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州历史人文

广州历史人文

广州又称“羊城”、“穗城”,既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优秀旅游城市,还是著名的侨乡。

南部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造就了广州优美的景色、旖旎的风光,也使得广州常年鲜花繁盛,独得“花城”之雅号。

广州有着2200多年的文明历史,并在近代史上声名显赫,素以名胜古迹众多而闻名。

主要有镇海楼、南越王墓、陈家祠、六榕寺、光孝寺等景点,以及见证了广州近代史的景观:黄花岗烈士陵园、农民运动讲习所、三元里抗英遗址、黄埔军校旧址等。

白云山、越秀公园、流花湖公园、麓湖等自然景观各具看点,与历史景观共同构成了广州市区丰富多彩的景观群。

同时,广州还是美食和购物的天堂,老西关里各种别具风味的小吃,遍布市区形形色色的市场,上下九路商业步行街、北京路商业步行街等都让中外游客流连忘返。

友好城市:洛杉矶、温哥华、悉尼、里昂、法兰克福、马尼拉、光州等。

饮食文化粤菜的形成历史悠久,大量中原移民岭南,使广州饮食文化深受中原影响,早在汉魏时,广州的蛇肴、烤鹅和鱼羹已有影响;宋末时,宋帝带厨南逃,不少宫廷美食流传到广州民间;鸦片战争后,欧美各国的传教士和商人大量涌入,广州万商云集,为饮食业的发展提供了广泛市场。

粤菜博采中原美食和西餐之长,再吸收广东境内地方菜的优点,正如广州的文化,融汇古今,贯通中西,形成了有别于国内其他地区、独具特色的广州饮食文化,并赢得了“食在广州”的美称,名扬海内外,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品尝美味佳肴,感受这独特的岭南饮食文化。

如今,“食在广州”呈现饮食与旅游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酒家饭店的设置与旅游景点发展相配套,重视老字号的保护和建设,与旅游产品整体规划,互相促进;旅游部门每年举办“广州国际美食节”,吸引了八方来客,广泛推介广州饮食文化,把饮食与旅游的有效地结合起来。

“羊城”传说广州又称“羊城”。

相传周朝时,南海飘来五朵彩色祥云,五仙人骑着五只羊,各携带一串谷穗降临此处,赠谷穗给居民,祝福此地五谷丰登、永无饥荒,留下五羊化为石头。

从此,广州便有“羊城”、“穗城”的美称,“五羊”也成为广州的象征。

今越秀公园建有以此传说为题材的“五羊石像”。

旧城更新巧做“减法”古今交融实现“跨越”广州历史文化名城释放无限魅力■广东建设报记者陈果通讯员穗规宣广州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千年的积淀使得旧城区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完整的明清时期城市格局和深厚的产业、文化传统,旧城区是广州历史名城保护的核心地区。

上世纪80至90年代,中国刚刚进入快速城市化的过程,发展经济成为城市发展的重心,当时广州因为强调现代化建设、对历史文化遗产认识不足等原因,有些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历史街区没能得到很好的保护,有些重要历史文化资源被湮没在新建筑群中。

近年来,广州市采取政府主导的旧城改造模式,根据“在旧城改造中,要始终把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放在第一位”的指导思想,逐步摸索出一条通过做好“减法”保护旧城的实践之路。

相比以开发建设“加法”为主的城市新区而言,旧城保护重在做好“减法”,通过“减法”实现保护历史风貌、积极改善人居、优化提升功能的“中调”战略目标。

“减法”着重体现在减去占用和影响重要历史文化遗迹遗址的城市建设内容,亮出历史遗存的生动真实面目和提升其特有的城市历史环境价值。

具体来讲,就是在旧城区逐步外迁部分历史城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抽疏建筑密度,增加城市绿化,改善人居环境;转变部分土地用途,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和优化城市功能,焕发旧城区的活力。

从2000年开始,广州适时采取“跨越式”发展模式拉开城市空间布局,促使城市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换,为旧城历史空间格局保护和重要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和展示提供了充分空间。

同时,通过精心的规划设计让一批重要历史文化遗存从拥挤的旧城空间中显现出来,以点带面,从单体保护扩展到对历史环境、区域城市景观的整体提升,充分彰显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发源地、岭南文化的中心地、中国近代革命策源地、改革开放的前沿地的历史文化魅力。

以“迎亚运”和2010年“广州一大变”为契机,一批旧城区重要景观节点规划顺利实施,以点带面,使广州旧城亮出历史、显出山水、增添活力,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原建设部副部长赵宝江评价“广州的规划建设实现了传统与现代城市风貌的共荣,广州的世界文化名城特色已初步显现”。

据广州市规划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广州市现有500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6片历史文化保护区、21片内部控制的保护区、几千处登记的文物线索,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存是城市悠久历史和时代变迁的见证。

因此,广州市委书记张广宁曾多次强调:旧城更新工作要使旧城区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得以保存,绝对不能破坏西关所代表的岭南建筑文化。

做“减法”:让历史文化遗存重现原真孙中山大元帅府亮出珍贵历史遗存1996年孙中山大元帅府被公布为国家重点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过去,“孙中山大元帅府过去一直被周边的民居包围,随着珠江南岸的填建,原孙中山所用过的大元帅府码头已不存在,后又建设了江湾桥及其引桥,其正门北侧被江湾桥东引桥阻隔,空间无法与珠江连成一片。

造成许多人都不知道孙中山大元帅府在哪里。

”一位参与大元帅府保护工程的专家告诉记者,鉴此,规划部门于2004年组织编制了《孙中山大元帅府周边及江湾桥头城市设计》,邀请了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开展城市设计咨询,对大元帅府的保护、滨江广场的建设等做了多轮的方案比较。

规划编制过程中,为打通大元帅府到珠江的开敞绿化空间和视线通廊,同时复原大元帅府的历史环境,提出在江湾桥两侧建设东西两个绿化广场,同时还提出拆除江湾桥东引桥、完善大元帅府前部景观的大胆设想。

由于江湾桥一直承担着重要的交通功能,这个大胆的设想存在较多争议,。

经过多次组织专家到现场调研,客观分析拆除东引桥后对地区交通的影响,提出由南部绕行过桥的疏导交通的方案。

并且进行了封闭引桥、禁行车辆的实际测试等,多轮论证,绝大部分专家均赞成拆除江湾桥东引桥的规划方案,认为拆除东引桥后方能使大元帅府与滨江广场形成整体、开门见江,才能展现大元帅府的历史风貌,完善这一地区的滨水环境。

规划完成后,市建设部门按照规划控制要求开展拆迁、广场建设等工作,加快大元帅府前广场的实施。

据介绍,绿化广场建设工程共拆迁286户居民,拆迁房屋总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约1.28万平方米。

江湾大桥东引桥拆除后,使绿化广场与大元帅府旧址连成一体,直通珠江边。

目前,大元帅府每天都有大量的市民和游客进入该广场,该广场已成为游客进入大元帅府参观前的一个憩息空间,也为周边的市民提供了开展晨运、跳舞等活动的场地,得到市民的高度认可,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陈家祠岭南文化广场重现岭南老风情新羊城八景之一“古祠流芳”的陈家祠代表了浓厚独特的岭南文化,为了更鲜活展现“岭南老风情、广州新风尚”,实现文化建设和迎亚运、旧城改造、宜居城市建设有机结合,2009年6月开展了陈家祠岭南文化广场及周边环境整治工程。

该项目规划将陈家祠与周边绿化广场及拟拆迁地,共同组成占地面积约7万平方米的城市广场,即陈家祠岭南文化广场。

以“印象岭南”为主题的陈家祠岭南文化广场以陈家祠为核心,规划期望通过周边城市广场的扩建和城市空间重组,形成集岭南传统建筑艺术、民间传统工艺展示、群众文化活动集散的城市文化广场,国家5A级景区。

把陈家祠地区建设为面对大众的,以文化展示、旅游参观、商务办公为主导功能的岭南艺术文化中心。

何镜堂院士与孟兆祯院士曾对方案进行多次的把脉和指导,确立了“以陈家祠为核心,青砖古石的新岭南的建筑风格”以及“余荫亲境”的城市“书房”的园林格调。

陈家祠岭南文化广场最终实施方案基本遵循“一园一轴”的规划结构:“一轴”主要指保留和延续陈家祠“五间三进”的古建筑群落的轴线,形成陈家祠前区和后区。

前区为绿化广场,后区为博物馆功能的延续,完善和补充陈家祠功能和空间的完整性。

“一园”主要指在原有陈家祠绿化广场的基础上,形成中国古典“园.筑”意向的“岭南园”(空间结构类似北京故宫与中南海)。

增加了公共绿地和活动空间,在原有东侧绿化广场的基础上扩建绿化与城市庆典广场,形成总体绿化面积达3万多平方,4千多平方米的活动平台。

为了做好“减法”,陈家祠岭南文化广场的拆建范围主要包括紧邻陈家祠周边的低矮陈旧的民宅和部分遮挡陈家祠的民用建筑。

据介绍,鉴于陈家祠区域低矮房屋多,拆迁量大,项目投资大的特点,分三期实施。

第一期约3.7万平方米;第二期约为5千平方米;第三期约1.9万平方米。

目前陈家祠前地块拆迁工作及陈家祠广场城市设计的国际竞赛及全部设计深化工作、施工图设计等已完成。

第一、二期工程基本完成。

第三期拆迁工作已经展开,争取明年8月完工。

亚运期间,扩建后的集岭南传统建筑艺术、民间工艺展示、群众文化活动、岭南园林艺术与城市绿化空间为一体的陈家祠岭南文化广场已初具规模。

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广州和其他中国城市一样面临着城市发展中的遗产保护困境———历史与现代性的矛盾:代表“历史”的文化遗产如何适应现代化的需求?如何发现和重塑历史遗产与现代化城市相适应的新价值?做“减法”:让工业遗产添加新价值和新活力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至近现代更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集中在19世纪末~20世纪40年代建设的一批外国洋行码头和仓库散布在广州珠江后航道,见证了近现代广州对外交往、工业起步的荣辱历史。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历经几十年风雨的码头、仓库、厂房已经退出了生产一线,期待现代化城市赋予其新的功能和使命。

近年来,广州市委市政府系统地启动了对广州独特的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市民、艺术家、企业和政府携手参与工业文化遗产复兴的实践:减去旧工业码头的工业用途,注入全民可共享的文化娱乐、时尚创意和休闲旅游功能,既保护了工业遗产,也为旧工业区的复兴添加了酵素,为城市带来活力和商机。

珠江后航道近代洋行码头仓库区指洲头咀隧道至鹤洞大桥南两岸的滨江区段,区内保留有20世纪初期的太古仓、大阪仓、日清仓、渣甸仓、美孚仓、龙唛仓、德士古油库等7个洋行码头仓库,同时还有协同和机械厂等近代民族工业遗产。

这些洋行仓库与沙面集中的洋行区具有直接的联系,是广州近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见证。

由于历史的原因,海珠区后航道环岛路一直规划控制为40米宽,其规划道路红线穿过大阪仓、太古仓等历史工业建筑,若按照此规划实施,大阪仓、太古仓将被拆迁。

鉴此,规划部门于2002起年陆续开展了多个规划课题,组织设计单位、专家到现场调研,发现了富有特色的太古仓、大阪仓工业码头、龙唛仓、德国教堂、仓库群等历史文化线索,提出了保护建议。

2007年,随着《珠江后航道洋行码头仓库历史遗址保护与利用规划研究》的开展,规划方面会同专家再次进行了全面调研,协助文化部门确定了7个洋行码头仓库和协同和机械厂旧址为文物保护单位,现已列入广州市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