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电影史1

中国电影史1

精心整理中国电影史(一)第一章早期中国电影(1905—1931)一、草创1、开端⑴国产电影开端商务印书馆影戏部、中国影片制造公司、明星影片公司二、初盛景观1、《孤儿救祖记》❖✍1923年年底;明星公司推出❖✍导演:张石川;编剧:郑正秋❖✍主演:王汉伦——中国第一位女职业电影演员,曾有“悲剧明星”之誉❖✍影片严肃地涉及了当时的社会实际,表现手法具有较浓的生活气息,演技自然、亲切、朴素。

是中国第一部在商业和艺术上获得巨大双重成功的国产片。

❖✍其成功不仅从经济上挽救了明星公司,并使其从此成为中国早期举足轻重的制片结构,而且标志着民族电影业草创阶段的结束和初盛时期的到来。

作为一个电影“事件”,它所产生的最为直接的影响,便是促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国产电影运动”。

2、“国产电影运动”特征:⑴制片机构的勃兴【最为显着的特征】着名的流派有“明星”、“长城”、“神州”、“上海”、“大中华百合”、“天一”这几个群体。

等;导演故事片:《梅花落》(1927)、《白云塔》(1928)、?《碎琴楼》(1928)、《热血忠魂》(1935,与张石川、徐欣夫、吴村等合作)等。

❖✍张石川(1889~1954):原名张伟通,字蚀川,浙江宁波人,导演。

他的影片更倾向于“处处惟兴趣是尚,以冀博人一乐”,较多的偏重于商业利益,以娱乐片为主。

张石川是买办(商人)出身,对其评价较低。

他是中国电影史上历来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认为他是个唯利是图的制片商,“处处唯兴趣是尚”的商业片导演、敌伪时期又沦为汉奸,是个不屑一提的人;也有人则认为他是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为中国电影的发展作出了许多贡献。

代表作品:《孤儿救祖记》、《三笑》、《夜深沉》、《金粉世家》、《空谷兰》、《啼笑因缘》(一至六集)、《火烧红莲寺》(一至十八集)、《歌女红牡丹》(中国第一部有声片)、《一夜不安》、《横冲直撞》等。

三、20年代中期以后的三种商业电影现象⑴“古装片”——当时又称“稗史片”,基本上是根据旧文学素材改编拍摄的影片类型。

⑵“武侠片”——大多脱胎于坊间流行的传统侠义小说和当时报刊连载的武侠小说。

《火烧红莲寺》:明星公司拍摄;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董克毅摄影;3年共拍摄18年后改称联华影业公司,成为中国第一个集制片、发行、放映于一体的电影企业。

罗明佑:1900-1967,广东番禺人,生于香港,后迁居广州。

并任总经理。

联华合当时的明星、天一公司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制片格局。

联华存在8年拍了近百部影片,大多严谨认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③“天一”——邵氏兄弟(邵醉翁、邵邨人、邵仁枚、邵逸夫)于1925年6月在上海虹口横浜桥成立,专门从事影片的摄制与发行。

1923年“明星”公司《孤儿救祖记》在12年中拍摄了无声故事片60余部,有声故事片35部,长短新闻片、纪录片15部。

三大公司不同的制片策略也为中国电影奉献了不同的艺术形态,“明星”是“长篇剧”的鼻祖、“联华”是“文艺片”的源头,而“天一”则把“稗史、神怪片”一脉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些影片的类型直至今日仍在延续。

1937年后,上海电影业因时局波动而变化,以“明星”消亡、“联华”解体、“天一”南迁为❖✍蔡楚生(1906—1965):代表作《都会的早晨》《渔光曲》《新女性》《迷途的羔羊》《一江春水向东流》等。

他编导的影片大都情节曲折、结构完整深刻地揭示了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控诉旧中国的社会、统治阶级的腐败,倾吐人民大众的心声。

二、新兴电影运动❖✍背景:是在外患和内忧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勃兴的。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和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已然将整个中华民族逼到了生死存亡的危险关头。

❖✍正式全面展开:1933年2月,中国电影文化协会在上海成立。

由郑正秋、孙瑜、洪深、田汉、夏衍等32人组成。

以“认清过去的错误”、“探讨未来的光明”、“建设新的银色世界”为指导思想,给今后的电影创作提出了“和整个社会文化运动协力前进”的明确目标。

❖✍发展:三个阶段①1933年:迅起❖✍良好起点:《三个摩登女性》——田汉编剧、卜万苍导演,“第一只报春之燕”《狂流》——夏衍编剧、程步高导演,“增添一抹浓郁的春色”、“中国电影新的路线的开始”❖✍中国左翼电影运动是从1932年开始,是由左翼文化运动延伸和发展,由进步文化工作者组成的“左翼作家联盟”,简称为“左联”,并延伸触角到电影界,这些作家表达出对电影问题的关切。

❖✍代表人物:夏衍、田汉、阳翰笙等❖✍代表作品:《狂流》、《养蚕》、《压迫》、《上海二十四小时》、《小玩意》、《女性的呐喊》等❖✍艺术特点:①注重社会意识的呈现,具有鲜明的理性分析色彩。

②注重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

四、软性电影❖✍1933年3月,刘呐鸥、黄嘉谟等人创办了《现代电影》周刊。

他们批评“字多影少”(台词对话多,镜头语言少),指责左翼电影是“内容偏重主义的畸形儿”,认为充满“干燥而生硬的说教”。

主张“电影是软件,应当是软性的”(第六期)。

❖✍代表作品:《花烛之夜》、《化身姑娘》、《人道》、《粉红色的梦》等1937—1945:一、“电影抗战”❖✍在国民党统治区,1938年,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参加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的领导工作,歌舞片、侦探片、鬼怪片等三、其他补充:❖✍在日本占领区,日本帝国主义1937年8月21日在长春成立“满洲映画株式会社”(简称“满映”)。

后在北平(今北京)成立华北电影股份有限公司。

1939年于上海成立中华电影股份有限公司。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伪将新华等几家影片公司合并,成立中华联合制片有限公司(简称中联)。

1943年5月12日将以上电影机构合并,成立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影)。

1945—1949: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电影:❖✍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宣传部和国防部分别接管了上海、北平、长春、南京等地的电影产业。

在解放区,1946年成立延安电影制片厂。

1946年10月在晋察冀军区成立华北电影队。

1946年长春解放后,中共中央东北局指派舒群、田方等人接管“满映”。

国初期电影创作的第一次大发展。

这一时期出了不少优秀影片,如《中华儿女》、《白毛女》、《钢铁战士》、《我这一辈子》等。

同时,私营厂的影片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

《我这一辈子》《腐蚀》《关连长》(文华)、《乌鸦与麻雀》《我们夫妇之间》(昆仑)、等1950年《武训传》公映,受到欢迎。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亲自撰写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对电影《武训传》提出严厉的批判,紧接着全国开展对《武训传》的批判及其后的文艺整风运动,使建国初期电影第一次蓬勃发展的局面很快结束。

产生的原因:高涨的激情和旺盛的创造精神;党对电影事业的相对宽松而正确;广大文艺工作者长期积累的结果。

②1956年前后的第二次发展:1956年5月,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956年10月至11月,文化部电影局在北京召开各制片厂厂长会议,重点讨论贯彻“双百”方针,改革电影体制的问题,这就是着名的“舍饭寺会议”。

原因:为迎接建国10周年,建党40周年,“献礼片”的契机,再次激起创作热情。

标志:59年9月25日-10月24日国庆新片展映共推出新片35部,故事片17部。

几乎全部都是彩色片。

内容:这些影片题材广阔,风格新颖,形式多样,而且在思想艺术上以及在技术上都突破了过去的水平,向前跃进了一大步。

艺术成就:将时代的精神融入革命历史题材之中;创作方法与时代精神一致;艺术质量普遍提高,新生力量迅速成长。

存在问题:脱离实际的表达,形成一种套子;不能真正的深入生活,挖掘生活;对电影的各种艺术形式的挖掘较少。

1959年新片展览月是第三次发展的标志。

好影片有《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林则徐》、《林家铺子》、《风暴》、《青春之歌》等。

同时,反右倾运动开始和三年自然灾害开始。

电影的生产再次出现停顿。

④60年代初期的发展(1961年6月-1963年12月)从1961年6月到1963年12月间,一个电影创新高潮正在形成。

具体是:(1)向生活的各个方面拓展;(2)艺术上大胆突破;(3)风格、样式上也比较丰富多彩。

3、1959年是50年代中国电影发展的最高峰,艺术特点:(1)反映历史真实,将时代精神溶入革命题材之中;(2)创作方法与时代相一致;(3)影片艺术质量普遍提高,新生力量迅速成长。

4、60年代初期电影创作的艺术特点:强烈地追求创新。

当时夏衍提出反对电影中的“四多”(直、露、多、粗),周扬同志要求电影“四好”(好故事、好演员、好镜头、好音乐),瞿白音的“创新独白”影响深远。

三、“十七年”中国电影的几种主要样式:1、就风格样式而言,“十七年”的中国电影主要是戏剧式的电影,其中数量最多、成就最大、占主导地位的是革命的正剧:如《林则徐》、《风暴》、《青春之歌》、《红色娘子军》。

革命的正剧这类影片的基本特点:(1)影片的题材、内容直接表现人民的革命斗争生活,不是一般的情节剧的儿女情长或爱情故事。

(2)这类影片要正面塑造英雄形象,如林则徐、聂(3)造就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电影艺术家;(4)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艺传统,创造出一批不同风格样式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影片。

五、“十七年”电影存在的问题:(1)电影直接为政治服务;(2)没有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3)很少借鉴国外电影的艺术成就;(4)对电影本体的研究基本没有展开。

六、“十七年”培养的电影艺术家(导、表、摄、美等举例说明):1、电影剧作家:海默、林杉、于敏、李准、梁信、孙谦、马烽等。

2、摄影艺术家:北影厂——朱今明、钱江、聂晶、高洪涛四位大师;上影厂——吴蔚云、黄绍芬、许琦、周达明、罗从周、陈震祥、沈西林等;长影厂——王启民、王春泉等。

3、电影美术艺术家:池宁、韩尚义、丁辰、秦咸等。

4、电影导演艺术家:北影厂——成荫、崔嵬、水华、凌子风、谢添、谢铁骊等;上影厂——沈浮、吴永刚、孙瑜、黄佐临、张骏祥、汤晓丹、桑弧,《新儿女英雄传》等第四章?“文革”时期的电影(1966—1976)?一、“三突出”创作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二、样板戏电影❖✍八个“样板”戏: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注:在当时,现代京戏取消了“小生”、流派,只有行当】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钢琴伴唱<红灯记>、钢琴协奏曲<黄河>、革命交响音乐<沙家浜>》❖✍在样板戏电影中形成的一套电影语言:“敌远我近,敌暗我明,敌小我大,敌俯我仰。

”三、重拍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