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潮出现的根本原因:归根结底是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所致,是现代化变迁的结果。
是在新的历史背景——现代化和全球化双重变奏下发生了语境的转变。
如“全球化”与“本土化”、“民族化”与“全球性”、“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等等20世纪中国文化的五大基本走向1、从封闭走向开放;2、从保守走向创新;3、从精英(“小众”)走向大众;4、从一元走向多元;5、从斗争走向共生(一)从封闭走向开放在文化的空间维度上从封闭走向开放是20世纪中国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其他变革的原因所在。
经历了从被动开放到被动封闭再到主动开放的过程。
第一阶段的文化开放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的被动反应,有很强的实用主义色彩。
在文化心理层面,对西方文化的崇拜和拒斥,对自身文化的自卑和依恋,构成复杂的矛盾体,或者在两者之间摇摆,或者在同一时期和同一个体身上表现为对西方文化的欲迎还拒,对自身文化的欲罢不能在第二阶段,中国文化经历了一个相对封闭的时期。
1、在文化建设的内容上,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流地位,而马克思主义文化恰恰来源于西方,是文化开放的成果。
2、在文化建设的方式上,虽然也提出了“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的方法,但并没有真正落实到文化建设中去,越来越走向相对封闭。
在第三阶段,中国文化走上了正确的开放之路,取得丰硕的文化成果。
全面的文化开放包括:1、时间上对历史和未来开放,2、空间上对现实和世界开放,3、内容开放与形式开放的统一。
(二)从保守走向创新在文化的时间维度上,20世纪中国文化从过去的保守走向面向未来的创新。
自明代至20世纪初的中国文化的基本取向是保守的。
主要特征为:1、以超稳定的等级结构和秩序来维持文化的稳定。
2、以面向过去为取向,保守旧事物抗拒新事物,“天不变道亦不变”,变是手段和权宜之计,不变是宗旨和目的。
在第一阶段,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文化创新的起点。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一号第一篇文章《敬告青年》中提出了新文化运动的总纲领,提出六方面要求,希望青年自觉奋斗:(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隐退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长老型文化→青春型文化长老型文化以金字塔型等级秩序,以老人为中心。
青春型文化则以创新、求变,以青年为中心。
第二阶段,马克思主义文化的主流地位得以确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发展,确立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独立自主地位,但同时,由于激进、简单和粗暴的文化变革方式,导致对传统文化和社会秩序的毁灭性破坏,旧文化破得太过分,新文化没有真正立起来,出现了文化的“断层”。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与文化变革互相促进,文化创新的能力不断增强,创新成果不断丰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
(三)从精英走向大众在文化主体上,20世纪中国文化从精英(小众)走向大众。
“精英”(也即“小众”)是指掌握文化控制权和话语权的少数特殊阶层,他们或是革命者,或是意识形态机构,或是体制内知识分子,或是学院派知识分子,大众只是文化的被动接受者和实践者。
要理解这一走向,必须认识中国文化在空间层面的三大形态: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
(一)主流文化:是政府主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十六大报告概括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主流文化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功能,致力于全民族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
(二)精英文化:是知识分子(主要是人文知识分子)创造和传播的文化。
知识分子在西方被称为“社会的良心”,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士”,其使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代精英文化产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三)大众文化:是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产生的,以大众为对象和主体的,通过现代传媒传播的,按照市场规律生产和消费的文化,其特点有商品性、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依赖性、大众媒介性、日常性等。
在第一阶段,精英主导,大众顺从。
五四新文化运动和科玄论战中知识分子启蒙”和“教化” 文化的开放与变革救国救民的政治行动《新青年》从文化精英刊物变为共产党的机关刊物陈独秀等人从思想启蒙转向政治行动在第二阶段,在政治精英主导下,文化精英与大众一起参与文化建设。
1942年,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现阶段的中国新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第三阶段,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在竞争中共同发展。
精英文化在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双重挤压下,出现令人忧虑的倾向:(1)在精神价值上,趋向功利化和实用主义,淡化了形而上的人文关怀。
(2)在社会角色上,知识分子出现分化:一部分融入大众化市场化的潮流,与经济精英结盟;一部分进入体制内,与政治精英结盟;一部分退守书斋和学院,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自得其乐。
(3)在文化成果上,既有时代精神、又有人文关怀的优秀文化成果数量虽多,但质量良莠不齐。
(4)在精英与大众之间,在科技知识分子与人文知识分子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大的隔膜和裂痕。
大众文化的迅速成长加速了文化多元化和民主化的进程,提升了大众的文化生活质量,促进了大众个性的发展和文明素质的提升,完成这一转变的标志是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普及。
(四)从一元走向多元在文化的外在形态上,20世纪的中国文化开始从相对一元走向相对多元。
任何文化都是一元与多元的对立统一,其内部是由不同文化要素和亚文化构成,外部与其他文化形态交流互动,共同构成整体文化系统.文化要素:文化要素的分类:(1)物质要素;(2)精神要素;(3)语言和象征符号要素。
(4)规范体系。
亚文化:又称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指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
几种典型的亚文化:(1)垮掉的一代:代表作:杰克·克鲁亚克的《在路上》、艾伦·金斯堡的《嚎叫》和威廉·博罗斯的《裸体午餐》;(2)青年亚文化:特点:边缘性、颠覆性和批判性;(3)单身亚文化;(4)企业亚文化;(5)同性恋亚文化:1、一元文化:果一种文化形态对其他文化形态有强制性和排他性,其内部也有较强的统一的规则,较不能容忍偏离和变化,就可以称之为一元文化。
2、多元文化:如果一种文化对其他文化形态较多宽容性和开放性,其内部也较少强制性的统一的规则,较能容忍偏离和变化,就可以称之为多元文化。
在第一阶段,激进主义、保守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三大文化派别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三者都未占据主流地位,在互相竞争中艰难发展在第二阶段,以马克思主义文化为核心的新的一元文化建立起来。
在第三阶段,中国文化进入了复杂多元化阶段,空间上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并存,时间上前现代农业文化、现代工业文化与后现代信息文化并存好莱坞电影与东北二人转同台演出,《科学的历程》与《麻衣相法》同场叫卖,《二泉映月》与《甜蜜蜜》同频道播出,老牛车与奔驰汽车同路行驶,麦当劳与川菜馆同街竞争真正的多元文化应当是:多元的一、和谐的多,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共生共存。
(五)从斗争走向共生在文化的内在生态上,20世纪中国文化从两极走向中介,从斗争走向共生。
文化整体则在左派—右派、保守—激进、西方—本土、救亡—启蒙、理性—价值、科学—人文等诸多两极间斗争和摇摆。
中国文化整体开始走向中介、中性、中道,文化的和谐与整合成为共同目标。
首先,在理论上,西方文化开始对科学理性进行检讨和反思,呈现出多元化、人文化、生活化的倾向。
中国文化内部,主流文化由过去的革命和斗争路线转变为“以人为本”的和谐文化,精英文化中的西化派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审视。
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现代新儒家则提出要民主和科学。
其次,在实践上,过去的两极对立的文化生态和发展模式带来了严重问题,造成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文化生态危机。
再次,信息网络技术为不同文化主体和价值的交流、沟通与整合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工具和手段,使“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梦想成为现实。
1940年2月,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新民主主义论》,把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或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概括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严复译述的《天演论》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重要方法论进入了中国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与魏源所著的《海国图志》首先把西方民主思想引入中国。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宗旨:1、提倡新文化2、反对旧文化以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为起点,在1919年五四青年爱国运动前后达到高潮。
新的文化结构的构成:1、以文化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内容。
(价值内容)文化新质、不仅是一种知识或器用性的概念、上升为价值理想。
主要指科学与民主,即所谓的赛先生和德先生。
2、文化载体和形式。
主要指白话文和以白话文为样式而创造的新的文学形式。
3、文化理论。
主要由文化本位和文化选择理论所构成。
4、文化机构和组织。
(操作和社会化)建立以生产、储备、传播新文化为主要功能的横像传播和纵向传播相配套的文化机构。
1、是以《新青年》杂志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媒介。
2、是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教育机构。
白话文符号系统的出现,既是新文化的载体,又是这一时期新旧文化分野的标志之一白话文开创了一代新文学,奠定了现代小说、诗歌和散文的基础五四新文化的个体本位。
代表人物是陈独秀。
在《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一文中从文化结构理论方面分析中西文化差异,把它们归结到家族本位与个体本位的不同,从而引出了“以个人本位主义,易家族本位主义”的结论。
个体本位的实现形式:。
第一,经济上的个体本位。
第二,伦理上的个体本位第三,精神上的个体本位。
新文化构建中的文化从(1)第一类文化丛:《新青年》为代表的报刊社。
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
6开,每月一号为一卷。
自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2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
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
自1918年后,该刊物改为同人刊物,不接受来稿。
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民主和新文学。
(2)第二类文化丛是新北京大学一类学校的出现。
第一,新文化人物云集北大。
第二,确立了新的办学方针。
“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第三,课程设置与学生构成为之一新。
(3)第三类文化丛是学会、书社、研究会、社团等各种文化组织的出现。
1、新民学会:取名于:《礼记》所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文化书社:由毛泽东发起的以传播新文化、新思想为宗旨的图书发行机构。
又称“长沙文化书社”。
1920年8月,毛泽东、易礼容、郭璜等创办于湖南长沙。
主要销售马克思主义书刊。
1921年至1923年间,在平江、浏阳、邵阳、衡阳等地成立分社。
1927年马日事变后,被国民党当局查封7、创造社:中国现代文学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