,我们可以看到,《红楼梦》中的一茶一具, 无一不是细小而又精致的道具,点染着贾府那令人目眩的生活。
任务6:欣赏林黛玉诗词 明确: 举例一: 第三十八回中的《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这是一首抒发她幽怨悲愁的诗作。
第一回甄士隐的故事,写出一个高洁的知识分子的一生,对全书起着象征 作用。这个悲剧故事在不少人身上有着折射。甄英莲即“真应怜”,她的遭遇 又为那些女儿们奠定了悲剧的基调。
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写法独具匠心, 如果取消这一回,一上来就令 人物进入情节发展的轨道,如此千头万绪的人和事将如一团乱麻让读者坠入主 次不分、前读后忘的困境。假使由作者介绍也不行,这张人物表必然会让读者 读时索然乏味,读后一片模糊。如今以谈都中新闻入手,重点突出,要言不烦, 而又能引人入胜。
阅读回目
主要任务
阅读收获
任务 周
第15周 第16周 第17周 第18周 第19周 第20周
阅读回目
主要任务
阅读收获
【任务达成】 一、阅读前五回,完成下面两项任务。
任务1:说说前五回的作用、使命或寓意 (1)试阐明《红楼梦》 前五回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 前五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它有绾冠全书的作用。像是全书朦胧的缩影, 人物形象总的蓝图, 且每一回都负有一定的使命,对结构、主题方面有着举足 轻重的作用。
任务2:绘制小说主要人物的关系图表 明确:
二、阅读第六回至第八十回,完成下面四项任务。 任务3:读出宝黛钗爱情描写的动人之处 明确: 举例:《红楼梦》描写宝黛的爱情,始终离不开宝钗的介入。第八回宝玉 看望宝钗,两个人比看通灵玉,是《红楼梦》里的大回目。回题叫“比通灵金 莺微露意”,应是宝黛爱情、宝钗介入的点醒之笔。莺儿是宝钗的贴身丫鬟, 所谓“微露意”,就是透露出宝钗想与宝玉结为婚姻之意。而当宝玉为宝钗的 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所吸引的时候—— 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完,黛玉已摇摇的走了
③用这个神话来赞美生命,赞美创造精神。从另一面看,这个神话也反衬 出末世的悲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