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司法考试]三国法复习小诀窍

[司法考试]三国法复习小诀窍

“三国”法命题规律及复习方略司法考试“三国”法的复习历来是考生备考中比较头痛的部分。

本文将结合“三国”法的各自特点,对“三国”法的复习方法予以介绍。

第一部分国际公法部分一、国际公法三年分值统计二、命题特点及规律1. 无重点可言。

国际公法考点分散,该部分考题涉及面极广,从历年考题来看,几乎章章有题,没有突出的重点。

2004 年的 10 道试题即如此,涉及 10 个不同的知识点(分别是领土变更、国家责任、外国船舶刑事管辖、国际环境、外空地位、外交保护、引渡及庇护、条约的冲突、国际法院判决的执行、交战规则)。

虽然这一特点给我们的复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这里的“无重点可言”只是总体上无重点,司法考试考测的知识点仍是国际法理论中的重点内容,或者说是相应章节的重点知识,所以考试的重点和知识体系的重点从总体上看还是对应的。

2. 无法可依。

国际公法不同于其他部门法,没有集中的法规需要识记。

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考过程中要以学科体系和知识背景来构建国际法的知识网络。

正如 2005 年司考大纲强调的:掌握国际法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主要制度。

3. 关注时事性强的相关知识点。

司法考试所考查的知识点往往是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并且有现实意义的内容,特别是那些与我国的国际法律实践联系密切的知识点。

以 2004 年试题为例,第 29 题指向了“钓鱼岛问题”,第 32 题考查了“国家责任”,第 31 题出自围绕“月球法律地位”国外相关真实案例。

另外,第 32 题涉及的“外交保护”,第 68 题涉及的“进口洋垃圾”,第 89 题涉及的“引渡及庇护”等都是近年在中国较热的话题,占到了全部 10 道题目中的 6 题。

三、复习方法推荐经过上面的总结,考生在国际公法的复习中应厘清导向,即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抓住有代表性的重点知识和有现实性的热点知识,进行考点的归纳总结。

各章有代表性的重点知识通常比较固定,也反映在历年考试试卷中,如关于国家的管辖权、国家主权豁免、国家继承、国家的国际法律责任、海洋各区域的法律地位、外层空间法、国籍、引渡、外交领事特权与豁免、条约法等。

鉴于近年选题多出自较热的时政话题,在进行 2005 年司法考试的备考时,必须适当补充此方面的背景素材,并与国际法的相关理论知识相对应展开复习。

因而近年来那些能够引起理论检讨的现实事件和背后的知识点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这里对今年应予以关注的热点问题归纳如下:二战 60 周年纪念背后的战争罪行问题;联合国安理会改革中反映出来的安理会职权,特别是否决权问题;我国台湾问题链接的主权问题;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及反分裂国家法讨论中的何为国际法中的内政问题;中国和俄罗斯划界协议带来的边界制度及其划定问题等。

第二部分国际私法一、国际私法三年分值统计二、命题特点和规律1. 几乎全部出自法条。

以 2004 年司法考试为例,试题全部来自对于国际私法相关立法的考查,而现今中国国私立法条文总数量不大,且可考部分非常集中。

2. 重点稳定中有微调国际公法的出题特点是比较注重基本概念的考查,重点不突出,考生在复习中要特别注意对概念的准确把握,清楚区分相近的概念。

一、导论部分的考点、难点(一)国际法渊源须掌握的两个知识点1. 国际法渊源包括国际条约、国际习惯、一般法律原则。

前两者是国际法的主要渊源,一般法律原则是国际法的次要渊源。

2. 司法判例、各国权威国际法学家的学说、国际组织的决议,不是国际法的渊源,只是证明和确认国际法原则存在的辅助方法,是确立国际法原则的辅助资料。

(二)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1. 有“一元论”和“二元论”之争。

司法考试采信的是:国际法与国内法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法律体系,但两者联系密切,彼此相互渗透和制约。

2. 国际习惯法规则如果不与现行的国内法相冲突,可以作为本国法的一部分在国内直接适用。

3. 关于国际条约在国内的适用,各国有两种做法:“转化”和“采纳”。

4. 在民商事范围内,国际习惯和国际惯例都可以在国内直接适用,其适用次序排在国内法和中国参加的条约之后,作为对国内法和条约的一种补充。

在民商事范围内,中国参加的国际条约可以在中国直接适用,在与中国国内法不一致时,国际条约优先适用。

WTO 规则在中国不能直接适用,而是“转化”适用。

(三)国际法基本原则的考点1. 国家主权平等原则。

( 1 )主权体现在三个方面:对内最高权,对外独立权,自保权。

( 2 )主权不是国际法赋予国家的,而是国家固有的。

( 3 )主权是国家最根本的属性。

( 4 )领土主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方面。

例如 , 八角岛是位于乙国近海的本属于甲国的岛屿。

40 年前甲国内战时,乙国乘机强占该岛,并将岛上的甲国居民全部驱逐。

随后乙国在国内立法中将该岛纳入乙国版图。

甲国至今一直主张对该岛的主权,不断抗议乙国的占领行为并要求乙国撤出该岛,但并未采取武力收复该岛的行动。

如果这种实际状态持续下去,根据国际法的有关规则,下列判断哪一项是正确的。

A .根据实际统治原则,该岛在乙国占领 50 年后,其主权就归属乙国。

B .根据时效原则,该岛在乙国占领 50 年后,其主权将归属乙国。

C .根据实际统治和共管原则,乙国占领该岛 50 年后,该岛屿主权属于甲乙国共有。

D .根据领土主权原则,即使乙国占领该岛 50 年后,该岛屿主权仍然属于甲国。

答案应是 D 。

因为领土是国家赖以存在的物质条件,领土完整构成国家主权的重要部分,这一点是绝对的,没有任何例外。

2. 不干涉内政原则。

对该原则的把握要特别注意“内政”的概念,内政一般以领土为基础,但内政不是一个地理概念。

内政的范围与领土范围并不完全一致。

3. 民族自决原则。

该原则的要点是:民族自决原则中独立权的范围,只适用于殖民地民族的独立,不适用于国内的民族分裂主义活动。

二、国际法主体部分的重点内容1. 国际法主体的范围: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基本主体,是国际法原始和完全的主体,但不是唯一的主体。

国际组织是国际法的派生性主体。

某些争取独立的民族解放组织或民族解放运动也是国际法的主体,属于过渡性主体。

国际组织和民族解放组织都是有限的、有条件的、不完全的国际法主体。

2. 原始主体——国家。

( 1 )国家的基本权利。

独立权、平等权、自保权是国家的基本权利。

自保权指国家保卫自己存在和独立的权利,包括国防权和自卫权两个方面。

例如,甲国武装入侵并占领了乙国,引发了乙国及其他国家采取集体自卫行动,爆发了战争,给甲国带来了巨大灾难。

下列说法中哪一个不正确? A. 乙国的自卫行为是针对甲国不当行为而采用的,针对的主体正确。

B. 乙国采取的对抗行为是国际法所允许的合法行为。

C. 乙国的行动完全是为了打击侵略者,是自卫战争。

D. 乙国对甲国的反击可以无限制地进行,直至推翻甲国的现政府或占领甲国为止。

答案应是 D 。

自卫权是指当国家遭到外国的武力攻击时,有权进行单独或集体的自卫的权利。

但国家行使自卫权应以遭到外国武力攻击为条件,不能以自卫为名,行干涉他国内政之实。

( 2 )国家管辖权的主要种类有:属地管辖权、属人管辖权、保护性管辖权和普遍性管辖权。

要特别注意行使保护性管辖权的两个条件:第一,外国人在领土外的行为所侵害的是该国或其公民的重大利益,并且构成该国刑法规定之罪行或规定应处一定刑罚以上的罪行;第二,该行为根据行为地的法律同样构成应处刑罚的罪行。

保护性管辖权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行使:行为人进入该受害国境内被依法拘捕和管辖,通过国家间对行为人的引渡来实现。

普遍性管辖权的对象是战争罪、破坏和平罪、违反人道罪、海盗罪等。

( 3 )国家主权豁免及其豁免权的放弃。

例如,甲国政府与乙国“绿宝”公司在乙国订立了一项环保开发合同,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纠纷。

“绿宝”公司以甲国政府没有及时按照合同支付有关款项为由诉至乙国法院,甲国政府派代表向法院阐述了甲国一贯坚持的绝对豁免主义立场。

如果乙国是采取相对豁免主义的国家,根据目前的国际法规则和实践,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 A. 甲国政府订立上述合同行为本身,是一种商业活动,已构成对其国家豁免权的放弃,乙国法院可以管辖。

B. 甲国政府派代表向法院作出说明,这一事实不意味着甲国已放弃在此诉讼中的国家豁免权。

C. 即使甲国在其他案件曾经接受过乙国法院的管辖,也不能意味着乙国法院在此案中当然地可以管辖。

D. 乙国法院作出缺席判决后,甲国要求乙国宣布该判决无效,甲国这一行为表明,甲国此前已接受了乙国法院的管辖。

答案应是 BC 。

AD 的说法不对。

因为政府的商业行为或要求法院宣告判决无效,不构成对豁免的默示放弃。

( 4 )国际法上的承认。

明示承认是指承认者通过照会、声明、函电或缔结条约等形式表示承认。

默示承认包括:承认者与被承认者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或领事关系、缔结正式的政治性条约、正式投票支持其参加政府间国际组织。

下列行为一般不构成默示承认:共同参加多边国际会议或国际条约,建立非官方或非完全外交性质的某种机构,某些级别和范围的官员接触等。

( 5 )国际法上的继承。

第一,条约的继承。

处理与所涉领土有关的事务的“非人身性条约”,如有关边界制度的条约,有关河流利用、水利灌溉、道路交通等方面的条约可继承。

与国际法主体资格相关联的“人身性条约”,如参加某一国际组织的条约,政治性的条约如同盟条约、和平友好条约、共同防御条约等,一般不继承。

第二,国家财产的继承。

一个标准:被转属的国家财产与领土之间有关联。

两个原则:对于继承发生时位于所涉领土内的被继承国的不动产,一般随着领土的转移而由被继承国转属继承国。

对于动产,适用国家继承所涉领土的实际生存原则,主要是针对位于所涉领土以外的动产,即凡是与所涉领土生存或活动有关的国家动产,不管其位于何地,均应转属继承国。

第三,国家债务的继承。

国债和地方化债务继承,地方债务和恶债不继承。

3. 派生主体——国际组织( 1 )联合国安理会的表决制度。

例如,联合国安理会表决非程序性事项时,五个常任理事国均享有否决权。

据此,并据其他有关规定及联合国实践,指出下列诸项中哪些是正确的: A. 五国中任何一国投反对票,决议便不得通过。

B. 五国中任何国家投弃权票,决议也可能通过。

C. 五国中无投反对票者,决议肯定通过。

D. 五国中无投反对票者,决议可能通过。

答案应是 A.B.D 。

( 2 )联合国与安理会的关系。

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问题上,安理会有优先权,联合国大会在这方面主要是协助安理会进行工作,对于采取维和行动已列入安理会议事日程的问题,非经安理会请求,大会不得提出任何建议。

( 3 )联合国专门机构。

其知识点在于联合国专门机构与联合国的关系:每个专门机构具有独立的国际法律人格,按照自己的章程自主活动,其决议和活动无需联合国批准;专门机构不是联合国的附属机构,不向联合国报告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