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单选1,多选2)公共卫生职业素养:团队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社会动员能力临床基本技能: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现场急救技术(CPR)(多选)公共卫生基本操作:个人防护;样品采集;现场监测;卫生处理N95口罩:通过N95等级检测,符合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及健康协会标准(NIOSH)N95认可;隔滤的微粒,直径可小至0.3微米;在测试中,隔阻直径0.075微米的微粒,成功率有95%。
(单选)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分为10个步骤。
(多选)公卫医师的个人素养和技能水平应体现在: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现场处置能力、实验室检测能力、宣传培训能力、监测技术水平。
(多选)我校health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应具备:学习、创新、社会实践、现场应急、组织指挥能力。
(多选)病例定义的依据:感染史(接触史);临床症状与体征;实验室诊断依据传染病(案例分析-新冠肺炎)1.调查前制定一个调查方案2.这起疫情调查的目的3.设计该疫情的个案调查表①一般项目:姓名、性别、年龄、居住地、家庭背景等;②临床特征:发病情况、诊疗情况、预后情况,还有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诊断;③流行病学资料:接触史、可能受感染日期、地点、方式、传播途径、预防接种史、接触者、接触程度、用药史;④防治措施;⑤结论;⑥调查日期,调查者。
4.疫情调查开始前,要做哪些调查准备①组织有临床、流行病学、检验及卫生学医师参加调查小组,并进行培训,统一调查方案,制定调查计划;②经费预算:调查人员费用,必需购置器材、设备、药品、试剂和交通运输费等;③物资准备:所用调查表格、计划采样的物品、检验用品、试剂、药物、疫苗、其他物品和交通、后勤等。
5.为控制这次疫情,选择的控制措施慢性病(名解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NCDs,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组起病时间长,缺乏明确的病因证据,一旦发病即病情迁延不愈的非传染性疾病的概括性总称。
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又称病因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致病因素(或危险因素)采取措施,也是预防疾病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
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又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而采取的措施。
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又称临床预防。
主要是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措施。
通过三级预防可以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
对症治疗可以改善症状,减少疾病的不良反应,防止复发转移,预防并发症和伤残等。
康复治疗的措施包括功能康复,心理康复,社会康复和职业康复等。
疾病监测(surveillance of diseases)指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解释后及时反馈给需要的部门或机构,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的过程。
职业中毒(名解1)毒物(toxicant)较小剂量即可引起机体暂时或永久性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中毒(poisoning)机体受毒物作用后引起的一定程度损害而出现的疾病状态。
生产性毒物(productive toxicant)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存在于工作环境中的毒物。
职业中毒(occupational poisoning)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过量接触生产性毒物可引起的中毒。
急性中毒(acute poisoning)指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几分钟至数小时)大量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
慢性中毒(chronic poisoning)指毒物少量长期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
亚急性中毒(subacute poisoning)发病情况介于急性和慢性之间,接触毒物浓度较高,工龄一般在3个月内发病者,称为亚急性中毒。
毒物的吸收(poisons’absorption)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体内超过正常范围,但无该毒物所致的临床表现。
生殖毒性(reproductive toxicity)包括对接触者的生殖器官、有关的内分泌系统、性周期和性行为、生育力、妊娠结局、分娩过程等方面的影响。
发育毒性(development toxicity)包括胎儿结构异常、发育迟缓、功能缺陷、甚至死亡等。
食物中毒(名解1)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有毒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产生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是一种食源性疾病。
CPR(单选1,多选4,名解1)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突然停止。
心脏性猝死:急性症状发作后1h内发生的以意识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
心脏骤停的病生改变:①缺氧和乏氧;②神经系统功能不全(迷走神经亢奋);③代谢和化学异常(代谢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脏器对无氧缺血的耐受力:❖原发性心脏骤停5~10s,昏厥、意识丧失;❖停搏﹥15 s 可产生抽搐,迅即进入昏迷;❖停搏20~30 s 出现喘息样呼吸困难伴紫绀;❖ 30~60 s 后呼吸停止;❖停搏45 s 左右瞳孔散大,❖ 60~120 s 瞳孔固定,对光反射消失;❖停搏4 min:开始出现脑水肿;❖停搏6 min:开始出现脑死亡;❖停搏8 min:不可逆性脑死亡。
心肺复苏术(CPR)对心脏骤停患者采取的一切急救措施。
恢复心脏和肺的正常功能;重建和维持重要生命器官的血液、氧气供应;最终恢复患者的神志和工作能力。
时间与抢救成功率:白金时间1min黄金时间4min内白银时间4-8min白布单时间8-10min后心脏骤停的临床征象:(多选)⑴意识突然丧失;⑵ 部分患者可有短暂抽搐,伴头眼偏斜,随即全身肌肉松软。
呼吸变为喘息或停止。
面色苍白或转为紫绀;⑶ 大动脉(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消失;⑷ 听诊心音消失;⑸ 双侧瞳孔散大。
初级心肺复苏:又称基础生命支持 (basic life support,BLS),即在现场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人工胸外按压、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的措施。
高级生命支持 (advance life support,ALS):在BLS基础上,应用辅助设备、特殊技术建立更有效的通气和血运循环,多在现场和流动重症监护车(mobile intensive care unite, MICU)内进行。
心肺复苏有效表现:(多选)(1)瞳孔:瞳孔缩小并可出现对光反射;(2)面色:面色、口唇由苍白、紫绀转为红润;(3)颈动脉搏动:每次按压时摸到颈动脉搏动;(4)反射和意识:可见眼球活动、睫毛反射,吞咽反射,甚至肢体活动,意识恢复;(5)出现自主呼吸;(6)肱动脉收缩压大于60mmHg。
基础生命支持(BLS)和电击除颤是使患者得以长期存活的最有效措施。
院外心脏骤停患者,1分钟内给予电击除颤,长期存活率可达90%。
除颤时机:①发现室颤或是心脏骤停后2min内;②心脏骤停未能及时发现,在BLS的C-A-B 2分钟后进行除颤;③只要具备除颤条件,必要时盲目除颤。
防护服穿戴(单选5,多选5)防护用品选择原则:在标准防护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其它途径的传播)和实施的操作来确定。
(选择)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排泄物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分级防护:注意:①经接触传播的疾病如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等,对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只要一般防护就可以,必要时加隔离衣和手套。
②呼吸道传染病极大多数以飞沫传播为主,流行病学调查时需实施一级防护;如果采集患者的咽拭子标本,需执行二级防护。
穿脱防护服步骤:穿:口罩-帽子-防护服-防护眼镜-防护服帽子-胶鞋-内外两层手套-舒适性检查脱:更换外层手套(对传染性极强的病人进行流调或采样需要更换手套,其他情况不需要)-防护服-外层手套(并消毒内层手套)-防护眼镜-消毒内层手套-帽子、内层手套、口罩-手消毒(单选)空气传播是指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微粒子直径为≤5μm。
(单选)近距离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单选)飞沫传播是一种近距离传播,近距离为1米以内。
(单选)接触患者之前,手部没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医务人员应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多选)佩戴护目镜注意事项:使用前检查有无破损;使用前检查佩戴装置有无松懈;每次使用后应清洁与消毒。
(多选)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病人的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佩戴乳胶手套、戴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戴防护眼镜。
(多选)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应进行手卫生消毒: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接触患者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后;穿戴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处理药物及配餐前。
(多选)下列情况应穿防护服:临床医务人员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多选)应使用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的情况: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操作时,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飞溅时,应使用全面性防护面罩。
(多选)清洁区是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不易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污染及传染病患者不应进入的区域,包括医务人员值班室、卫生间、男女更衣室、浴室及储物间(多选)潜在污染区是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诊治的病区中位于清洁区与污染区之间,有可能被患者血液、体液和病原微生物等污染的区域,包括医务人员办公室、治疗室、护士站、患者用后的物品、医疗器械处理室。
环境微生物样品采集(单选5,多选5)测铬的玻璃容器用铬酸清洗。
测油类用广口玻璃瓶,使用萃取剂荡洗2-3次。
测有机物的玻璃容器,先用重铬酸钾浸泡一昼夜,先用自来水冲洗,再用蒸馏水冲洗,在180℃烘干4小时,冷却后用石油醚冲洗。
食品微生物样品采集(单选4,多选1,简答1)食品采样的目的:鉴定食品的营养价值和卫生质量。
食品样品的分类:客观样品-在未发现食品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情况下,按照日常计划在生产单位或零售商店进行随机抽样采集的样品。
选择性样品-检查中发现的可疑食品;消费者投诉的可疑食品;为查明食品污染源或事物中毒原因等所采集的样品。
食品采样顺序:*食品的采样原则:代表性、典型性、适时性、适量性、不污染性、无菌、程序原则、同一原则、真实性原则。
食品采样所需物品:①个人防护用品:工作服、帽子、手套、口罩;②采样工具:电子天平、酒精棉球瓶、温湿度计、医用污物袋、样品标签、采样记录但、灭菌采样器材;*大宗食品-四方搪磁盘;面粉-金属筛;长柄勺-散装液体;玻璃/金属采样器-深型桶装液体食品采样;金属探管/探子-采集袋装的颗粒或粉末状食品;采样铲-散装粮食;长柄匙或半圆形金属管-小包装的半固体样品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