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影史

电影史

一、重要问题1.结合影片分析古典好莱坞(经典好莱坞)风格的内涵及发展过程古典好莱坞风格——“古典好莱坞电影”又称“经典好莱坞电影”,它首先指一套形式原则,包括以交叉剪辑、分析性剪辑、邻接性剪辑为基本方式的连贯性剪辑系统,包括确保观众顺利理解故事的场面调度技术和摄影技术。

它形成一种兼具唯美性与现实感的影像风格。

它以引导观众注意力、完成清晰叙事为基本任务。

古典好莱坞电影的故事情节由一些清晰的因果链组成,它们大多数都包含着人物的心理动因。

每一个主要人物都被赋予了一套复杂的、一致的特征。

典型的好莱坞主人公都是主动型人物,有追求的目标。

而主角的目标会与其他人物的欲望发生冲突,冲突逐渐升级,斗争持续到结尾时方得解决。

结局通常是大团圆式的。

古典好莱坞风格形成并成熟于默片时代,进入有声片时代后,在大制片厂制度的维护下,稳定发展近二十年。

虽具体形式风格有演进,但以主人公为中心的因果链叙事,趋于封闭的线性叙事以及确保观众理解的清晰叙事始终是它的大前提。

2.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发展过程、艺术特色及影响意大利新现实主义——1942年《沉沦》等片的出现作为先声,提示了一种美的美学观念的出现。

1945年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确立了新现实主义“纪实美学”“人道关怀”的规范,被看作这一电影潮流的开始。

随后《大地在波动》,《偷自行车的人》等重要影片的诞生和许多相似追求影片的出产标志着新现实主义进入1945—1948年的全盛时期。

1951年到1953年是这一电影潮流最后的时期。

《温别尔托·D》差不多是最后的力作。

新现实主义不仅有政治态度和道德维度,它在电影形式上的创新使观众感知到平凡生活的美。

它们包括实景拍摄、职业演员与非职业演员的结合、基于偶然遭遇的情节、开放式结局、对细微动作的关注、审美调子的极度混杂等。

新现实主义的叙事风格和美学观念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电影的发展方向。

它激发了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发生,也影响到西班牙、希腊、印度、伊朗等国的电影发展,乃至中国大陆和台湾80年代的电影改革也深受其影响。

它侧重偶然性为事物发生发展逻辑的表述方式根本性地改变了人们对电影的认识,影响了国际现代电影的兴起。

3.苏联蒙太奇运动的时代背景、艺术风格及其影响苏联蒙太奇电影运动——苏联蒙太奇电影运动的持续时间大约在1925到1930年间。

它在苏维埃政府完成对电影的国有化控制,以及新经济政策推动以后出现,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国家实行严格的控制,加速它走向结束。

蒙太奇电影运动的核心成员有库里肖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维尔托夫等人。

他们以理论写作、拍片实验的方式全面阐述并充实了由法国人爱浦斯坦提出的“蒙太奇”概念,产生了《战舰波奖金号》、《母亲》、《持摄影机的人》等代表作,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蒙太奇理论和对应的创作技法。

它的影响不仅是创作技法上的,且在相当长时间内成为强势的电影观念。

蒙太奇运动在选材上偏好革命历史题材,主人公是一个群体形象或者某个阶级的代表。

它广泛采用重叠性剪辑、省略性剪辑、富有冲击力的图形对比、剧情以外“非叙境元素”的调用,以及快速剪辑手法等,以期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情绪冲突,激发情感,而后调动观众对影片传达思想的理解。

它对实景、自然光以及群众演员的选取使它趋向现实主义风格。

4.新好莱坞出现的时代背景、艺术贡献及影响新好莱坞——所谓“新好莱坞”指的是1960年代末到1970年代末这段时间内好莱坞经历的电影题材和风格转化、创作者新老更替、电影制片体制更新等综合变化的一个过程。

它受欧洲战后现代电影运动的激发,也是经历了自身的观众流失、产值衰退后,面对新的观众和市场局面的必然选择。

好莱坞张开双臂欢迎来自电影学院、电视界等各路新人。

他们对传统类型电影从形式到主题作全面反思和翻新,一方面掀起一股美国艺术电影大潮,并使之成为一种传统;另一方面以新的选材和风格元素拯救美国电影工业走出危机。

新好莱坞热衷于吸收欧洲艺术电影的开放性叙事、混杂的调子、作者评论、注重人物刻画和暧昧复杂的心理揭示,但它并没有全盘推翻古典好莱坞的叙事模式,更主动继承了类型传统。

新好莱坞也诞生于政治动荡、经济衰退、社会分化严重、学生运动频繁的社会背景下,因此它也表现出鲜明的社会批判色彩和青年文化的叛逆色彩。

《毕业生》《邦尼与克莱德》新好莱坞在美国电影工业动荡的时候挽救了美国电影新好莱坞把作者观念带入了美国,并创作了许多具有个人风格的影片。

新好莱坞依然是以经典好莱坞为参照的,新好莱坞是好莱坞的类型传统和欧洲作者观念的结合,它继承、改变或者颠覆类型规则的目的是为了表达个人观念。

二、概念问题1.罗生门:日本导演黑泽明。

影片从几个当事人以及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讲述一个强盗杀害武士、占有武士妻子的故事。

多元的叙事视角带来叙事的不确定性和复调性,充分揭示了人性的自私、表达了对真相和确定性的怀疑,并最终通过农夫的形象表达了导演对人道主义的信仰。

2.公民凯恩美国导演奥逊·威尔斯处女作,1941年上映,雷电华出品。

影片通过一位报社记者的采访、由不同人的回忆讲述了报业大王凯恩复杂的个性与悲剧的人生。

影片对闪回、主观叙事、长镜头、景深空间以及陡峭的摄影角度的实践在很多方面打破了经典好莱坞电影的规范。

但叙事和摄影上的创新并未使该片真正超越经典好莱坞电影的传统,该片依然是一部人物驱动的、线性时间的叙事电影。

3.印象派20世纪20年代主要发生在法国的先锋电影运动,主要特征是对画面美的迷恋和强烈的心理探索,创作者希望通过电影传达感觉和情绪“印象”。

代表导演:杜拉克:《微笑的布迪夫人》阿贝尔·冈斯《车轮》路易·德吕克《西班牙节日》让·爱普斯坦《三面镜》莱皮埃《黄金国》。

印象派对心理探索具有强烈的兴趣,试图通过影像传递感觉和情绪印象,并围绕这一目的而发掘具有探索性和实验性的电影技巧,如特技摄影、视点镜头和快速剪辑。

印象派用“上镜头性”、“视觉韵律”等概念来概括电影的本质特性。

4.超现实主义1920兴起于法国(1930走向衰落)的一个先锋电影流派。

超现实主义电影创作主要依靠私人赞助,主要在艺术家聚会等小型场合放映。

超现实主义的信条是“不需要任何理性的控制,超越任何美学的或道德的框架”,激烈地反抗一切正统的审美传统。

超现实主义主张通过对意象不合逻辑的组合,探索人类的无意识心理。

代表作路易斯·布努艾尔《一条名叫安达鲁的狗》和杜拉克《贝壳和僧侣》。

5.塔尔科夫斯基1950年代苏联青年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杰出苏联导演,代表作《伊万的童年》、《安德烈·鲁布廖夫》、《镜子》、《乡愁》、《潜行者》等。

其电影的主要特征有:富于形而上学学思辨色彩的主题内涵,极端的长镜头实验,以及神秘、晦涩然而充满诗意的影像符号。

6.卢米埃尔卢米埃尔兄弟(路易和奥古斯特)是电影的创始人之一,他们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放映的电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公开放映的电影。

(世界电影的生日:1895.12.28)这些电影包括:《火车进站》《工厂的大门》《婴儿的午餐》《水浇园丁》等。

1905年,卢米埃尔停止电影制作。

卢米埃尔兄弟将电影视为“一种重现生活的机器”,其电影主要是纪录片、戏剧性不强,是电影纪实传统的开创者。

卢米埃尔兄弟电影的全球放映使电影成为一种国际现象,很多国家电影史都肇始于卢米埃尔电影的到来。

7.作者论:1948年,特吕克在《银幕》杂志发表的《新先锋派的诞生:摄影机自来水笔》,提出“用摄影机写作”,这些可以说是“作者论”的先声。

1951年,《电影手册》创刊,创刊号的主题是“导演即作者”;1952年《文本》杂志创刊,明确提出“导演中心论”。

1954年,特吕弗发表《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电影作者论”。

1957年,安德烈·巴赞发表《论作者策略》,从理论上界定何谓作者论,肯定其历史功绩的同时也指出它所存在的问题。

1960年代,作者论从法国传到美国,美国作者论的主要倡导者是安德烈·萨瑞斯。

与此同时,英国的彼得·沃伦将作者论改写为“结构作者论”。

作者论也是一种重写电影史的标准,其核心是以导演为中心叙述电影历史。

8.现代主义电影潮流的特点( 书 461 )现代主义电影制作者与他们所认定的最为古典的电影制作者所做的相比,力图表现更真实的生活。

从风格上看,众多现代主义电影制作者转而依赖长镜头——非正常长度的长镜头,很典型的是由摄影机运动维系的。

现代主义电影制作者记录客观现实的动力,被其第二个特征平衡,他们也试图呈现“主观”现实——使个体行为以特定方式发生的心理动力。

全部的精神生活都被敞开以供探索。

战后时期欧洲艺术电影的第三个特征,称为“作者评论”——电影世界之外的某个智者正在对我们所看到的事件给出某种解释。

9.格里菲斯的贡献(代表作)他是一个对美国叙事电影的成熟和美国电影的崛起具有举足轻重的导演。

格里菲斯电影注意景别变化、对特写的运用尤其杰出;注意画面的深度感和构图的层次;用光大胆。

其影片在连贯性剪辑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和实验,譬如平行叙事和交叉剪辑。

他对电影语言的贡献并不在于发明了多少新的技巧和新的语言,而在于有能力以极为大胆的方式将当时众多先进的技巧组合到一起。

更重要的是,格里菲斯对古典好莱坞电影的形成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格里菲斯以巨大的气魄拍摄在今天看来依然让人叹为观止的鸿篇巨制,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电影的叙事能力,而且极大地提高了长篇叙事电影在电影工业中的地位。

《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10.德国表现主义从1920年至1927年出现在德国的一个把文学,戏剧和绘画上的表现主义风格运用于电影创作的流派。

代表作罗伯特·维内《卡里加里博士》、保罗·威格纳《泥人哥连》、弗莱德立希·茂瑙《吸血鬼诺斯费拉枚》、保罗·莱尼《蜡像陈列馆》。

表现主义电影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夸张变形的形式表达精神上的扭曲、恐惧和焦虑。

表现主义电影的人物以疯子、鬼怪等非正常人物为主,布景、灯光和表演常常是高度风格化的,画面排斥透视原则,缺乏深度感。

采用强光照明,形成鲜明的明暗对比。

11.左岸派法国1950年代末一批聚集在巴黎塞纳河南岸的电影导演组成的松散的电影创作团体。

代表导演阿伦·雷乃(《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罗伯·格里耶、玛格丽特·杜拉斯(《印度之歌》)。

左岸派喜欢探索人的记忆、潜意识等内容;重视电影的文学性;制作上更加严谨、很少采用即兴创作的方式,比新潮派更加反对传统的叙事观念。

12.好莱坞大制片厂制度主要特征有:1、寡头垄断和独立制片的结合。

寡头垄断是指由少数几家大公司(1930年代所形成的五大三小局面)联合控制市场竞争,控制A级片市场;独立制片公司提供远离好莱坞主流的替代性的、风格独特的低成本影片,如B级片;2、为了避免舆论压力和市场风险而形成的自我管理制度,如“美国制片法典”(俗称“海斯法典”);3、华尔街金融投资,控制风险决策下逐渐形成以类型片为主的模式化、公式化的电影创作;4、精细的分工合作与流水作业;5、实行明星制,明星在发行宣传、甚至创作中的核心地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