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认知心理学第二章:注意及应用研究讲解
认知心理学第二章:注意及应用研究讲解
衰减器模型与过滤器模型的比较
不同:过滤器模型采取“全”或“无”方式。衰
减器模型则是一种双通道或多通道模型,在解释实验现 象方面更为灵活可信。
相同:两者出发点是相同的,都认为注意的选择
功能是为了适应高级分析水平容量的有限性;而且这种 选择都作用于知觉层次,都是为了选择一部分信息进入 高级的知觉分析水平。
实验证据:
埃里克森和埃里克森“侧抑制任务”,说明两侧的刺激仍得到较微 弱的光线关照,并抑制了对中间位置刺激的反应。
埃格利等人指出,决定能量分配的主要因素不是离“灯光”中心的 远近,而是处于注意范围中的物体。
卡尼曼——能量分配模型
卡尼曼认为:认知加工资源受唤醒水平的制约,由 一定唤醒水平动员起来的可及能量通过一定的策略分配
自动加工
否 无限
否
容易的、涉及高度 熟悉的项目
1 洛根等证明练习需要注意的参与,学习是注意的副效应: 注意到的东西将得到学习,未被注意到的将得不到充分 学习。
2 双任务作业研究体现练习在认知中的重要作用。
3 韦尔福德提出来-心理不应期,即由于认知资源有限,出 现的认知加工的“瓶颈”加工中的瓶颈发生在哪个阶段 呢?帕什利等人的工作支持看法b—反应选择阶段
④伍德和考恩驳斥过滤器模型用“偶然的注意转移造成了姓名再 认”解释鸡尾酒会效应。在分听任务中被试只注意追随耳信息, 双耳句子的播放速度很快(175个单词/分钟)。追随耳正常方 式播放,非追随耳有30秒采用反向播放方式。
实验中三种条件:A组控制组听到的句子全部正常播放;B组在反 向播放后继续听到2.5分钟正常播放,C组在反向播放后继续听到 0.5分钟的正常播放。而后要求被试回忆追随耳信息。
过滤器模型“Y”型漏斗
他将过滤器比作Y型漏斗,漏斗有两个“手臂”,表示两个不 同的感觉通道;手臂交叉的地方有一个可以左右摇摆的闸门,它 可以关闭漏斗的一个通道,而放行另一个通道的信息。一个人在 同一时间只能接收一个通道传来的信息。注意的选择性就是这样 实现的。
注意的选择性在感觉水平就实现了,这时个体对刺激还没有产 生意义认知。
给不同的任务(即认知加工资源一定),一般来说,可
及能量更多地分配给个体认为比较感兴趣的、喜欢或者
重要的任务(即只要得到足够多的资源,活动就能全部 顺利进行下去)。
诺曼-博布罗——对能量分配模型的发展
诺曼和博布罗进一步区分了材料限制加工和资源 限制加工。
认为如果刺激本身(材料)难以加工,即使分配 较多的资源也无济于事。
自动加工与控制加工
施奈德(Schneider)和希夫林(Shiffrin)进行一 系列视觉搜索实验分离了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 系列刺激-字母,目标刺激-字母(相同范畴) 系列刺激-数字,目标刺激-字母(不同范畴)
是否应 容量 是否受意 应用领域
用注意
识控制
控制性加工 是 有限
是
困难的或涉及不熟
悉项目的任务
这与前两个模型有冲突。
多态模型
约翰斯顿和海因茨提出的,该理论也是基于加工容量的 有限性原则。他们认为,注意是一个灵活的系统,可以在 不同的阶段对信息进行选择。
注意完成选择功能的三个阶段:感觉阶段、语义阶段、 意识阶段。选择发生越晚任务难度越大。
实验证据:被试被要求同时执行两项任务。第一项是标准的
分听任务。第二项是对随机呈现的灯光刺激做出按键反应。在 分听任务中,被试从双耳听到由男声或女声朗读的语词,并设 置两种条件。一种是时长变换朗读者性别,要求被试追随男声 或女声;另一条件是同一朗诵者朗读不同类别的语词,要求被 试追随其中一个类别的语词。
4 注意瞬脱是对心理不应期的深入研究,多认为是由于资 源有限。奥等人对此提出来双通道理论,认为对于数字 的辨别只需通过以特征加工为基础的系统(特征通道), 而对人脸的辨壁既需要特征系统,有需要一个以完形加 工为特征的系统(完形通道)
2.4 应用研究
• 关于警觉的研究
•
警觉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个体对于可能出
材料: 呈现彩色条与彩色字(颜色与字意不一致)。
任务:要求被试尽快地对彩色条与彩色字进行命名。
对于彩色条我们不受干扰,但是对于彩色字则影响较大。让 被试进行为期 8天的命名任务实践,则干扰减少;Stroop干扰 在儿童学习阅读时开始出现,在二三年级达到高峰, 然后随年 龄逐渐减少。---对颜色单词的阅读反应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 “自动加工”。
2、实验证据
① 采用分听任务,用两个耳机分别向被试呈现两端不同的语句,要 求被试注意或者追随其中一只耳朵听到的语句;语句呈现到句子中间 时两个耳机交换它们呈现的语句。
结果发现,发生交换后,许多被试能重复非追随耳的一二个单词。 有些被试甚至没有觉察到这种交换,继续复述与原来追随耳连贯的语 句(其实已经到了非追随耳)。
布罗德本特解释:第一组被试过滤器闸门无须多次摆动,
故成绩好;第二组被试必须多次摆动闸门,故成绩下降。
3、争论: 莫里“鸡尾酒会效应”
衰减器模型
1、基本思想:特雷斯曼反对过滤器能将非追随信息完全阻隔于认知过程
以外的观点,而是将注意比作一个衰减器。 特雷斯曼接收信息经历的三阶段:
第一阶段:分析刺激的物理属性。如声音的音调、响度等。 第二阶段:确定刺激是不是语音。 第三阶段:识别单词并赋予意义。例:非追随耳的信息由于衰减而往往达不 到单词的识别阈限,但重大意义的单词阈限较低,即使衰减也能被激活。
道森-谢尔的研究
研究指出:大脑的半球在它们可及能量和 分配策略是不同的。
优势半球由语义加工的需要分配较多的资 源,而非优势半球则只需要较少或者不同的 资源。
奈瑟——图式模型
奈瑟认为:注意不是过滤器,也不 是衰减器,也不是根据重要性决定是 否进入记忆;个体注意食物,与他当 时的任务刺激的图式密切相关。
后期选择模型
由多伊奇和多伊奇提出。该模型与前两个知觉选择 模型的区别在于,注意的选择功能作用的阶段晚于知觉, 当信息进入工作记忆时才出现信息的选择。
机制:各个通道信息都能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 完全的知觉加工,即使非追随耳也是。信息进入工作记 忆以后,重要信息得到精细反应,不重要信息不会得到 反应,在对重要信息反应时,若有更重要信息出现,原 来信息就会被排挤,做出另外的反应。
2、过滤器模型的实验证据
布罗德本特“分听任务”。他采用两种呈现刺激的方式: 一种是通常方式接收声音刺激, 两个耳朵同时听到相同数字 串,例如左=右=734215。 第二种是分听方式,例如:左 =734,右=215. 三组被试(实际两组即可)第一组被试先以 通常方式听5个数字串(长度均为6个),后以分听方式听10 个数字串(每个长度也为6个,但同时呈现给左耳3个右耳三 个)。第一组被试通常方式正确率93%,分听方式正确率 65%. 第二组反应正确率20%.
奈瑟-贝克伦——选择性观看任务
实验过程:任务中同时重叠放映两个影 片,其中一个影片摄影的是一种拍手游戏, 另一个影片中有三个人传递、拍打篮球。
要求:被试在两个影片中选择一个观看, 而且事先约定的一个目标事件的发生,做 出反应。
基于选择性观看任务的发现
第一:被试能够相当轻松地追随选定的电 影,即使该电影中的目标事件的发生频率高达 40次/分钟。他们可以很容易地忽略掉非追随 电影中的目标事件。
• 麦克沃思(Mackworth,1950)是较早在实验室条 件下进行警觉研究的学者之一。他设计了一个没 有刻度,没有任何参照点,只有黑色指针以0.3英 寸每秒速度移动的“钟”,进行信号检测任务的 实验。在实验中,这个指针在以上述速度移动的 基础上,以随机的方式作0.6英寸每秒的快速移动, 要求被试在发现关键信号的时候用按键方式作出 报告。整个实验持续2小时,每半小时为一个时间 段,统计被试的作业成绩(漏报关键信号的百分 率)。
另一方面注意和意识密不可分,人处于注意状态 时,意识内容比较清晰。
2.2注意的选择功能
模型
过滤器 模型
衰减器 模型
后期 选择 模型
多态 模型
能量 分配 模型
图式 模型
过滤器模型
1、基本思想
该理论由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提出。他认为,同时注意到 的信息受加工容量的制约,而处于注意范围以外的信息是不会进 入认知的,因而个体不可能在同一时刻注意两件事情,除非两者 的信息含量少,或者呈现的速度很慢。注意的选择性在感觉水平 就已经实现了。注意就是一个过滤器,或是一个阀门,在信息负 荷超过认知加工容量的情况下阻断一部分信息,放行另一部分信 息进入加工系统。
第二:被试还未能注意到非追随电影中发 生的不寻常事件。
奈尔-贝克伦对任务发现的解释:被试 的选择性观看时熟练的知觉造成的,而不 是过滤器和衰减器造成的,而是被试形成 的图式自然选择的结果。
奈瑟图式模型的评价
第一:未必能彻底驳倒过滤器模型和衰 减模型。
第二:以全局的眼光思考注意模型。
2.3注意的分配功能
第二章:注意
•注意概述 •注意的选择功能 •注意的分配功能 •应用研究
第八组:
成员:
2.1注意的概述
注意
概念:心理活 动或意识对一 定对象的指向
与集中
特点:指向性 与集中性
功能:选择、 放大、指引和
分派
• 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大多数情况下,注意是产生意识的前提
一方面注意不等于意识,人们可以有意识的选择 所有注意的活动或对象,但很多情况下这种选择 并不是有意识的,而是由刺激和事件本身引起的, 是一个无意识过程。
②特雷斯曼和格芬:同时让被试完成分听任务,并要求只注意 追随耳的信息;不同的是,被试还被要求同时完成另一项任务: 无论是追随耳还是非追随耳,当听到一个预先选择的目标词时 都做出一个拍打动作。
结果发现呈现给追随耳的目标词得到了较高比例的拍打反应, 非追随耳反应比例虽然较低但也到达了8.1%。这说明非追随 通道部分信息还能进入再认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