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氨苄青霉素

氨苄青霉素

氨苄青霉素〖药物名称〗氨苄青、广谱青霉素、安比西林、安比林、苄那消〖英文名〗Ampicillin, Acillin, BRL-1341, Doktacillin, Eurocillin, Pamecil〖作用与用途〗属广谱抗菌素,对数G 菌的抗菌作用不及青霉素G,对阴性杆菌的作用超过青霉素。

作用机制同青霉素。

但肠球菌对本品较为敏感,对G-杆菌作用较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弱,与四环素相仿,对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的抗菌作用较强,绿脓杆菌和金葡菌对本品耐药.主要用于治疗敏感细菌所致的败血症,尿路感染,肺部感染,胆道感染等;治疗伤寒、副伤寒疗效与氯霉素相仿。

本品在脑膜炎症时,脑脊液浓度较高,也适用于治疗由肺炎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及流感杆菌引起的脑膜炎。

与其他半合成青霉素类、氨基糖甙类及氯霉素等合用可增强疗效。

〖适应证〗用以治疗敏感的G 菌和流感杆菌、伤寒杆菌、淋球菌、脑膜炎球菌、大肠杆菌等G所致的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尿路感染、软组织感染、脑膜炎、败血症、心内膜炎等。

〖用法及用量〗肌内或静注。

成人,肌内注射剂量为每日2~4g,分4次给予;静脉给药剂量每日4~12g,分2~4次,每日最高剂量为16g。

小儿,肌注剂量为每日按体重50~100mg/kg,分4次;静脉给药剂量每日按体重100~200mg/kg,分2~4次,每日最高剂量为按体重300mg/kg。

口服,成人每日2~4g,分4次服用;小儿每日按体重50~100mg/kg,分4次服用。

〖药物不良反应〗1.与青霉素有交叉过敏反应,可发生包括过敏性休克在内的各型过敏反应。

2.有恶心、轻度腹泻及皮疹。

肾功能重度损害伴心功能不全者,静滴本品钠盐可诱发心力衰竭,宜注重。

3.本品皮疹反应高于其他青霉素类抗生素;4.抗生素关联性肠炎:腹泻发生率约5%;5.SGOT升高;6.其他反应如大剂量可发生惊厥、血液系统异常等。

〖注重要点〗药物不良反应与青霉素相仿,以过敏反应较为多见。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病人应用本品时易发生皮疹。

因此,本品不能用于些病人。

大剂量氨苄西林静脉给药可发生抽搐等神经系统毒性症状。

〖药物相互作用〗1.与丙磺舒合用可提高本品血浓度。

2.与头孢菌素等合用对耐酶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有较好的协同作用,但不能放在同一容器中。

3.不能与维生素C、B合用。

4.稳定性因葡萄糖、果糖的存在而降低,所以用0.9%N.S最好。

〖剂型及规格〗胶囊:0.25g、0.5g。

注射剂:0.5g、1g。

氨苄西林百科名片广谱半合成青霉素,毒性极低。

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似,对青霉素敏感的细菌效力较低,对草绿色链球菌的抗菌作用与青霉素相仿或略强。

对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和放线菌其效能基本和青霉素相同。

对肠球菌及李司忒菌的作用则优于苄青霉素。

对耐药葡萄球菌及其它能产生青霉素酶的细菌均无抗菌作用。

对革兰阴性菌有效,但易产生耐药性。

药品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泌尿系统、呼吸系统、胆道、肠道感染以及脑膜炎、心内膜炎等。

目录基本信息作用副作用药理药动学适应症用法用量展开基本信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2009年8月版)[1],隶属于第一部分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一、抗微生物药;一青霉素类;分类序号为3别名:氨苄西林、氨苄青、安比西林、安必仙、沙维西林、赛米西林、氨苄西、潘别丁、AB-PC。

英文名称 AmpicillinCAS RN 69-53-4EINECS号 200-709-7分子式 C16H19N3O4S分子量 349.4危险品标志Xn:Harmful风险术语 R36/37/38; R42/43;安全术语 S22; S26; S36/37;物化性质半合成的广谱青霉素类抗生素。

其游离酸含3分子结晶水,供口服用;其钠盐供注射用。

白色或类白色粉末或结晶。

无臭,味微苦,易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不溶于乙醚。

不耐酶,对酸稳定。

用途用于治疗敏感的肠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李斯特菌、产气杆菌、流感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等参考资料<<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产品库>>Ampicillin (Penbritin,BRL1341)作用药品为广谱半合成青霉素,毒性极低。

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似,对青霉素敏感的细菌效力较低,对草绿色链球菌的抗菌作用与青霉素相仿或略强。

对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和放线菌其效能基本和青霉素相同。

对肠球菌及李斯特菌的作用则优于苄青霉素。

对耐药葡萄球菌及其它能产生青霉素酶的细菌均无抗菌作用。

对革兰阴性菌有效,但易产生耐药性。

药品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泌尿系统、呼吸系统、胆道、肠道感染以及脑膜炎、心内膜炎等。

主要用于伤寒、副伤寒的治疗;也用于泌尿道、呼吸道感染。

副作用药品的不良反应与青霉素相似,以过敏反应较为多见。

1.过敏反应最常见皮疹,发生率较其它青霉素高,可达10%以上。

多发生于用药后5日,呈荨麻疹或斑丘疹,前者为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典型皮疹,后者对氨苄西林有一定的特异性。

注射给药的发生率高于口服者。

偶见过敏性休克。

⒉血液偶见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⒊肾脏偶有致间质性肾炎的报道。

⒋肝脏少见肝功能异常(如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

⒌中枢神经系统大剂量静脉给药可发生抽搐等神经系统毒性症状。

婴儿用药后可出现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前囟隆起。

⒍其它少见假膜性肠炎。

[国外不良反应参考]⒈过敏反应可发生青霉素所有的各类过敏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

且药品皮疹发生率较其它青霉素高,可达10%或更高。

⒉胃肠道较常见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偶见腹泻、假膜性肠炎、胰腺炎(血清淀粉酶明显升高)。

引起的假膜性肠炎通常发生在用药治疗的前10日,有时症状会在停药2-3周后出现,此时出现的症状通常较患者在用药期间出现的症状更急、更严重。

⒊皮肤可出现风疹性皮疹、斑疹、斑丘疹、瘙痒等,其发生率约为5%-10%。

通常在治疗5-14日出现,但也可能在第1日或停药5日后出现。

随着治疗继续,皮疹会自行消失。

⒋肝脏有报道,少数患者用药后出现慢性胆汁淤积、黄疸、严重的多形性红斑[史-约(Stevens-Johnson)综合征]等。

⒌肾脏少数患者用药后可出现急性间质性肾炎、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

可使肌酐清除率下降至正常值下限,但血中尿素和肌酸酐值无变化。

⒍血液有报道,少数患者用药后可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嗜酸粒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

通常,停药后3周内可恢复正常。

⒎中枢神经系统有报道,大剂量静脉给药可发生抽搐、意识障碍、昏迷等神经系统毒性症状。

偶有致癫痫发作的报道。

⒏心血管系统有报道,少数患者用药后可出现结节性动脉周围炎、过敏性心肌炎。

停药后可恢复正常。

⒐呼吸系统有报道,用药后偶致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该反应可能是由药物过敏引起。

⒑耳虽然药品的耳毒性尚未最后确定,但有报道高剂量用药(一日125-350mg/kg,用药10-25日)治疗可能引起听力障碍(一侧或双侧听力丧失)。

⒈使用本药前须详细询问患者过去病史,包括用药史、过敏反应史,以及家族变态反应疾病史。

有青霉素过敏史者一般不宜进行皮试,应改用其它药物。

⒉用药前必须做皮肤过敏试验。

可用青霉素皮试液做皮试,也可用本药注射剂配制成500μg/ml皮试液,皮内注射0.05-0.1ml,20分钟后观察结果,阳性反应者不能应用本药。

青霉素皮试对预测本药过敏性休克起着重要作用,但皮试阴性者不能排除出现过敏性休克的可能。

⒊用药中如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措施。

如发生过敏性休克,应立即肌注0.1%肾上腺素0.5-1ml,必要时以5%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注射。

临床表现无改善者,半小时后重复1次;心跳停止者,可给予肾上腺素心内注射,同时静脉滴注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并补充血容量。

血压持久不升者可给予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同时可考虑采用抗组胺药,以减轻荨麻疹。

有呼吸困难者应予以氧气吸入或人工呼吸,喉头水肿明显者,应及时进行气管切开。

⒋本药与下列药物有配伍禁忌:硫酸阿米卡星、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克林霉素磷酸酯、盐酸林可霉素、琥珀氯霉素、多粘菌素B、多粘菌素E甲磺酸钠、红霉素乙基琥珀酸盐和乳糖酸盐、四环素类、新生霉素、盐酸肼屈嗪、水解蛋白、氯化钙、葡萄糖酸钙、肾上腺素、间羟胺、多巴胺、阿托品、维生素B族、维生素C、含有氨基酸的营养注射剂、多糖(如右旋糖酐40)和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等。

⒌本药不宜与双硫仑等乙醛脱氢酶抑制药合用。

口服时不能用果汁、蔬菜汁和苏打水送服。

⒍老年患者应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用药剂量或用药间期。

⒎用药期间,如出现严重的持续性腹泻,可能是假膜性肠炎,必须停药。

待确诊后应采用相应的抗生素治疗。

⒏用药过量者,必要时可通过血液透析清除部分药物。

⒐溶液配制:⑴肌内注射液,本药125mg、500mg和1g可分别溶解于0.9-1.2ml、1.2-1.8ml和2.4-7.4ml灭菌注射用水中。

⑵静脉滴注液的浓度不宜超过30mg/ml。

⒑本药溶液浓度愈高,稳定性愈差。

药液稳定性可因葡萄糖、果糖和乳酸的存在而降低,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在酸性液时,分解较快速,故宜用中性液体作溶剂;且溶解后应立即使用,溶解放置后致敏物质可增多。

成人·常规剂量·口服给药一日2-4g,分4次空腹服用。

·肌内注射一日2-4g,分4次给药。

·静脉给药一日4-8g,分2-4次给药;重症感染者一日剂量可增至12g。

一日最高剂量为14g。

·腹腔、胸腔、关节腔注射一次0.5g。

·鞘内注射脑膜炎患者,一次0.02g。

·直肠给药本药栓剂,一次1枚,一日1次。

·肾功能不全时剂量内生肌酐清除率为10-50ml/min者,给药间隔时间应延长至6-12小时;内生肌酐清除率小于10ml/min者,给药间隔时间应延长至12-24小时。

儿童·常规剂量·口服给药一日25mg/kg,分2-4次空腹服用。

·肌内注射一日50-100mg/kg,分4次给药。

·静脉给药⒈小儿:一日100-200mg/kg,分2-4次给药。

一日最高剂量为300mg/kg。

⒉足月产新生儿:一次12.5-25mg/kg。

在出生后第1、2日,每12小时1次;第3日至第2周,每8小时1次;以后每6小时1次。

⒊早产儿:一次12.5-50mg/kg,第1周,每12小时1次;1-4周,每8小时1次;4周以上,每6小时1次。

·鞘内注射脑膜炎患儿:婴幼儿(0-2岁),5mg;儿童(2-12岁),10mg。

[国外用法用量参考]成人·常规剂量·口服给药⒈胃肠道、泌尿生殖道、呼吸道感染:推荐剂量为每6小时0.5g。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