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PPT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PPT


(二)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 许浓度标准(GB9137—88)
(三)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3271—2001)
六、固体废物控制标准
▪ 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4284—84) ▪ 农用粉煤灰中污染物控制标准 (GB8173—87) ▪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4285—84) ▪ 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GB8172—87) ▪ 有色金属工业固体废物控制标准(GB5085—85) ▪ 建材工业废渣放射性限制标准(GB6763—86)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第二节 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第三节 环境标准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一、环境监测的目的
▪ 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 ▪ 根据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追踪寻找
污染源、提供污染变化趋势,为实现监督管理、 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 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 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 质量提供数据。 ▪ 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 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 根据地区的地理、气候、生态、政治、经济和大 气污染程度划分三类地区:
▪ 一类区: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 区、名胜古迹和疗养地等。
▪ 二类区: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居民区、商业交 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名胜古迹和广大农 村寨。
▪ 三类区:大气污染程度比较重的城镇和工业 区以及城市交通枢纽、干线等。
▪ 监测对象 :空气、水体(江、河、湖、海及地下水)、 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等
▪ 监测数据的处理: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综合分 析,涉及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情况
2. 环境监测的连续性 3. 环境监测的追踪性
三、监测技术概述
(一)化学、物理技术 ▪ 重量法 、容量分析 、仪器分析
(二)生物技术 (三)监测技术的发展
三化:自动化、标准化、计算机化
在野外事故现场测定要求快速、简便
第三节 环 境 标 准
▪ 标准化和标准的实施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所 谓标准化,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是: “为了所有有关方面的利益,特别是为了促进最 佳的全面经济效果,并适当考虑产品使用条件与 安全要求,在所有有关方面的协作下,进行有秩 序的特定活动,制定并实施各项规则的过程。”
测阶段
二、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的特点
(一)环境污染的特点 1. 时间分布性 2. 空间分布性 3. 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或污染因素强度) 的 关系 4. 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 5. 环境污染的社会评价
(二)环境监测的特点 1. 环境监测的综合性
▪ 监测手段 :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 及生物物理等
三、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
(一)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二)既要技术先进,又要经济合理 (三)与有关标准、规范、制度协调配套 (四)积极采用或等效采用国际标准
四、水质标准
▪ 水环境质量标准 ▪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 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 ▪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 ▪ 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 ▪ 农田灌溉用水水质标准(GB5084—85)
(一)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控制功能高低依 次划分为五类 :
▪ Ⅰ类 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 Ⅱ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 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 饵场等。
▪ Ⅲ类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 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 游泳区。
▪ 作用:
▪ 执行环境保护法规的基本手段 ▪ 强化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
▪ 环境规划的定量化依据
▪ 推动科技进步的动力
二、环境标准的分类和分级
分类:
支体持系核系基心统础
环境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 环境方法标准 环境标准物质标准 环境基础标准 环保仪器、设备标准
分级:
国家标准 地方标准 行业标准
监测
▪ 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 称为优先污染物(priority pollutants)
▪ 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
▪ 环境监测的要求
▪ 准确可靠
▪ ▪
三快 选高速 择:灵 性高敏 好灵敏度、高准确度、高分辨率
▪ 排放标准 ▪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 医院污水排放标准(GBJ48—83) ▪ 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 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WPB2—1999) ▪ 甘蔗制糖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46—83) ▪ 石油炼制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51—83) ▪ 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7—92)
五、大气标准
(一)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1996)
▪ 标准分为三级:
▪ 一级标准:为保护自然生态和人群健康,在 长期接触情况下,不发生任何危害影响的空 气质量要求。
▪ 二级标准:为保护人群健康和城市、乡村的 动、植物,在长期和短期的情况下,不发生 伤害的空气质量要求。
▪ 三级标准:为保护人群不发生急、慢性中毒 和城市一般动、植物(敏感者除外)能正常 生长的空气质量要求。
▪ 而标准则是“经公认的权威机构批准的一项特定 标准化工作成果,它通常以一项文件并规定一整 套必须满足的条件或基本单位来表示”。
一、环境标准的作用
▪ 定义:环境标准是标准中一类,它是为了保护人 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同 时又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 护法和有关政策,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例如: 有害成分含量及其排放源规定的限量阈值和技术 规范)所做的规定。
▪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 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
第一章 绪 论 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
趋势。
▪ 环境监测的过程一般为:现场调查→监测计划设 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 →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 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 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 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 IV类 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 乐用水区。
▪ V类 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
▪ 细菌总数 ▪ 大肠杆菌群 ▪ 游离性余氯
(三)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 按地表水域使用功能要求和污水排放去向,分别 执行一、二、三级标准
七、未列入标准的物质最高允许浓度的估算
(一)参考国外标准 (二)从公式估算 (三)直接做毒理试验再估算
常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见附件: 环境保护常用法律法规及标准
▪ 标准将排放的污染物按其性质及控制方式分为二 类: ▪ 第一类污染物是指能在环境或动植物内蓄积, 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不良影响者。 ▪ 第二类污染物指长远影响小于第一类的污染 物质。
(四)回用水标准
▪ 再生水回用景观水体的水质标准 (CJ/T95—2000)
▪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 (CJ25.1—89)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
▪ 按监测目的分类 监视性监测(又称例行监测或常规监测) 特定目的监测(又称特例监测) 污染事故监测 仲裁监测 考核验证监测 咨询服务监测 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
▪ 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
第二节 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一、环境监测的发展
▪ 20世纪50年代:污染监测阶段或被动监测阶段 ▪ 20世纪70年代 :主动监测或目的监测阶段 ▪ 20世纪80年代初 :污染防治监测阶段或自动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