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1、从C曲线中分析可知,共析钢的过冷奥氏体在A1~550℃的范围内发生珠光体转变。
()2、过共析钢中,网状渗碳体的存在使钢的硬度和塑性均上升。
()3、正火是将钢件加热至完全奥氏体化后空冷的热处理工艺。
()4、同种钢材在相同的加热条件下加热后保温、淬火,其中水淬比油淬的淬透性好,小件比大件的淬透性好。
()5、马氏体是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当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时,体积要收缩。
()6、调质处理后得到的回火索氏体组织具有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
()7、当共析成分的奥氏体在冷却发生珠光体转变时,温度越低,其转变产物组织越粗。
( )8、表面淬火不仅改变钢的表面组织还改变钢的表面成分。
( )9、钢经加热奥氏体化后,在任何情况下,奥氏体中碳的含量均与钢中碳的含量相等。
( )10、淬火钢的回火温度一般在A1线以下,所以回火后钢的组织和性能都不发生改变。
()11、钢淬火后的硬度值主要决定于钢中碳的质量分数。
()12、马氏体是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由奥氏体直接转变而来,因此,马氏体与转变前的奥氏体的含碳量相同。
()13、钢中合金元素越多,则淬火后钢的硬度越高。
()14、渗氮处理是将活性氮原子渗入工件表层,然后再进行淬火和低温回火的一种热处理方法。
( )15、除钴之外,其它合金元素溶于奥氏体后,均能增加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使C曲线左移。
( )16、马氏体转变的Ms和Mf温度线,随奥氏体含碳量增加而上升。
()17、结构钢的淬透性,随钢中碳含量的增大而增大。
()18、马氏体的晶体结构和铁素体的相同。
()19、上贝氏体的韧性比下贝氏体好。
()20、对过共析钢工件进行完全退火可消除渗碳体网。
()21、对低碳低合金钢进行正火处理可提高其硬度。
()22、淬火获得马氏体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其淬火冷却速度必须小于Vc。
()23、氮化件的变形远比渗碳件的小。
()24、所谓临界冷却速度就是指钢能获得完全马氏体组织的最小冷却速度。
()25、钢进行分级淬火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下贝氏体组织。
()26、凡间隙固溶体必是有限固溶体。
()27、珠光体的片层间距越小,其强度越高,其塑性越差。
()28、钢的临界冷却速度Vk越大,则其淬透性越好。
()29、工件经渗碳处理后,随后应进行淬火及低温回火。
()30、金属是多晶体,因而绝对不可以产生各向异性。
()31、凡能使钢的C曲线右移的合金元素均能增加钢的淬透性。
()32、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淬硬深度与该钢的淬透性没有关系。
()33、工件经氮化处理后不能再进行淬火。
()34、过共析钢经正常淬火后,马氏体的含碳量小于钢的含碳量。
()35、凡能使钢的临界冷却速度增大的合金元素均能减小钢的淬透性。
()36、马氏体的硬度主要取决于淬火时的冷却速度。
()37、等温淬火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下贝氏体组织。
()38、马氏体是碳溶入γ-Fe中形成的过饱和固溶体。
()39、钢经热处理后,其组织和性能必然会改变。
()40、马氏体转变是通过切变完成的,而不是通过形核和长大来完成的。
()41、采用等温淬火可获得晶粒大小均匀的马氏体。
()42、表面淬火主要用于高碳钢。
()43、贝氏体转变是非扩散性转变。
()44、马氏体转变是非扩散性转变。
()45、同一钢材在相同加热条件下,水淬比油淬的淬透性好。
()45、同一钢材在相同加热条件下,小件比大件的淬透性好。
()47、工具钢淬火时,冷却速度越快,则所得组织中的残余奥氏体越多。
()48、过共析钢用球化退火处理的方法可消除其网状渗碳体。
()49、M体和回火M体一样()50、热处理零件的结构中应尽量避免出现尖角和棱角。
()51、淬火中最常见的缺陷是工件的氧化与脱碳以及变形与开裂。
()52、预先热处理其工序位置一般安排在毛坯生产之后切削加工之前或粗加工之后精加工之前。
()53、珠光体的片层间距越小,则相界面增多,塑性变形抗力增大,强度和硬度提高。
()54、共析碳钢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过程中将发生贝氏体转变。
()55、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时只伴随晶格的改组而没有铁碳原子的扩散。
()56、板条马氏体又称低碳马氏体。
()57、马氏体的强度和硬度主要取决于马氏体的形态。
()58、随着奥氏体含碳量的提高,钢淬火后残余奥氏体的数量越少。
()59、钢退火的冷却速度大于正火的冷却速度。
()60、正火可以改善低碳钢和低碳合金钢的切削加工性。
()61、水是理想的淬火冷却介质。
()62、理想的淬火介质要求冷速均匀。
()63、淬火后的钢,随着回火温度的增高,其强度和硬度也增高。
()64、淬透性很好的钢,淬火后硬度一定很高。
()65、淬火加中温回火相结合的热处理称为调质处理。
()66、淬火钢回火时,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其硬度、强度降低,塑性、韧性提高。
()67、钢的淬硬性主要取决于马氏体的含碳量。
()68、奥氏体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钢的淬透性越好。
()69、钢的表面淬火不仅改变其表层的组织而且还改变了其表层的成分。
()70、淬火中的变形与开裂主要是由于淬火时形成的内应力所引起的。
()单选题1、为了减少金属铸锭、铸件或锻坯的化学成分和组织的不均匀性,一般所采用的退火工艺是_____。
A、再结晶退火B、去应力退火C、扩散退火D、球化退火2、通过加热、保温、冷却,使金属的内部组织结构发生变化,从而获得所需要的性能的工艺方法叫做_____A、锻造B、铸造C、焊接D、热处理3、把零件需要耐磨的表面淬硬,而中心仍保持未淬火的高韧性状态的处理叫做_____。
A、正火B、淬火C、表面淬火D、渗碳4、过共析钢T10材料在锻后缓冷,随即又采用正火处理的目的是_____。
A、提高强度和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B、碎化网状的二次渗碳体,为球化退火作组织准备。
C、获得马氏体,提高硬度和耐磨性。
D、作为最终热处理,获得材料的最终性能。
5、对零件的力学性能要求高时,我们通常选用下列哪类材料更好?____A、淬透性小的钢材B、淬透性大的钢材C、淬透性极小的钢材D、淬透性一般的钢材6、T12钢的正常淬火组织是_____。
A、贝氏体B、马氏体+残余奥氏体C、马氏体+残余奥氏体+球状碳化物D、马氏体7、珠光体是一种_____。
A、单相固溶体B、两相混合物C、Fe与C的化合物D、金属化合物8、铸造条件下,冷却速度越大,则_____。
A、过冷度越大,晶粒越细B、过冷度越大,晶粒越粗;C、过冷度越小,晶粒越细D、过冷度越小,晶粒越粗。
9、碳钢件淬火后得到M+F组织,是因为_____。
A、加热温度不足B、冷却速度不足C、加热温度过高D、保温时间不够。
10、共析钢过冷奥氏体在550~350℃的温度区间等温转变时,所形成的组织是_____。
A、索氏体B、下贝氏体C、上贝氏体D、珠光体。
11、过共析钢正常淬火加热温度是_____。
A、Ac1+30~70℃;B、Accm+30~70℃;C、Ac3+30~70℃D、A1+30~70℃12、下列钢中C曲线最靠右的钢是_____。
A、20B、40C、T8D、T1013、确定过冷奥氏体等温冷却产物的基本依据是_____。
A、C曲线图B、Fe-Fe3C相图C、钢的Ms线D、半马氏体曲线14、过冷奥氏体是指冷却到_____温度下尚未转变的奥氏体。
A、A3B、A1C、MfD、Ms15、共析钢在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产物中,不可能出现的组织是_____。
A、PB、SC、BD、M16、完全退火主要适用于_____A、亚共析钢B、共析钢C、过共析钢D、铸铁17、钢的淬透性主要取决于_____。
A、碳含量B、冷却介质C、合金元素D、冷却速度18、钢的回火处理是在_____。
A、退火后进行B、正火后进行C、淬火后进行D、淬火前进行19、加热是钢进行热处理的第一步,其目的是使钢获得。
A、均匀的基体组织B、均匀的A组织C、均匀的P组织D、均匀的M组织20、钢的低温回火的温度为_____。
A、400℃B、350℃C、300℃D、250℃21、碳钢的淬火工艺是将其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采用的冷却方式是_____。
A、随炉冷却B、在风中冷却C、在空气中冷却D、在水中冷却22、马氏体转变是在_____以下进行的。
A、A1B、MsC、MfD、A323、为保证过冷奥氏体全部转变为马氏体,冷却速度应淬火临界冷速A、大于B、小于C、任意D、等于24、为改善低碳钢的切削加工性应进行哪种热处理A、等温退火B、完全退火C、球化退火D、正火25、钢中加入除Co之外的其它合金元素一般均能使其C曲线右移,从而A、增大VcB、增加淬透性C、减小其淬透性D、增大其淬硬性26、过共析钢的正常淬火加热温度应该选择在A、Ac l+30—50℃B、Ac3+30—50℃C、Ac cm+30—50℃D、T再+30—50℃27、为降低低碳冷轧钢板的硬度,宜采用下列哪种工艺A、完全退火B、球化退火C、再结晶退火D、等温退火28、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淬硬深度,主要决定于因素A、淬透性B、冷却速度C、感应电流的大小D、感应电流的频率29、对工件进行分级淬火的目的是A、得到下贝氏体B、减少残余奥氏体量C、减少工件变形D、缩短生产周期30、为了获得较好综合的力学性能,应进行A、正火B、调质C、退火D、淬火+中温回火31、过共析钢因过热而析出网状渗碳体组织时,可用下列哪种工艺消除A、完全退火B、等温退火C、球化退火D、正火32、对亚共析钢进行完全退火,其退火温度应为A、低于Ac1温度B、高于Ac1温度而低于Ac3温度C、等于Ac3温度D、Ac3+30至50度33、马氏体的硬度主要决定于其A、碳含量B、合金元素含量C、冷却速度D、过冷度34、过冷奥氏体向珠光体的转变是()A、扩散型转变B、非扩散型转变C、半扩散型转变D、以上皆非35、过冷奥氏体向贝氏体的转变是()A、扩散型转变B、非扩散型转变C、半扩散型转变D、以上皆非36、过冷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是()A、扩散型转变B、非扩散型转变C、半扩散型转变D、以上皆非37、钢经调质处理后获得的组织是()A. 回火马氏体B. 回火屈氏体C. 回火索氏体D、回火托氏体38、若合金元素能使C曲线右移,钢的淬透性将()A. 降低B. 提高C. 不改变39、共析钢过冷奥氏体在680~600℃的温度区间等温转变时,所形成的组织是_____。
A、索氏体B、下贝氏体C、上贝氏体D、珠光体40、共析钢过冷奥氏体在A1~680℃的温度区间等温转变时,所形成的组织是_____。
A、索氏体B、下贝氏体C、上贝氏体D、层状珠光体41、共析钢过冷奥氏体在600~550℃的温度区间等温转变时,所形成的组织是_____。
A、索氏体B、贝氏体C、托氏体D、珠光体。
42、片状马氏体又称为A、隐针马氏体B、高碳马氏体C、低碳马氏体D、回火马氏体43、板条马氏体又称为A、隐针马氏体B、高碳马氏体C、低碳马氏体D、回火马氏体44、影响碳素钢淬火后残余奥氏体量的主要因素是A、钢材本身的碳含量B、钢中奥氏体的碳含量C、钢中碳化物的含量D、钢中马氏体的碳含量45、钢淬火后冷处理的目的是减少A、过剩碳化物B、残余奥氏体C、内应力D、马氏体的碳含量46、除元素外,其它合金元素溶于奥氏体后,均能增加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