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三语文作文课教学设计(2)教案

初三语文作文课教学设计(2)教案

初中作文课教学设计(2)教案一、复习内容:根据《2014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语文学科学业考试大纲》中关于“写作”的要求之“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充实”、“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感情真挚”,联系初中人教版现行语文教材中运用“五感”写景状物、写人记事的课文片段,复习如何将记叙文写得具体充实,更加形象生动。

二、学情分析:本系列设计适用于七、八年级的语文复习课教学,也可作为初中入门阶段的感知写作训练。

纵观近几年来学生在写作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语言苍白,平铺直叙,内容空洞,或者词不达意,言不由衷,抑或隔靴捎痒、无病呻吟,不难看出学生感受的贫乏,体验的不足。

学生往往只注意词汇的积累,在文章里盲目复现这些词汇,却缺乏亲身体验感受、独自判断推理、分析综合、联想想象的能力。

而这些能力恰恰是先于词汇的,因为词汇来源于感觉器官,感觉产生认识,认识生成词汇。

如果可以开发学生原有的感觉系统,进而再深层次的进行多维思维和再生情感的训练,不愁学生写不出内容具体、富于生机活力的文章。

三、教学目标:1.学会全方位、多角度观察感知物、人、事,激发创造性思维;2.培养写景状物、写人记事的能力,提高语言的表达技巧;3.营造互助互学、互勉互进的学习氛围,学生更加“乐学”、“趣学”。

四、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赏析经典片段,形成自我认知,掌握感知方法;(2)展示习作,互评互改,畅谈点滴感受,分享写作收获。

2.教学难点:(1)分析感知物、人与事的异同,并以片段习作的方式巩固认知、学会灵活运用;(2)成形训练中将感知内容与立意构思有机联系,使行文更自然流畅,达到“不拘一格,自成一文”,实现“我手写我口、我口述我心”的作文目的。

初中作文课教学设计(2)教案五、教学思路:感知作文复习课的教学理念是:用感觉去理解和诠释词汇,而不是用词汇引导感觉,也就是继续巩固之前所培养的对事物的整体属性进行全方位感受的能力。

这是作文结构中关于“字、词、句、语言材料”的训练,作为后面“多维思维能力训练”和“再生情感能力训练”这两个“结构、布局”和“主题”作文结构的奠基石。

整个阶段拟用六个课时进行复习。

而这六个课时的复习分别作如下的教学安排:第一、二课时:学会感知物,包括“动物”和“静物”。

主要任务是:首先,联系范文片段,形成自我认知;其次,在理论指导下,掌握感知技巧;第三,亲身体验感受,参照感知提纲,完成课堂片段训练;第四,学习编写感知提纲,进行成形训练;第五,习作展评,互评互改,畅所欲言,形成新的学习收获。

第三、四课时:学会感知人,通过“整体感知人(形象、心理等)”、“语言中感知人”和“事情中感知人”三个方面,学习怎样刻画人物。

复习的环节与前两个课时一样,都是从五个方面逐步深入地来训练。

这两个课时的教学核心是:1.运用感知物的技巧感知人;2.让行为、语言和事件来说明性格。

所以完成这两个课时之后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来比较两种感知在写作中的异同,因为学生在理论指导下进行自我操作之后,再通过对比发现有所得,更加促使写作自信心的逐步增强,兴趣也会受到激发。

第五、六课时:学会感知事,通过“感知事情发生、发展和结束的全过程”和“感知事情发生、发展和结束过程中的多因多果”这两个方面,学习如何将一件事情或多件事情清楚有条理的记叙下来。

复习的环节与前四个课时一样,依然是从五个方面逐步深入地来训练。

这两个课时的教学核心是:1.寻找一件事情发生的潜在原因和结果;2.寻找事情发生过程中各细节的潜在原因和结果。

这两个课时的复习,与前面四个课时所学习的内容有内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写作中也离不开对“物”与“人”的感知,如何达到互相渗透、水乳交融的境界,这是教学中教师需要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在写作训练里不断揣摩加以提升的。

六、教学时数:六个课时(根据学情等实际情况作灵活安排,课时总数不超过十个)七、教学准备:1.第一、二课时:(1)课前搜集初中阶段所学课文(可包括文言文)中关于对“实物”感知的课文或片段,并作圈点批注,体会其写法的妙处。

(2)找一株牵牛花,调动所有感觉器官:眼、鼻、耳、手进行感受,并把感受到的东西如实地记录在“观察笔记”上;(3)你上课的学校一定是你很熟悉的地方,请你将学校里里外外全面感受一番,然后尽可能细致的写在“观察笔记”上。

2.第三、四课时:(1)课前搜集初中阶段所学课文(可包括文言文)中关于对“人物”感知的课文或片段,作圈点批注,掌握感知人物形象的方法;(2)观察感受你的同桌,请把他/她的外形和性格写在“观察日记”上;(3)想一想,你的老师是什么性格?请你从他/她的语言、行为、形象中去发现;(4)联系前两个课时所学,对比感知“事物”与“人物”在感知技巧上的异同。

初中作文课教学设计(2)教案3、第五、六课时:(1)课前搜集初中阶段所学课文(可包括文言文)中关于对“事物”感知的课文或片段,作圈点批注,学习怎样将事情前因后果记叙清楚具体;(2)请你设法寻找一位钓鱼者或者摆摊卖东西的人,仔细列出钓鱼或卖东西的原因和结果,列得越细越好。

(3)联系前四个课时所学,想想感知“事情”的过程中如何合理巧妙地融合对“物”与“人”的感知,从中你获得哪些写作记叙文的启发。

八、教学活动:第一课时(一)赏析名篇片段导入:高尔基的名著《母亲》中有这样一段:出示灯片一:母亲走到街上,严寒干燥的空气紧紧地包围住她的身体,直透到咽喉,使鼻子发痒,有一刻工夫她不能呼吸。

母亲站定了,四面看了一看:离她不远的街角上站着一个戴皮帽的马车夫……母亲这样想着,又向前走去,满意地听脚下的雪发出清脆的声音……人们吸着烟,谈着话,喝着茶和伏特加。

车站小吃店前面有人高声笑着,一阵阵的烟从头上飞过。

候车室的门开关的时候吱吱地响着,当它被砰的一声关上的时候,玻璃发出震动的声音,烟叶和咸鱼的臭味强烈地冲进鼻子。

依次写了“触觉”、“嗅觉”、“视觉”、“听觉”四种感觉,把所接触到的人、物、景都写活了,很富立体感。

在这简短的200字左右的一段文章中;依次写了哪几种感觉?(学生齐回答)对,依次写了“触觉”、“嗅觉”、“视觉”、“听觉”四种感觉,把所接触到的人、物、景都写活了,很富立体感。

(灯片一第二段的批注此时再做展示)那么在我们初中阶段学习的众多课文中,是不是也有类似运用多种感官写景状物的文章呢?(设计意图:名篇名段导入,同时简要赏析,有利于与下个环节学生自我展示搜集的课文片段衔接,并且先给学生作赏析示范,明确感知能力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活动一:揣摩名家作品,掌握感知提纲1.学生上台展示搜集的名家名文片段,说说如何更好的写景状物。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让学生重温经典,并且在揣摩作品中的精彩细节作圈点批注的同时,欣赏作品的表现手法,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为下面要掌握的感知理论做好准备,这也符合由现象到本质的学习规律。

)视学生展示情况而定,教师可以展示一两段名篇佳作做点评,以作示范或小结。

(考虑篇幅,以下略举《春》之选段为例。

)灯片二:【参考示例】“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春风拂面的温煦:触觉感受)。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泥土气息、草味花香:嗅觉感受)。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

(鸟鸣、水声、笛音:听觉感受)——选自朱自清《春》赏析:作者先从触觉的角度写春风的和煦温柔,再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特有的芬芳,然后以视觉写鸟儿安巢、牧童吹笛的春风里的温馨和谐的画面,最后从听觉的角度写春风吹送的和悦的声音。

通过这些描写,作者将难以捕捉的春风描绘得有形、有声、有情、有感。

写得生动形象,阅读时身临其境。

课后回影:学生推荐最多的篇章片段是——朱自清《春》、老舍《济南的冬天》、宗璞《紫藤萝瀑布》、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等,还有个别学生关注郦道元的《三峡》、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与朱元思书》、柳宗元《小石潭记》等写景状物的文言文片段。

2.归纳小结,把握感知的知识钥匙(设计意图:掌握感知的方法,对下面学习编写提纲和片段练习、成形训练的完成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提问1:通过大家对搜集的课文片段的赏析,我们小结一下,感知物的方法有哪些?(学生齐答)这五感如何做到更细致的感受呢?(教师做引导,和学生一起完善以下提纲)师生一起作答:1、父亲介绍新的家庭教师。

2、家庭教师玛丽亚小姐与她的七个学生见面,并互相做了介绍。

师:刚才同学们是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录像内容。

在写作中,我们要具备一种重要的能力,就是用文字把生活的真实情景描述出来。

下面有两段文字都是对刚才录像画面情景的介绍,请同学们评论一下:这两段文字各有什么特点?投影文字(一):父亲吹响了哨子,玛丽亚小姐站到一边,六个孩子从房间里出来,排成一队走下楼梯。

又有一个女孩来到队前,父亲让她站到队中。

父亲将孩子向玛丽亚小姐作了介绍。

投影文字(二):父亲神情严肃地吹响了哨子,只见玛丽亚小姐神色慌张地躲到一边,惶恐地望着楼上。

六个孩子从几个房间里夺门而出,行动迅捷如同听到了警报。

他们匆忙中排成一队,踏着父亲的哨声,挺胸抬头,甩臂踏足走下楼梯,俨然凯旋的士兵,在大厅站成整齐的一列。

另外一个女孩专注地读着书来到队前,父亲表情凝重地要过书,拍打了一下,命令女孩站入队中。

父亲从尾到头巡视了一遍,如同一位将军检阅自己的士兵。

煞有介事地纠正着孩子的动作……师:请同学默默地鉴赏比较一下两段文字,前后同桌讨论,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生一起作答:文段(一)文字比较概括,但不具体;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比较准确,但不十分形象。

文段(二)比文段(一)要细致、形象、从而生动师:同学们的评价很准确。

两段文字描述的对象完全相同,但是使用的表达方式不同,给我们的感受就完全不同。

因为第一段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而第二段用了生动的描写师:具体欣赏一下,第二段人物描写的生动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互相讨论,然后师生一起作答。

1、用词恰当、准确。

例如:“慌张、惶恐”就准确地写出了玛丽亚小姐吃惊、害怕,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的表情、神态。

另外还有“夺门而出”的“夺”字写出了孩子们听到哨声后往外跑时动作的敏捷、迅速。

2、文中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

三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a行动迅捷如同听到了警报b 俨然凯旋的士兵c如同一位将军检阅自己的士兵3、抓住了人物的特征。

父亲:非常严厉;孩子:规距、木偶式的。

4、文中有些细节描写非常突出。

例如:\\\"父亲表情凝重地要过书,“拍打了一下”中“拍打”这一细小的动作就很传神,符合西方人的那种潇洒。

师:显然,生动的人物描写比单纯的记叙要生动形象。

师:再请同学们观看两棵树的投影,然后说说这两棵树各有什么特点师生一起作答:其一是一棵光秃秃的没有生命感的枯树,其二是一棵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的大树师:是啊,在写作中如果只运用记叙,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人物只是一个大体的轮廓,像一棵不形象、不生动的枯树;如果运用生动的描写,就可以使人物丰满起来,文章就显得生动活泼、有文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