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宁波传统民居的建筑特征

宁波传统民居的建筑特征

宁波传统民居的建筑特征摘要:民居特征包括社会特征和居住特征。

社会特征指民居的历史、文化、信仰、习俗和观念等社会因素所形成的特征。

居住特征指民居的平面布局、结构形式和内外建筑形象所形成的特征。

宁波传统民居体现了宁波当地的社会特征和居住特征,是宁波人千百年来长期经验总结和智慧的结晶,具有浓郁的地方特征。

本文主要通过作者多年来对宁波传统民居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来概括、提炼出宁波传统民居的建筑特征。

主题词:传统民居建筑研究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soci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sidential living characteristics. Social features refers to the residence of history, culture and religion, customs and ideas and other social factors by the formation of the features. Live features refers to the local-style dwelling houses of plane layout, structure form and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architecture image by the formation of the features. Ningbo traditional residence reflects the local social characteristics and ningbo living characteristic, is the ningbo people in one thousand to long-term experience and wisdom crystallization, has the strong local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writer’s many years of traditional houses in ningbo survey, research,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to summarize, and refine out ningbo traditional houses architectural features.Keywords: traditional domestic architecture research中图分类号:G27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宁波传统建筑遗产十分丰富,不仅有寺、观、庵、庙,还有民居、祠堂、会馆、书院等民间建筑。

其中民居是最基本的、数量最多、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建筑类型。

宁波现存传统民居大多建于明清和民国时期,这些建筑风格多样,各具特色,具有某个历史时期江南水乡山乡的传统风貌和浓郁鲜明的地方特征。

一、布局讲究,注重风水传统民居布局,讲究主次和主从,层次和序列的关系,注重风水习俗,体现“天人合一”的居住理念,并由主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个性爱好,家庭成员结构,习俗信仰和生产生活方式决定的。

天井院落式的平面布局。

天井院落式民居,是三面房屋一面墙,或者四面房屋围成一个庭院,中间留出天井,称为三合院和四合院。

正屋有三间或五间,如楼房,在厅堂或正屋两侧设有楼梯。

有的占地面积较大,分前院、后院,沿中轴线正屋前后院有二进或三进,东西两侧建有厢房,前后正屋及正屋与厢房之间大多有廊弄相接。

有的还建有私家花园,设假山、亭廊、水池等,布局精巧。

住宅的门窗都朝向天井,对外开窗很少,一般在二层两侧山墙上开窗,好处是有利于通风和采光。

“高墙窄巷、四水归堂”的基本特点。

宁波居民户与户之间用山墙界定建筑的范围,为利于防火、防盗,提供了私密性空间。

围墙高度一般4米以上,通道称为墙弄或巷,为节约用地,宽度以轿子或马车能通行即可,一般2-3米之间,如宁波的桂井巷、大书院巷,分别均宽为2.5米和3米。

下雨排水,在形式上通过屋面,实际是地面聚集排放,表达了“四水归堂、肥水不流外”之意。

坐北朝南,坐西朝东的朝向。

从文化背景看,民居朝向与“向明而治”的思想有关。

《周易说卦》中说:“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也说:“雍也可使南面。

”“向明而治”实际上是“向阳而治” 。

这是我国古代特有的“面南文化”。

因为,阳光大多数时间从南面而来,人们的生产、生活又以直接获得充实阳光为前提。

这样,决定了人们采光必然是向南朝向。

时间一长,就形成了““面南而居”的风水观念。

“坐西朝东”则是尊日东向,紫气东来的体现。

功能明确,序列感较强。

平常人家功能相对简单、占地面积也有限,通常有:门厅、正厅、偏房;牌楼门、正厅、后厅等组合形式。

大户人家一般占地面积较大,人员构成有家庭成员、佣人、家丁等,室内功能分类也较多,通常有:门厅、仪门、正厅、后厅、厢房;门厅、仪门、轿厅、正厅、后厅、厢房、偏房等组合形式。

但都讲究中轴的序列感,突出主体建筑的地位,那么依据功能的重要性往往知道最主要的建筑,那么最主要的建筑也是最重要的功能所在,如:正厅,一般是民居中最主要的建筑,往往把正屋做成进深、开间、体量最大,建筑高度等级最高,其他建筑随着功能逐步次之,突出重点,主次分明,主从关系明显。

在轴线和通道的布置上,也有主次之分。

主要通道,从主入口大门按中轴出入,供主人、宾客通行。

佣人等只能从边上的避弄进出。

如:青石街洪宅、紫金街林宅、镇海后大街林家大屋、戴荣坊等。

在建筑开间、举架上也有讲究。

明代建筑在第宅等级制度方面有较严格的规定。

一二品官厅堂五间九架,下至九品官厅堂三间七架;庶民庐舍不逾三间五架,禁用斗栱、彩色。

所以,宁波保留的明代建筑都符合这样的规定,如余姚朱家大厅、宁波张苍水故居、范宅等。

清代和近代住宅规定虽然不象明代这样严格,但在开间、举架等方面还是非常注意的,没有突破。

讲究大门定位。

对门和对冲邻家屋角,在风水上属忌讳。

同时在实际生活中也不方便,缺少私密性和对角的安全性。

大门对面一般不宜设正屋,道路方向不宜正对住宅正屋。

如果道路正对住宅正屋,大门对面设正屋,那就是“冲”,一般都会设照壁遮挡,化解风水上的缺陷。

如宁波郁家巷盛宅、惠政巷民宅就是用这种方式处理。

二、因地制宜,别具匠心宅基地方正的,建筑平面结构自然好安排,但实际上由于各种原因地基往往弯斜不规则,这就在实际建造过程中需因地制宜,周密规划。

如月湖西区的延寿堂,地形非常不规则,由于主人布局得当,让人感到非常精致。

惠政巷民宅,地基梯形状,还有转折,主人合理安排了各建筑之间的关系,使人感到别有特色。

莲桥街胡宅,地基狭长,经过主人精心布置,充分利用地形,院落有机组合,结构令人叹服。

建筑材料各地也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四明山区、塘溪等地山村,住宅采用溪坑石做墙基,地面采用卵石铺装。

有的还用卵石铺成铜钱纹、荷花等吉祥图案,在仅有的材料中寻求变化,表达普通百姓的愿想。

象山蔡家、宁海许家山等山村,采用当地大量石头构筑墙体,被称为“石头村”。

忠孝节义,是中国传统的道德准则。

在民居的装饰图案中,具有代表性的杨家将精忠报国系列图像经常出现。

郁家巷杨坊故居东厢房檐下保存了古代《二十四孝图》人物彩绘,共有三十余米长,于清光绪丁未年所绘,有孝感动天、亲尝汤药、扼虎救父等故事。

近代宁波帮人士的慈善义举,有保存完整的鄞州钟公庙严康楙慈善建筑群等。

在建筑装饰图案上有表现桃园结义故事的彩画、雕刻、堆塑等。

六、勇于突破,推陈出新鸦片战争后宁波成为通商口岸,随之出现了独特的中西合璧近代洋风建筑,成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重要的建筑类型和发展阶段。

近代洋风建筑外墙大部分采用实砌清水墙做法,如海曙府桥街周宅,外墙用青砖砌成,红砖作门、窗、屋角等轮廓线边饰,正立面罗马石柱和拱劵,可谓近代洋风民居之最。

外墙也有抹灰的,如江北新马路建筑石库门建筑群,抹灰做法也有多种式样,麻刀灰、混合砂浆、水磨石、水洗石、水泥砂浆面拉毛等。

同时各种新材料如水泥地、地砖、马塞克广泛应用,各种式样的巴洛克式观音兜山墙也应运而生, 如江北生宝路金宅,德记巷严宅等。

深入分析宁波近代洋风建筑,虽然具体式样和做法上融合了很多外来的文化和建筑材料、工艺,但是没有完全改变和抛弃传统的东西,更多的是一种探索和有机的结合。

如鄞州严康楙故居外看是比较典型的传统建筑,但明间屋架采用了人字架形式。

莲桥街姚宅,外看是洋风浓郁的西式建筑,但屋架采用了传统的穿斗抬梁式。

毛衙街陈宅,主要在栏杆、挂落、雀替等装饰构件的式样采用了西式风格,但梁架结构及做法还是按照传统的。

当然,这种勇于突破,推陈出新的精神,也有一定的理论和思想为基础。

那就是宁波是阳明心学说和浙东学派的发源地,宁波人也深受阳明心学和浙东学派思想的影响。

王阳明的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强调生命活泼的灵明体验。

浙东学派,以注重研究史料和以通经致用为治学宗旨, 思想特点是:开拓创新、兼容并蓄、文史汇通、自成体系。

从保存的传统民居分析,阳明心学和浙东学派思想,已深入人心,特别在近代建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居者,居其所也。

所处的不同区域、不同的地理、历史、文化、信仰、习俗、观念等因素形成的民居,是物质与精神、意识的紧密联系,对如何把握和了解宁波传统民居的特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1]罗哲文主编,《中国古代建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2]北京土木建筑学会主编,《中国古建筑修缮与施工技术》,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年1月.[3]刘大可编著,《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1月.[4]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科学出版社,2008年6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