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建设与改革★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
随着我国国家利益的拓展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凸显,非战争军事行动已日益成为国家军事力量运用的重要方式,成为检验军队战斗力的“试金石”。
饮食装备保障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物质基础。
2008年,我军广大官兵先后遂行了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抗震救灾等一系列重大非战争军事行动饮食装备保障任务。
在这些行动中,饮食装备作为实施抢险救灾的重要物质手段,经受了一次次近似实战的检验。
现实的挑战和实战的检验使我们清醒认识到,必须着眼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需要,努力加强部队非战争军事行动饮食装备保障能力建设。
1把握非战争军事行动饮食装备保障要求非战争军事行动饮食装备保障有其自身特点。
处突维稳、抢险救灾等非战争军事行动给饮食装备保障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认清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特点规律及其对饮食装备保障行动的影响,是有针对性地遂行饮食装备保障任务的前提。
1.1准备时间短、任务要求急,要求快速反应,主动靠前,以确保饮食装备保障的时效性非战争军事行动事先一般没有征兆,事发突然,而且变化迅速,事态一旦发生即有迅速蔓延甚至恶化趋势。
部队通常是在准备不充分甚至根本没有准备的情况下临危受命,有时甚至边出动边受领任务,饮食装备保障准备时间十分有限。
这就要求饮食装备保障必须预有准备,快速反应,能够在短时间内组织饮食装备保障力量,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主动保障、靠前保障”的原则,在第一时间将部队所需的饮食装备器材和维修力量筹集投送到位,确保饮食装备保障有力有序有效展开。
1.2动兵规模大、机动距离远,要求严密组织,多法并举,以增强饮食装备保障的灵活性非战争军事行动具有涉及领域广泛、参战兵力多元、组织协调复杂、供需矛盾突出等特点。
以汶川抗震救灾为例,这是一次典型的诸军兵种联合行动。
军队参战人员既有重点部队,也有一般部队;既有建制部队,也有抽组部队;既有现役部队,也有民兵预备役部队。
短短几天时间,军委调集了诸军兵种十余万部队。
在共同执行救灾任务中,重点部队饮食装备比较齐备,一般部队和民兵预备役饮食装备相对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救援效果。
这就要求饮食装备保障必须实施统一联合指挥,统一调配保障资源,形成整体保障合力。
采取定点保障与伴随保障、逐级保障与越级保障、计划保障与应急保障、平面保障与立体保障相结合等方式,为部队提供及时有效的饮食保障。
适应非战争军事行动特点加强饮食装备保障能力建设杨万科史利娟摘要汶川抗震救灾,是部队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又一次成功实践,也是对我军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的实际检验。
文章在分析非战争军事行动饮食装备保障自身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目前饮食装备与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差距,从进一步推进装备准备落实、进一步完善饮食装备体系、进一步发展信息化饮食装备、进一步深化军民融合的饮食装备保障体系四个方面提出了加强非战争军事行动饮食装备保障能力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非战争军事行动饮食装备军民融合中图分类号E233文献标识码A杨万科,副主任,军事经济学院襄樊分院基层管理系史利娟,讲师,军事经济学院襄樊分院基层管理系·12·1.3政策要求严、手段受限制,要求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以提高饮食装备保障的针对性一些非战争军事行动往往背景复杂,政治敏感,政策性强,尤其是涉及国家战略安全利益的应对行动,更是事关社会稳定大局和国家、军队形象,因而备受关注。
这就要求饮食装备保障行动必须立足全局统筹考虑,切实把上级领导的决心意图搞清,把部队任务和饮食装备需求搞清,把部队出动饮食装备实力搞清,把自身饮食装备保障能力搞清,针对不同类型行动和阶段任务特点,明确相应的保障思路,确定相应的保障重点,采取相应的保障方法。
1.4兵力部署散、任务时间长,要求超前筹划,加强管理,以确保饮食装备保障的持续性部队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部署往往高度分散,点多线长,任务多变,时间不确定;各种饮食装备动用量大,使用频繁,维修保养条件差,野外管理难度大。
此次抗震救灾行动中,救灾部队利用炊事挂车、主食加工车等饮食保障装备分别在彭州、什坊、北川等重灾区开设多处饮食供应站,每天供应热食2万多餐次,为灾区部队和群众提供了良好的饮食保障。
但由于饮食装备投入量大、分布范围广、使用强度大,维修需求多,而部队没有专业维修机构,缺乏饮食装备维修力量,一些装备损坏后,部队只能坐等上级维修力量前来支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饮食装备效能的发挥。
这就要求在全力做好饮食装备保障的同时,必须高标准抓好饮食装备安全管理,切实规范饮食装备野战管理秩序,落实饮食装备技术保养和维修制度,实行动态责任制管理,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确保饮食装备保障持续高效。
2目前饮食装备与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差距上世纪90年代后,我军饮食装备向高性能和系列化方向迈出了一步,先后研制成功了CG90型炊事车、XCM93面包车、S91炊事车、XCT97炊事车、饮水保障车、班用野战炊具和新一代汽油炉等装备,并为部队装备了食品冷藏车、食品保温车和舰艇饮食保障车,21世纪初我军又研制了自行式炊事车、野战主食加工车等大型饮食装备,使我军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饮食装备体系。
基本做到了师有面包加工车、食品冷藏车和食品保温车;团有饮水保障车;营、连有炊事车;分队有班用野战炊具;平时各团(旅)生活服务中心有配套的炊事机械;舰艇仪器供应站有舰艇饮食保障车。
总体上看,这些装备为我军平战时的饮食保障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但与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特点、任务和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2.1与作战装备不配套目前,配发部队的饮食装备多数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定型产品,比部队列装的作战装备落后很多,其编制与作战装备不融合,难以互相配套衔接;性能设计与作战装备不适应,功能不匹配。
饮食装备配备与作战装备不同步,致使保障相对滞后。
如某应急部队编配的作战指挥车、信息处理车等野战指挥自动化装备,实现了对上、对下及友邻的指挥自动化广域网互联,能完成文电传输、图形标绘及信息分发处理等业务,而饮食保障野战指挥自动化建设才刚刚起步,作战装备“腿长”、保障装备“腿短”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应急机动作战部队饮食保障。
2.2编配还未形成体系从当前饮食装备配备的情况看,虽然数量不少,但同一种装备型号杂、通用性差,系列化程度比较低。
部分饮食装备没有列编,导致配套设施建设、维修经费、油料指标等无法落实;有的装备虽已列编,但相应的操作人员没有列编;有的编配数量不够、种类不全。
如某应急机动部队除炊事车满编外,其他饮食装备均没有配齐;炊事车型号不统一,其中83型炊事拖车占32%;自行式炊事车仅有x台,只配发到部分单位;自行式炊事车、食品保温车和食品冷藏车没有编配操作人员,给装备的管、用、修带来一定难度。
2.3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目前配发部队的饮食装备,信息化程度比较低,功能单一,普遍没有安装通信设备,实施保障过程中协调指挥比较困难;自动控制功能弱,多数靠手工操作,难以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的保障要求。
其机动性、可靠性、防护功能也还存在一定问题。
如某部编配的炊事车大部分为拖车,底盘较低,越野性能较差,遂行机动伴随保障难度较大;多数饮食装备不具备对抗热红外及雷达侦察能力。
3加强非战争军事行动饮食装备保障能力建设的几点思考3.1进一步推进装备准备落实适应非战争军事行动突发性强、保障任务重·13·等特点,必须进一步加快饮食装备准备步伐。
一是制定切实有效的饮食装备保障预案。
根据部队可能担负的任务,充分考虑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指导部队科学制订饮食装备保障预案,立足最困难、最复杂的局面和各种行动中可能出现的变化,制定多种饮食装备保障方案,确保一旦受领任务,能够迅速拉动、快速提供保障。
二是加强有针对性的饮食装备使用操作训练。
随着我军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量的增加和地位的提升,非战争军事行动的饮食装备训练要纳入日常后勤训练之中,加强不同地理环境、多变气象天候等条件下饮食装备的适应性、针对性训练,提高完成各种任务的能力。
要加强后勤相关专业装备一体联动保障训练,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保障演练和拉动训练,实现不同装备保障模块的有效组合。
三是实施科学合理的饮食装备战备储备。
按计划落实饮食装备战备储备,部队后勤要严格执行规定的装备零部件携运行标准,战略战役后勤要在重要战略方向、预定任务地区、灾害多发地点,有针对性地加大装备和物资器材预置,提高后勤保障的时效性。
四是相应增加饮食装备维修力量。
为解决部队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饮食装备维修力量不足的问题,一方面要建立军地饮食装备维修长效机制,组织协调饮食装备生产厂家、修理厂、维修网点派遣维修技术人员,以保证部队饮食装备维修的急需;另一方面,要在旅、团级单位增设饮食装备维修机构,充实装备维修人员,确保饮食装备的有效运行。
3.2进一步完善饮食装备体系高强度、频繁而全方位的机动和变换保障地域是遂行抗震救灾等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一大特点,要求饮食保障在快速机动和变幻莫测的环境条件下跟随保障,要求饮食装备必须构成系列化和配套化。
此外,部队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饮食保障有时以团、营集团式组织热食保障,有时以连或班、排为单位组织,有时单兵吃野战食品。
因此,需要配备大型、小型和单兵等系列配套的野战饮食装备,以增强应变能力,保证部队在各种环境条件下吃上热饭,提高部队生存能力和作战能力。
提高饮食装备系列化发展,一要在设计上注重模块化。
模块化是实现装备的标准化、通用化和系列化的具体措施和有效途径,具有诸多优点。
有利于装备的分解组合,提高保障的灵活性。
如模块化的炊事单元可装在挂车、卡车上或自行运载,如果遇到道路限制,车辆无法通行时,则可将炊具拆下,人力运至指定位置,在地上埋锅造饭;当部队可以集中就餐时,可将各单元组合,形成较大的野战厨房,对营、连以上的战术单位实施饮食保障,当需要分散就餐时,则可进行排级规模保障。
有利于实现零部件的通用和互换,提高装备的可维修性。
有利于进行集约化生产,提高装备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模块化技术对于提高装备的性能,变换装备的保障功能,提高装备的保障效能等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要细化饮食装备编配标准。
充分考虑部队承担的非战争军事行动特点,针对其饮食装备编配需求差异,对编配装备品种、数量进行细化调整,形成一个部队一个标准的编配方案,提高饮食装备建设效益。
根据部队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性质和保障需求,按照能救援、保生活的原则,尽快为全军一般部队配齐所需的骨干饮食装备,以提高各类部队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能力。
三要在使用中进行多功能化改造。
利用有限的经费,通过成熟技术的集成化、系统化,对现有装备改进、改型,来提高保障力,往往能起到投入少、周期短、效益高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