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岱庙古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初探摘要】岱庙,亦称东岳庙、泰岳庙,是历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场所。
它是泰山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岱庙古建筑体现了儒家思想,反映了封建等级制度,也充分体现了祭祀文化的观念,同时还渗透着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的影响。
从其设计理念、建筑布局和规模来看,无不体现着中国古代的思想和文化渊源,是建筑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精华,我们要对它加强保护和利用。
【关键词】岱庙;历史;儒家思想;祭祀文化;宗教影响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Dai temple architecture in Tai'anZhao Xiang-ming(Museum of Tai'an CityShandongTai'an271000)【Abstract】Dai Temple, also known as Dongyue,Taiyue Temple, Mount Tai is ancient imperial worship place of God. It is a continuation of Taishan longest history, the most complete preserva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 ancient architecture reflects the Temple of Confucian thought, a reflection of the feudal hierarchy, but also fully embodies the concept of religious culture, but also permeated with Buddhism, Taoism, etc. the iMPact of religious culture. Its design, layout and scale of construction, to name just a manifestation of the ancient Chinese thinking and culture of origin, is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th the essence of art, we need to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and use of it.【Key words】Dai Temple; History; Confucianism; Religious culture; Religious influence岱庙,亦称东岳庙、泰岳庙,是历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场所。
处在旧泰安城南门通往泰山极顶封禅祭祀古御道的中轴线上。
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建筑布局完整、庄重宏大,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的古建筑群。
1. 岱庙是泰山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岱庙始建于汉,拓建于唐、宋,元、明、清皆有几次大的维修,目前基本上保持了宋代时的规模,是泰山上下保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它历经数千载,屡有兴衰,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丰富多彩,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岱庙整体历史风貌恢复步伐的加快,古遗址的清理,使一些遗迹遗物暴露出来,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充分证实了岱庙历史是悠久的。
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引《从征记》说:“泰山有上中下三庙,下庙墙阙严整,庙中柏树夹两阶,大二十余围,盖汉武帝所植也。
”这里所指的“下庙”即岱庙;又据《大宋天贶殿碑铭》记载:“…辉光下烛,秦既作畤;珍瑞云获,汉亦起宫”,说明在汉代,岱庙有了重要的大型官式建筑;1995年,在配天门、仁安门两座古建筑安装避雷设施而挖掘地线坑时,发现了几件完整的“长乐未央”、“千秋万岁”汉代瓦当,也为“岱庙创建于汉”找到了实物佐证。
据史载,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来泰山封禅,封泰山神为“天齐王”,“令所管崇饰祠庙”;1963年,在清理岱庙厚载门内的堆积时,在地表下发现一个大型的殿基,柱础尚存。
根据少量出土文物和规模看,应为唐代岱庙大殿的地基(唐代正殿多位于庭院的后侧);2002年在清理岱庙西华门北侧马道时发现了唐代滴水,这都证实了岱庙在唐代已颇具规模。
宋代对岱庙进行了扩建,据《宣和重修泰岳庙记碑》记载,宣和六年,岱庙重修后“…增治宫宇,缭墙外周,…岿然如青都紫极,望之者知其为神灵所宅,凡为殿、寝、堂、阁、门、亭、库、馆、楼、观、廊、庑合八百一十有三楹。
”1984年和2004年先后对正阳门、西华门进行考古发掘时,在最底层都发现了宋代的基址,为正阳门、西华门等城门始建于宋代提供了可靠的证据;2002年还在清理岱庙西城墙遗址时发现宋代“官”字城墙砖及宋代石栏板等,都充分说明了宋代时已形成了现今“城堞高筑、周辟八门”的规模。
此后经金、元、明、清各代修葺,但岱庙建筑布局形式仍保持了宋代风貌,是一座历史悠久,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的古建筑群。
2. 岱庙古建筑体现了儒家思想,反映了封建等级制度建筑体现文化,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核心是“礼”,礼制观念就是等级观念、等级秩序、君臣有别、皇权至上。
岱庙是皇家专用于祭祀泰山神的庙宇,岱庙的建筑规格之高与泰山神的地位密不可分,唐代,泰山神被称为“天齐王”,宋代被封为“仁圣天齐王”,后又加封“天齐仁圣帝”,元代诏封为“天齐大生仁圣帝”,其神宫规制也不断崇丽有加,至宋代,岱庙形成了“王者之居”的宫城式格局。
岱庙按“帝王”之居的宫城形制营造,规模宏大,整个岱庙坐北朝南,呈长方形,南北长405.7米,东西宽236.7米,四周城墙高筑,四向辟门八个,门上有门楼。
南面正中为正阳门,是岱庙的正门,两侧为左右掖门和仰高门、见大门;庙东西各有一门,分别叫做东华门、西华门;庙北有一门叫厚载门。
四角按八卦方位建艮、巽、乾、坤四个角楼。
在内部建筑的排列布局上采用了以一条南北向的纵轴线为中心,均衡对称地向横向扩展的组群形式,沿中轴线的主体建筑有:遥参亭大殿、岱庙坊、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中寝宫、厚载门。
仁安门与天贶殿之间有东西环廊联系,构成岱庙的中心封闭院落。
其主体建筑——天贶殿位于高大的双层品级台上,重檐庑殿顶,东环廊的中间为鼓楼,西环廊的中间为钟楼。
同时其他建筑则均匀、规整对称地分布于两侧,东西两侧有对称的四个别院:西为唐槐院、雨花道院;东为汉柏院、东御座。
具体分析,岱庙的总体布局、单体建筑都充分反映了封建礼制观念。
(1)岱庙古建筑群体现了“择中而宫”的设计理念。
岱庙位于泰山中路的南北轴线上,以泰山作为大背景体现了一个非常宏大的艺术构思,岱庙与泰山中路建筑群构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体,布局宏大而有致,充分体现了统一对称和中正的秩序观念。
岱庙古建筑本身也突出了中轴线的作用。
主要建筑置于中轴线之上,无论开间大小,进深深浅,竖向高度,装饰色彩,均比中轴线以外建筑讲究,辅助建筑分布于中轴线两侧。
中轴线上的建筑都体量大,竖向高,琉璃瓦覆顶,中轴线以外的建筑都体量小,高度低,青砖灰瓦。
就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来说,也有等级的差别:重中之重的天贶殿建在中轴线偏后点,面阔九间,重檐庑殿顶,等级最高,体现“天子中而处”的原则;后寝宫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低一个等级;配天门、仁安门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为门的形式,又低一个等级。
这种布局突出了主体建筑天贶殿,并借助两翼次要建筑的对比衬托,形成了一个既统一又主次关系分明的整体。
(2)岱庙主体建筑——天贶殿是采用“九五”之制的最高建筑形式。
所谓“九五”之制,就是大殿开间为九,进深为五的形制。
《周易·乾》中有:“九五,飞龙在天”之说。
孔颖达疏其卦曰:“言九五阳气盛至于天,故云飞龙在天,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
”后世均用“九五”尊称帝位。
庑殿顶为古建筑中最高等级的屋顶,只有宫殿正殿才能使用。
身为东岳大帝的居所——天贶殿采用九五之制及庑殿顶都是中国历代最高形制的建筑,这是符合五岳之尊的身份而名正言顺的。
东岳大帝这种独尊于天下的威势,正是传统礼制的结果。
(3)岱庙继承了前为朝后为寝宫的制度。
岱庙的建筑布局分两部分,前部以天贶殿为中心,供奉泰山神,后部以寝宫为中心,是帝后燕息之处。
这种布局体现了《周礼》前朝后寝的现象。
这个制度源远流长,是传统宫城设计的重要制度。
(4)岱庙古建筑命名、色彩的运用等同样表现出对传统礼制的标榜。
如配天门,取孔子语“德配天地”之意。
仁安门,取孔子语“天下归仁”之意。
岱庙在建筑色彩上享有皇宫的规格,即红墙黄瓦。
黄色在我国古代是最尊贵的色彩,五行说认为黄色代表中央方位。
从唐以后规定,只有皇帝宫殿、陵墓和奉旨修建的坛庙等建筑才准许使用黄琉璃瓦。
红色则美满、喜庆的象征,意味着庄严、幸福、富贵。
自周代开始,宫殿建筑普遍用红色,显示“至高无上”和“尊贵富有”。
3. 岱庙古建筑体现了祭祀文化的观念岱庙是一座皇家祭祀庙宇,主要供祭祀用的建筑排列在南北中轴线上,祭祀性建筑的核心是由天贶殿和仁安门及环廊组成的中心院落。
岱庙以遥参亭作前导,“遥参”即“望祭”,古代帝王来岱庙祭拜时,先在遥参亭举行简单的仪式,然后才到岱庙举行祭祀大典。
在岱庙与遥参亭间有岱庙坊,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创建。
坊系石作,重梁四柱,通体浮雕,造型雄伟,雕工精细,堪称清代石雕建筑的珍品。
岱庙坊使前后两组大小各异的建筑在形式上各自独立,在内容上又巧妙地融为一体。
以突出岱庙的祭祀地位。
岱庙坊内柱两面均有刻联。
南面为施天裔撰书;“峻极于天,赞化体元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
”意思是高竣的泰山与天齐,它佐助天地,化生万物;主宰宇宙的泰山之神,显赫之威灵镇慑东方。
北面有赵祥星题联并书:“为众岳之统宗,万国俱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操群灵之总摄,九洲待命荡荡乎功孰与京。
”意思是说:泰山为五岳之宗,全国各地的人们都来瞻仰它的雄伟高大!它化育万物的德泽恩惠谁能超过呢?泰山之神把持操纵着群神仙灵,天下都听从其命!它那保佑群生的功劳,广大远博,谁能与之相比?双联概括了泰山神的历史和它的神威。
从正阳门进入岱庙大院,正阳门往北是配天门,帝王来岱庙祭祀泰山神的时候,要于此门前降舆,入门内黄帏少憩,并盥手而入仁安门,过仁安门便是岱庙的中心院落,首先是一个方形石砌栏池——阁老池,为随帝王来祭祀的阁老级官员至此止步,不准前行。
阁老池北便是岱庙的主体建筑——天贶殿,建在“凸”字形的台基上,是祭祀的主要场所,天贶殿四周有环廊,祀七十二司。
天贶殿创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殿内供奉东岳泰山之神塑像,殿内的东、西、北三面墙壁上有著名的“泰山神启跸回銮图”,长62米,高3.3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