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知心理学笔记第五章注意解读

认知心理学笔记第五章注意解读

第五章注意1、注意的理论模型:过滤器模型;衰减模型;反应选择模型;中枢能量及其分配2、普通心理学:注意是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与意识之间的关系。

认知心理学:强调注意在模式识别中的信息选择功能,提出注意的信息加工模型。

3、注意的研究简述:(1)冯特(1908):注意是伴随着心理内容清晰领会的状态;意识与视野一样,是以一定阈限为边界的一个有限领域,任何心理内容只有进入这个领域,才有被领会的可能。

在该领域内有一个范围狭小的中心区域,任何心理内容只有进入这个中心区域,才会获得最大的清晰性和鲜明性。

这个中心区域被称为“注意焦点”。

(2)James(1892):在《心理学教科书》一书中,把注意作为意识的特征之一。

(3)近代,谢林顿、埃克尔斯和克里克等诺贝尔奖获得者对其都有所阐述。

4、注意模型有人也把注意模型看作为模式识别模型:过滤器模型衰减模型反应选择模型5、过滤器模型:英国心理学家,Broadbent,《知觉和通讯》(1958),这部专著的出现,标志,行为主义心理学禁锢了多年的注意问题又重新回到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

在Broadbent看来,象通讯系统一样,可以将整个神经系统看成信息传播速度有限的单一通道。

出于经济考虑,在容量有限的神经系统之前,需要一个选择性的过滤器或者开关,这种开关保护系统避免超载,只准许少量的被选择的信息通过过滤器,所有其他信息则受到阻挡。

此外,在选择性过滤器之后,有必要假设一个缓冲器。

这种缓冲器是一个暂时的记忆存储,未被选择的信息能够在其中短暂保留。

过滤器理论属于早期选择模型。

模型示意图:实验验证:1 刺激呈现是双耳分听(dichotic listening task),即同时呈现,每秒2个数字(每对数字到达双耳的时间相同,前后两对数字之间间隔0.5s),如,左耳=734,右耳=215。

任务是,被试自由报告。

2 被试的两种再现刺激的方式(大多数被试先左耳后右耳。

)第一种是(报告单个耳朵所听到的数字):左耳=734,右耳=215;正确率65%;第二种是(两个耳朵所听到的数字):7-2,3-1,4-5;正确率20%。

模型注意之处:1)输入通道可以是不同的感觉器官,成对感官的两个部分(如左、右耳),或不同方位的声音。

2)输入通道多,而过滤器至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这体现了过滤器的作用。

Welford称其为单通道模型。

3)新异刺激、强刺激和具有生物意义的刺激易于通过过滤器。

模型之评价:1、发展出实验研究技术(1)双听技术:给双耳同时呈现刺激(一秒中两个),但再现方式(被试报告)不指定(一般会出现两种再现方式)。

(2)追随实验:指定追随耳(另一只耳为非追随耳),报告追随耳听到的信息。

2、有些追随实验发现,被试会不顾实验者的规定而去追随意义,即,转向另一只耳朵。

这表明,过滤器允许两只耳朵的信息均能通过,或人可同时注意两个通道的刺激。

(鸡尾酒会效应)。

对单通道模型提出质疑。

6、衰减模型:(1)美国心理学家,A. Treisman,1960。

(2)允许双通道上的信息通过,只不过非追随耳上的信息减弱而已,但仍可得到高级加工。

即,非追随耳的信息并没有被完全过滤掉,而只是在强度上的衰减,一些重要的信息或有意义的信息刺激仍然可能部分通过并接受进一步加工。

模型示意图:模型特点:(1)引入阈限概念。

阈限是一个临界值。

衰减信号一般不能被识别,但其中特别有意义的项目阈限值较低,可受到激活而被识别。

高级分析水平主要指,语义和意义分析。

(2)注意的选择不仅依赖刺激的特征(意义、上下文,指示语)还依赖高级分析水平的状态(个性倾向,熟悉度)。

7、两个模型的比较:(1)均认为通道容量和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必须依靠过滤器的调节作用。

(2)两个模型中的过滤器均在初级分析和高级分析之间。

只能选择部分信息进入高级知觉分析水平,使之得到识别,注意选择都是知觉性质的。

(3)过滤-衰减模型:衰减过滤器。

8、反应选择模型:(1)所有进入感觉通道的信息都得到登记、储存、知觉加工,并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注意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

(2)识别一切输入,但反应(输出)则根据重要性。

(3)白噪音:1)白噪声或白噪音,是一种功率频谱密度为常数的随机信号或随机过程。

换句话说,此信号在各个频段上的功率是一样的(即,频率不同,强度相同),由于白光是由各种频率(颜色)的单色光混合而成,因而此信号的这种具有平坦功率谱的性质被称作是“白色的”,此信号也因此被称作白噪声。

2)魔术般的“白噪音”有令人惊叹的特性,它就像白色的光束,由所有的颜色组成,而我们看到的却是白色的光。

白噪音听上去像什么?能确切的让我们感受到吗?有人形容它们听上去像下雨的声音,或者像海浪拍打岩石的声音,再或者像是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

这种声音可以起到一定的声音治疗作用,是一种“和谐”的治疗声音。

也有人感觉“白噪音”听上去有些许刺耳,而一定音量下的白噪音可以治愈一些多动患儿的精神集中能力障碍。

一些专家学者称“白噪音”实际上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一个声音暗示,它可以起到辅助治疗一些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

反应选择模型示意图:两类注意模型的比较分析:两类注意模型的比较分析:1、主要差异在于对注意机制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所处的位置有不同的看法。

2、心理学家更倾向于知觉选择模型:1)实验证据:输出的重要性标准(信号检测理论)。

2)节省原则。

3、两个模型之间还存在共同点:都承认“过滤器”的作用。

支持知觉选择模型的实验:(1)Teisman,Geffen(1967):对上述的各种模型进行考验。

应用了双听技术和追随程序,在同时呈现给被试两耳的刺激中,分别随机地安排一个特定的词(靶子词),要求被试无论是追随耳还是非追随耳听到靶子词时,都分别作出反应(在追随耳一方,对靶子词既要复述(追随),又要作出敲键反应)。

分别记录双耳对靶子词的反应次数。

根据这种实验程序,依据前面学习过的三种模型,可作出如下的预测:依照过滤器模型:追随耳能听见靶子词并作出反应,非追随耳则听不到并不能作出反应;依照衰减模型:追随耳和非追随耳均可听见靶子词并作出反应,但追随耳一方的反应次数应多于非追随耳;依照反应选择模型:追随耳和非追随耳均可听见靶子词并作出反应,由于双耳都有同样的反应形式,双耳的反应次数将相近。

(2)Teisman等的实验结果显示:这个实验结果有利于衰减模型(追随耳的反应率87%,非追随耳的反应率为8%),支持知觉选择模型,注意选择不是反应性质的。

对前述实验的质疑:Deutsch等(1967)指出,Teisman的实验使双耳处于不等的地位,一耳为追随耳,一耳为则不是。

在追随耳一方,对靶子词既要复述(追随),又要作出敲键反应,即要作出两次反应,但在非追随耳一方,对靶子词只要作出一次敲键反应。

这些无疑都要影响双耳的重要性,即追随耳会显得比非追随耳的信息更为重要。

利用信号检测论的研究:(1)反应选择模型的核心是输出的重要性标准。

因此进行信号觉察论的分析,查明追随耳在感受性(d′)和反应标准(β)上是否有区别,对两类模型的争论是有意义的。

(2)Moray, O′Brein(1967)在应用双听技术和追随程序的实验中,给被试双耳同时呈现数字并随机地插入字母,被试从追随耳和非追随耳中听到字母后分别作出按键反应。

根据双耳对字母的反应次数来计算d′和β。

结果发现,双耳的d′有显著差异,追随耳高于非追随耳,但双耳在β上没有显著差异。

这些结果说明,双耳觉察靶子的次数不同,并非由于标准不同而造成的。

这个结果支持知觉选择模型,而不支持反应选择模型。

皮肤电反射实验(Moray et al 1970),该实验既能支持衰减模型(另一通道信息未被识别但也受到一定的加工),也能支持反应选择模型(同义词实验说明尽管这个词未被识别,但它还是经受了语义分析)。

(3)应用追随程序的双听实验中,对追随耳中出现的特定字词伴以对被试的电刺激,形成条件性的皮肤电反射。

在以后的实验中,当已成为皮肤电反射的条件信号的字词从追随耳转到非追随耳,尽管该字词未被识别,但仍发现有皮肤电反应存在。

后发现,甚至同义词也能在非追随耳中引起同样的皮肤电反应。

9、ERP证据支持早期选择:ERP研究(Hillyard等,1973)表明,对于注意刺激,N1振幅比未注意刺激的大。

注意和非注意所诱发的ERP在刺激后大约60-70ms分离,峰在约100ms(N1)。

这表明,刺激后100ms之内,非注意的作用是存在的(虽然N1在注意条件下振幅更大),这与早期选择假设一致。

10、中枢能量理论:(1)在前述两个注意模型里,中枢加工能力或中枢能量有限只作为它们的出发点,并没有用来具体说明机制,没有成为解释原则。

一些心理学家看到这一点并力图更多地应用中枢能量来说明注意。

具体地说,他们并不设想一个瓶颈结构,而是将注意看作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数量有限的能量或资源,用这种能量或资源分配来解释注意,这种理论可称作中枢能量理论。

(2)Kahneman提出的能量分配模型较好地体现中枢能量理论。

他认为人可得到的资源的唤醒是在一起的。

决定注意的关键是所谓的资源分配方案,它本身又受到几个因素的制约:受制于唤醒因素的可能的能量,当时的意愿和对完成任务所需能量的评价。

当然,个人倾向也起作用。

在这几个因素的作用下,所实现的分配方案体现出注意的选择。

依照Kahneman的看法,个人的倾向反映非随意注意的作用,即将能量分配给新异刺激、突然动起来的东西和自己的名字等。

当时的意愿体现任务的要求和目的等。

对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能量的评价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它不仅影响可得到的能量,使其增多或减少,而且极大地影响分配方案。

从这个模型来看,只要是不超过可得到的能量,人就能同时接收两个或多个输入,或者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否则就会发生相互干扰,甚至只能进行一种活动。

应当指出,这个模型明确地将不随意注意包括进来,而且Kahneman还认为存在某些自动加工,这些都对说明注意是有意义的有重要的作用。

从这个模型可知,只要不超过可利用的能量,人就可同时接收两个或多个输入,或者从事两种或多种活动。

Norman等人(1975)把能量或资源有限分成两类过程:资源有限过程(resource-limited process):若某作业因受到所分配的资源的限制,而不能有效地完成。

但一旦能得到较多的资源,这种作业就能顺利地进行,则称之为资源有限过程;材料有限过程(data-limited process):若某作业因受到其质量低劣或记忆信息不适当的限制,当时即使分配到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该作业操作水平,则称之为材料有限过程。

11、认知容量(cognitive capacity)模型的三点假设:第一,容量模型假设不同来源的刺激产生的干扰是非特定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