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复习要点名词解释或简答:1.玄府气液说:玄府是气液运行的通道,这是刘完素对人体生理、病理观的又一独特见解。
刘完素对玄府的认识已超越了《黄帝内经》所述的汗孔概念,而是将人体各种组织的腠理统称为“玄府”,并明确地论述了玄府为气液运行之通道,把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的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称作“气液宣通” 。
2.亢害承制论:这是《黄帝内经》阐述五运六气间的相互承制关系的理论。
刘完素运用这一理论来该识和说明疾病病理现象的本质与标象的内在联系,提出五运之中,一运过极,必有承制之象见之,“己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 ,因此,出现似是而非的假象,必须认真对待。
3.甘温除热法:是李东垣治疗内伤病提倡的基本法则,即用甘温之剂来补益其脾胃,升其阳气、泻其火热的一种治疗方法,他所制的主治内伤热中证的补中益气汤即是以此为基础。
4.内感阴证:是王好古在“内伤三阴”基础上提出的,指饮食冷物、误服凉药以及口鼻吸入雾湿之气等,内伤厥阴、太阴和少阴三阴经而产生的阴寒病证。
5.情志疗法:在《内经》情志五行相胜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以情胜情的治疗方法,巧妙地治愈某些疾病。
张子和对此法的运用有其独特的经验。
如“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 。
6.伤寒时地议:是缪仲淳论治外感热病时提出的重要学术思想,他认为古今风气不同,南北水土有异,而且古今人禀赋亦各不同,治疗疾病时可参照《伤寒论》的理论,根据实际发病情况,从时、从地、从人灵活运用。
7.主客交:是吴有性的学术观点之一。
主。
正气;客。
邪气。
邪气和血脉合而为一。
在疫病传变过程中,有的患者,素体尪赢,伏邪已溃,表里分传,里证虽除,正气业已衰微,不能托出表邪,留而不去,因与血脉合而为一,结为痼疾,由于“客邪胶固于血脉,主客交浑,最难得解” 。
8.逆流挽舟法:喻嘉言对夏秋感受热、暑、湿气而成痢疾,治疗主张“必从外而出”,所以用汗法,先解其外,后调其内,且有失于表者,外邪入里,病虽日久,也往往仍可引其邪出之于外,这便是他治疗痢疾的独特见解,称为“逆流挽舟”法,其主剂采用人参败毒散。
9.治形论:张景岳治病的方法重在“治形” ,治形又必以精血为务。
他说“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
此实医家之大门路也。
”常用药物以熟地黄为主。
10.(邪伏)膜原:邪从口鼻而入,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夹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者也。
11.畜鱼置介:喻嘉言将“同气相求”的原理,联系到人身的疾病,他指出人身之阴阳,相抱而不脱,是因为“阳欲上脱,阴下吸之;阴欲下脱,阳上吸之” ,从而维持着阴阳相抱而不脱的平衡状态。
12.阳化内风说:是叶天士在前人论述中风病的基础上,提出的肝风内动而致中风观点,他认为“阳化内风”的病机是“身中阳气之变动” ,指出这种肝风内动,“非外来之邪”。
精彩文档13. 安谷精生:叶氏对损证中既见有精亏, 又不能安谷的病证, 即取中、下兼顾的治法, 以达到“安 谷精生”。
治中损贵在“安谷”, 理下损重在“精生”。
以下损为主的, 每以填精药中参入山药、 茯苓等,“必胃强加谷者,阴药可以效灵”。
以中损为主的,往往在补中药里酌加熟地等,以达 到生精的作用。
14. 虫蚁搜剔法:指叶天士认为络病日深,非峻攻可效,须用虫蚁之类辛咸之品,以搜剔络邪,并 常用丸剂徐图缓取。
其应用虫蚁之理,是“每取虫蚁迅速,飞走诸灵,俾飞者升,走者降,血无 凝着,气可宣通,与攻积除坚,徒入脏腑者有间” 。
用药如蜣螂、蜂房、山甲、地龙、蟅虫、全蝎 等,以此来搜剔络脉,松透病根。
选择和填空知识点:总论: 1.《黄帝内经》是现存唯一的著作,是中医各家学说的基础。
2•各家学说的共同点:①有継承 ②有取舍 ③有发展医家一:刘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后人称他为刘河间,金元四大家之一学术理论:脏腑本气一一 肺气清肝气温 心气热 脾气湿 肾气寒 本气虚则一一 温 清 寒 燥热玄府气液说一 一导致“ 玄府闭塞” 的原因: 热气怫郁“主火论”是刘河间学术理论的核心,是刘氏最基本的学术观点亢害承制——木极似金、金极似火、火极似水、水极似土、土极似木(五运六气偏亢过极,表现为“胜己之化”的假象)表里双解代表方一一防风通圣散、双解散 刘完素在《三消论》中把消渴分为三类:①消渴②消中 ③肾消 治疗瘖痱代表方:地黄饮子代表著作:①《素问病机原病式》消论》 ②《医方精要宣明论》(又名《宣明论方》)③纟提出:“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创制治痢疾方——芍药汤增加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燥病病机(刘完素)医家二: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金元四大家之一代表著作:1.《脾胃论》2.《内外伤辨惑论》 3.《兰室秘藏》学术理论:认为造成脾胃虚弱的原因,主要是1.饮食失节2.劳役过度3.七情所伤对元气与火的关系,他认为:两者相互制约,一胜则一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创制当归补血汤治疗饥困劳役所致的血虚发热。
补中益气汤重用黄芪。
医家三:王好古,字进之,号汝庄,号海藏老人,元代著名医家,代表著作《阴证略例》内感阴证的病因:1.饮食生冷、过服凉药 2.外感寒湿雾露之邪 3.纵欲劳倦,素体虚弱内感阴证主要损及厥阴、太阴、少阴三经,表现为脾阳、肾阳、肝阳虚衰证候。
内感阴证病机:元阳中脱内感阴证的表现形式或传变方式:1.阳从外走(内阴外阳证) 2.阳从内消治疗经验:1•外感寒湿雾露之邪神朮汤;内伤冷物兼外感风邪有汗者--------- 白朮汤2.治疗内感阴证,强调以“调中”为主,治疗有“先缓后急”之分,强调“药当从温,不可遽热” 。
缓治代表方剂黄芪汤、调中丸。
3•阴证服四逆后,胸中发躁而渴,大小便秘涩者,治疗用“海藏已寒丸”4•王氏最喜用的药物是:附子、干姜医家四: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金元四大家之一,主要著作有《儒门事亲》。
精彩文档学术理论:论病观点:1.因邪致病2.论病重邪 3.祛邪安正“三邪”:天之六气一一风、寒、暑、湿、燥、火地之六气 --- 雾、露、雨、雹、冰、泥人之六味 --- 酸、苦、甘、辛、咸、淡在《内经》“惟以血气流通为贵”基础上,树立血气“贵流不贵滞”的观点对《内经》所谓“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的病证,他认为“病根在风,当取汗散风,是谓治本”。
“出血与发汗,名虽异而实同” “故出血者,乃发汗之一端也”调中汤组成:大承气汤加姜、枣(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姜枣)重视药邪致病。
“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擅用情志疗法。
医家五:朱震亨,字彦修,元代医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学者尊称之为丹溪翁。
代表著作:1.《格致余论》2.《局方发挥》:着重指出常以《和剂局方》温补、辛香、燥热之剂治病的流弊,主张戒用温补燥热之法。
学术理论:1.相火论(详见问答题)2•认为相火“寄于肝肾二部” 3•相火妄动的危害:耗伤阴精,轻则病,重则死4•阴升阳降论——脏腑而言:“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水火而言:“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气血而言:“气为阳宜降,血为阴宜升,一升一降无有偏胜,是谓平人”*朱震亨强调“阴升阳降”论,而李东垣强调“阳升阴降”论5.“攻击宜详审,正气需保护”治疗经验:1.凡阴精虚而相火妄动者宜大补阴丸,阴血虚而相火妄动者宜四物汤加知柏2.以二陈汤为治痰基本方。
“治痰者,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随气而顺矣”3.治疗郁证以行气开郁的越鞠丸为代表方,取气行则他郁自解之意,气郁是关键。
“六郁”:气郁、血郁、痰郁、湿郁、热郁、食郁4.噎膈:韮汁牛乳饮5.疝痛:疝气方6.痛风:二妙散7.痿证:(健步)虎潜丸医家六:缪希雍,字仲淳,号慕台,明代医家,主要著作《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神农本草经疏》学术思想:治疗外感伤寒太阳病时,不用麻黄汤,而用自制羌活汤外邪入侵人体的途径:“凡邪气之入,必从口鼻” 。
重视阳明证的辨证论治,喜用白虎汤和竹叶石膏汤强调治疗热病以固护津液为要,主张在用竹叶石膏汤时去半夏,原因是半夏三禁:“渴家、汗家、血家”石膏是清阳明邪热的主药,而不用大黄善用甘平柔润之剂,创制资生丸、肥儿丸阐发脾阴不足证的论治,认为“脾阴不足之候,脾主四肢,阴不足故病下体”,指出“甘凉滋润,酸甘化阴”为治脾阴虚的大法。
治气三法:补气、破气、降气,最重视降气,降气最善用苏子、枇杷叶、郁金医家七:张介宾,字会卿(又作惠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
代表著作:1.《类经》2.《类经图翼》3•《类经附翼》4•《景岳全书》5•《质疑录》*《类经附翼》的求正录中有《三焦包络命门辨》《大宝论》《真阴论》等名篇, 是景岳学说的重要代表作。
学术理论:认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一“医易同源”他对阴阳与五行关系的认识“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在五行之中,张氏对水、火最为重视,因为水火有关乎万物的生化,人身的水火即阴阳、精气。
张氏提出“阳非有余,阴亦不足”论,而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
命门理论:(问答详见PPT相关内容)张介宾命门学说是阴阳、精气和命门理论的有机结合。
认为命门位置“居两肾之中而不偏于右”开创了方药八阵:补、和、攻、散、寒、热、固、因治疗经验:阴阳相济法创制名方:阴虚——左归九(从阳引阴)阳虚一一右归丸(从阴引阳)制贞元饮(熟地、炙甘草、当归),治疗肾不纳气、呼吸喘促、虚里跳动等证。
医家八:吴有性,字又可,为明末清初著名温病学家。
主要著作有《瘟疫论》学术理论:提出天地六淫之外的致病因素杂气侵犯部位:募原(或膜原)瘟疫的传变方式:传表、入里、表里分传治疗经验:达原饮,疏利表气,驱除伏邪,方由槟榔、厚朴、草果仁、知母、芍药、黄苓、甘草等组成。
(主药:槟榔、厚朴、草果仁)“三阳加法”——邪热溢于太阳经,故加羌活;邪热溢于阳明经,贝加葛根;邪热溢于少阳,则加柴胡。
治疫之全剂——三消饮医家九:喻昌,字嘉言,号西昌老人,清初著名医家,著作有《尚论篇》《医门法律》《寓意草》学术理论:温病三纲说——1.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2.冬不藏精,春必病温3•既冬伤于寒,又冬不藏精,至春月同时病发者(又称两感温证),其病位在太阳、少阴。
指出“病温之人,邪退而阴气犹存一线者,方可得生”治疗燥病,创制清燥救肺汤,其用药大旨为重视胃气,肺胃兼顾,寓培土生金于甘柔滋润之中。
大气论中所谓“大气”是指胸中阳气治单腹胀(臌胀)三法:培养(补益元气)、招纳(升举阳气)、解散(开鬼门、洁净府)医家十: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清代著名医家。
主要著作有《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
治疗经验:治疗虚损病方法——甘药培中、血肉填下、中下兼顾重视食养,提出“食物自适者即胃喜为补”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