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关于《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思考
山东省临沂市临沂第七中学申祥义
新编高中教材把《红楼梦》作为整本书阅读的指定书目,这是一件比较让人高兴的事情,但同时也是一件比较让人头疼的事情。

我们大家都知道,自从《红楼梦》问世以来到现在围绕着这本书已经形成了一门学问——“红学”,其研究之精深可以说是包罗万象。

那么在高中阶段如何阅读《红楼梦》这本书就成了一个老大难的问题。

“放羊式”的阅读肯定不行,那就需要我们给予指导。

我认为温儒敏老师说得很好“书的类型决定书的读法”,我们应该首先把《红楼梦》当成一部小说来读,我们要从这本书中培养的语文核心素养也是和“小说阅读”有关的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也应该是基于小说鉴赏方面的。

我在给学生讲记叙文写作的时候曾经跟学生说过,记叙文写作其实是再容易不过的一件事情,它要求我们做到五个一就足够了,那就是——营造一个环境,塑造一个人物,描写一个情节,表达一个主题,打动一个读者。

如果能够做到这五点,我想这篇记叙文应该算是一篇成功的记叙文。

基于此,我认为围绕《红楼梦》这本书展开的整本书阅读也可以这样来进行操作。

或许会有人发出疑问“这样是不是又会陷入肢解文本的误区”,我想应该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首先,《红楼梦》是一部章回体小说,章回体小说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每一个章节自成单元,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其次,《红楼梦》继承了明清以来话本小说的叙事结构,这个结构讲究的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它基本上不会是单线叙事,而是双线或是明暗线的叙事结构,《红楼梦》中就有两条叙事的线索,一条线是贾府的兴衰,另外的一条线是宝玉的情感发展(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感情纠葛),在这两条线索下,上演了一部《红楼梦》。

因此,围绕着这五点进行的整本书阅读应该也能够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阅读每一个章节的时候,我们都可以思考环境、人物、情节、主题、受众这样的五个关键词,并作出自己的解读,当整本书读完之后,我们就会明白整本书关于这五个关键词的架构了。

这样不仅不会破坏整本书阅读的连贯性,相反这种紧扣关键词的思考能够让阅读不止流于泛泛,而是一种带着问题阅读的思辨性活动。

下面我就我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过程中的想法和做法做一个具体的说明。

一、环境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红楼梦》中大的社会环境当然是一个诗书礼仪之邦,一个诗书礼仪之家,具体的故事都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展开的。

其中的自然环境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贾府,一个是大观园,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小的环境描写,比如前几回当中甄士隐梦入太虚幻境,用了八个字“烈日炎炎,芭蕉冉冉”,就把环境烘托出来了,为下文英莲的丢失作了铺垫。

大的环境是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视角表现出来的,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一节,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对整个贾府进行了一个细致的描绘,对大观园的描绘则是更为出彩的地方,先是通过贾政带领众清客游园,次又通过刘姥姥进大观园为我们展示了大观园的全貌。

在提出这样一个关键词的时候,我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思考这样的问题:
1、读每一回的时候都要看看里面有没有环境描写,分别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环境,有什么样的作用?
2、大观园是贾府众多小儿女的生活空间,作者是如何来描写这样一个生活空间的?
3、在阅读的过程当中,你发现大观园前后的描写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是带着问题阅读,所以学生的阅读得以深入下去。

同时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就会去
通读文本,通过整体阅读来把握这些问题,这样就达成了整本书阅读的目标。

二、人物
人物是小说的要素之一,在《红楼梦》当中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贾母的威严、贾政的迂阔、宝玉的叛逆、宝钗的沉稳、黛玉的尖刻这些都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一提到《红楼梦》我们马上就会想到“金陵十二钗”,这些人物形象是怎样一步步被刻画出来的,这是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我为同学们设置了以下的问题:
1、根据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画出贾府人物世系图谱,思考贾家人物辈分。

2、根据第五回“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了解“金陵十二钗及副钗”,知晓她们的命运。

3、除了这些老爷、少爷、夫人、小姐,《红楼梦》当中也描写了众多的丫鬟、婆子,她们也写得各具特色,尝试分析这些丫鬟、婆子的形象。

4、在众多的人物形象当中,宝钗、黛玉是可圈可点的人物形象,前人曾经有“钗黛合一”的评论,你怎么看?也有人说“晴黛合一”,试结合全书,对此作出评论。

5、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在本书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尝试分析之。

6、还有哪些人物形象你认为是可圈可点的,试综合全书加以分析。

通过这些问题,学生会掌握分析人物的方法和技巧,诸如语言、动作、肖像、心理、对比映衬等都会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同时,学生分析某个具体的人物形象,不仅仅要看某一个章节,而是要通读全书,这样就达到了我们整本书阅读的目的,使得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

三、情节
情节也是小说的要素之一,小说靠情节取胜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小说要靠情节来完整而立体的塑造人物,小说要靠情节来推动故事的发展,小说也要靠情节来完成对作品主题的构建,所以在阅读小说的过程当中,情节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元素。

短篇小说由于篇幅短小,所以情节上显得比较好把握,长篇小说则不然,需要我们用心去阅读和把握,才能了解清楚整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从中得到知识的、情感的、审美的体验,从而把握人物和作品主旨。

因此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我尝试着给学生投放了如下的问题:
1、通读《红楼梦》,有哪些故事情节让你难以忘记?
2、这些情节对于塑造人物、推动故事发展有什么样的作用?
3、这些情节对于小说的主旨来说有什么样的作用?
4、尝试对其中的一个情节展开讨论,从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发展、凸显文章主旨等几个方面去展开。

四、主旨
关于《红楼梦》的主旨,历来是众说纷纭,鲁迅先生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史……”美学家蒋勋说“我是把《红楼梦》当成佛经来读的,在整本书当中,我看到的都是慈悲”;伟大的开国领袖毛泽东说“《红楼梦》我把它当做历史来读”……真可谓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那么作为整本书阅读,如何来归纳《红楼梦》的主旨呢?我从《红楼梦》前五回中抽取了一个关键词“大旨谈情”,我认为这就是这本书的主旨。

当然这里的“情”不能狭隘地理解为“爱情”。

这里的“情”不仅仅包含了当时社会所有的情感(母子、父女、母女、手足、夫妻、朋友、主仆、妯娌、妻妾、婆媳),也包含了当时社会的人情、世情,所以才会有人说《红楼梦》是当时社会的“百科全书”。

通过这个“情”字,就可以读懂《红楼梦》,读懂它的主旨。

所以,在谈到主旨的时候,我这样来引导学生,1、给学生设置了如下的问题:
1、《红楼梦》开篇说本书“大旨谈情”,通读本书以后,你认为有哪些“情”?
2、针对其中的任何一种情感,运用具体的事例加以分析说明。

3、本书对当时社会的世态人情有描写吗?尝试分析之。

五、读者
《红楼梦》自问世以来,流传已经超过200年,通过原著或者译文读过这本书的人数以亿计,自清朝末年光绪年间开始,就有人专门研究《红楼梦》,遂而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红学”。

整本书阅读,其目的不是为了培养“红学专家”,而是为了提升能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具体来讲就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所以我认为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当中,还应该给学生设置如下的阅读目标:
1、能够读懂整本小说,没有文字语言障碍。

2、能够对书中的诗词曲赋作出自己的理解和鉴赏。

3、能够从“文化”的角度,对本书作出评析。

《红楼梦》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以此作为整本书阅读的内容,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以上就是我在阅读本书过程中的一些认识和思考,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附:整本书阅读计划
时间:一学期
第一阶段(前十周):快速阅读整本书,大致了解整本书的情节和结构。

在这个阶段的阅读当中,我给学生读脂评本第一回,着重阅读脂砚斋的批语,让学生知道怎样做批注,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注意圈点勾画。

第二阶段(十一到十八周):在这一阶段的阅读中,让学生对感触最深的章节或者故事情节进行精读,欣赏本书的语言、人物、情节,并提出问题引导同学们思考。

第三阶段(十九到二十二周):这一阶段是阅读展示阶段,学生分享阅读体会、分析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等。

可以让学生写人物传记,叙述故事情节,把握本书的主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