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原则
第三类: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滨海风景旅游 区。
第四类:适用于海洋港口水域,海洋开发作业区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标准将排放的污染物按其性质及控制方 式分 为二类:
第一类污染物,不分行业和污水排放方式,也 不分受纳水体的功能类别一律在车间或车间处 理设施排放口采样,其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必须 符合规定。
第二类污染物,在排放单位排放口采样。
环境监测:指监视和测定环境质量各项指标的 过程,通过对环境质量指标的监测,确定环境 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特别是通过对污染物的监 测,确定环境污染的程度及其影响。
1.1 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原则 和特点
1.1.1 环境监测的目的
提供代表环境质量现状的数据,根据环境质量 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寻 找污染源、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 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
2 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
水质监测、大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 监测、生物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 监测、放射性监测、卫生监测
1.1.3 环境监测的原则
1 选择监测对象的原则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污染物的性质(如 物化性质、毒性、扩散性等),选择那些毒性 大,危害严重,影响范围大的污染物。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3.固体废物的控制标准(略)
4.未列入标准的物质最高允许浓度的估算 参考国外标准 从公式估算 直接做毒理试验
1.4 环境监测进展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和科学技术的 不断进步,环境监测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其特点和趋势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小型化; 2、便捷化;
3、痕量化; 4、自动化;
5、网络化; 6、学科交叉化;
7、遥感化
本章结束 谢谢
优先污染物在各国的开展情况:
美国在七十年代中期,规定129种优先污物; 前苏联合计达664种; 欧共体在1975年列出了“黑名单”和“灰名 单”。 我国优先监测黑名单如表1-1 共有14种化学类别、68种有毒化学物质,其 中有机物占58种。
1.2 环境监测方法与内容
方法与技术 采样技术、样品前处理技术、理化分析测试技术、生 物监测技术、自动监测与遥感技术、数据处理技术、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等。
1.3.2 环境质量标准与污染物排放标准简介
1.水质标准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标准适用于全国江河、湖泊、水库等具有使用功能 的地面水域;依据地面水水域用目的和保护目标 将其分为五类。
海水水质标准
海水水质分为四类:
第一类:适用于海洋渔业水域,海上自然保护区 和珍稀濒危海洋生物保护区。
第二类:适用于水产养殖区,海水浴场,人体直 接接触海水的海上运动或娱乐区,以及与人类食 用直接有关的工业用水区。
对象与内容 水污染检测、大气污染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生物体 污染监测、噪声污染监测、放射性污染监测等。
1.3 环境标准
环境标准的作用
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的工作目标,它是制定环境保 护规划和计划的重要依据 环境标准是判断环境质量和衡量环保工作优劣的准 绳 环境标准是执法的依据 环境标准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和条件
对选择的污染物必须有可靠的测试手段和有效 的分析方法。
对监测数据能作出正确的解释和判断。
2 优先监测的原则
对影响范围大的污染物要优先监测
大气中要优先监测的项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一氧化碳、臭氧、飘尘及其组分、降尘等
水质监测中可根据水体功能的不同,确定优先监 测项目
对于那些具有潜在危险,并且污染趋势有可能上 升的项目,也应列入优先监测
2.大气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标准分为三级
一级标准:为保护自然生态和人群健康,在长期接触情 况下,不发生任何危害影响的空气质量要求;
二级标准:为保护人群健康和城市乡村的动、植物,在 长期和短期的情况下,不发生伤害的空气质量要求;
三级标准:为保护人群不发生急、慢性中毒和城市一般 动植物(敏感者除外)能正常生长的空气质量要求。
1.1.5 环境优先污染物
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选出潜 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 为监测和控制对象,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 为环境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s)
优先污染物的特点 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 现的频率高、具有生物累积性、三致物质、 毒性较大及现代已有检出方法。
1.1.2 环境监测的分类
1 按监测目的分类
监视性监测
是监测工作的主体,这类工作的质量是环境监 测水平的标志。监视性监测包括对污染源的监 测(包括污染物浓度、排放总量、污染趋势等) 和环境质量监测(所在地区的空气、水体、噪 声、固体废物等监督监测)。
特定目的监测 污染事故监测 仲裁监测 考核验证监测 咨询服务监测 可再生资源的监测
1.1.4 环境污染及环境监测的特点 1 环境污染的特点
(1) 时间分布性 (2) 空间分布性 (3) 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的关系
污染因素对环境的危害的阈值
(4)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 单独作用 相加作用 相乘作用 拮抗作用
(5)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
2 环境监测的特点
监测对象种类繁多 污染物的浓度水平低 重视价态和形态分析 重视动态分析 检测方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 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 环境质量提供数据。 为制订环境法规、标准、环境规划、环境污染 综合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并全面监视环境 管理的效果。 揭示新的污染问题,探明污染原因,确定新的 污染物质,研究新的监测分析方法,为环境科 研提供方向。
环境标准是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
1.3.1 环境标准的分类和分级
两级: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
六类: 环境质量标准
污染物控制标准 环境基础标准 环境方法标准 环境标准物质标准 环保仪器、设备标准
环境标准的制定原则
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既要技术先进、又要经济合理 与有关标准、规范、制度协调配套 积极采用或等效采用国际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