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面部常见色素性疾病学习——美容皮肤PPT课件

面部常见色素性疾病学习——美容皮肤PPT课件

斑型;(2)大斑型;(3)白斑黑皮病型。
13
Senile lentigo
14
五、Freckles 雀斑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 5岁左右发病,渐增多。 • 曝光部部位。 • 散在分布,棕色斑点。
Cafe-au-lait spots 咖啡斑
• 又名:牛奶咖啡斑。 • 幼年发病,渐长大。 • 皮疹:淡褐色斑,形状不一,边缘规则,表面光
• 又名:雀斑样痣(Legtiginous nevus) • 直径1~2mm色素均匀的黑褐色斑,色素
较雀斑深。 • 可发生于皮肤任何部位。 • 幼年发病,逐渐增多。 • 日晒后颜色及数目无变化。 • 单个皮疹与交界痣不能区别。 • 性质稳定,一般不活动。 • 可为其它综合征的皮肤表现。
3
黑子
4
泛发性黑子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35
感谢聆听
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导
Please Criticize And Guide The Shortcomings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36
普通蓝痣 • 灰蓝色小结节 • 幼年发病 • 好发于上肢及面部 • 不恶变
细胞蓝痣 • 蓝黑色较大的结节 • 先天性 • 好发于臀及尾骶部 • 可恶变
32
Blue naeuvs
33
组织病理
蓝痣 太田痣
颧部褐青色斑
34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滑。 • 可分布于任何部位。 • 数目6个以上的直径大于1.5cm的咖啡斑,提示有
神经纤维瘤存在。
17
Cafe-au-lait spots
18
19
20
四、Becker`s nevus
• 又名:色素性毛表皮痣(pigmented hairy epidermal nevus)
• 儿童期发病,渐增大。 • 肩、前胸或肩胛骨区常见。 • 大片不规则的淡棕褐色斑,中央皮肤稍
9
Peutz-Jeghers Syndrome
10
三、Nevus spilus 斑痣
• 又名斑点状雀斑样痣Speckled lentiginous nevu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黑子。
• 出生即有。 • 淡棕色斑片上出现星罗棋布之暗棕色小斑
疹。
11
Nevus spilus
12
日光性雀斑样痣
Solar lentigo • 又名:老年性雀斑痣(senile lentigo)。 • 发生于50岁以上的老人。 • 曝光部位发病。 • 皮疹:不规则暗褐色斑。可分为(1)小
粗厚,表面有粗毛。
21
真皮良性黑素细胞肿瘤
• 太田痣 • 伊滕痣 • 颧部褐青色斑 • 蒙古斑 • 蓝痣
22
太田痣 (Ota痣,Naevus of Ota)
• 又名:眼上腭部褐青色痣(naevus fuscocaeruleus ophthalmo-maxillaris)
• 多先天发病(50%),也可出生后不久或青春期发 病。
常见损容性色素皮肤病
1
常见病种
• Simplex Lentigo • Peutz-Jeghers Syndrome • Nevus spilus • Solar lentigo • Freckles • Cafe au lait Spots • Becker`s Nevus
2
一、Lentigo (黑子)
5
泛发性黑子
6
二、Peutz-Jeghers Syndrome
(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
• 又称口周黑子病。 •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 口周、唇(特别是下唇)、口腔粘膜褐
黑色斑点(黑子)。 • 胃肠息肉,小肠息肉常见,表现为腹痛、
腹泻等症状。
7
Peutz-Jeghers Syndrome
8
Peutz-Jeghers Syndrome
• 皮损类似于Ota痣,但分布于肩部。 • 蓝褐色斑片较Ota痣弥漫。 • 主要单侧分布。 • 发病率低于Ota痣。
26
Naevus of Ito
27
颧部褐青色痣
(•N又ae名vu:s后fu天s性co太-c田ae样ru斑le痣u(saczqyugioremdaticus)
naevus of –like macules) • 1987年台湾首先报道。 • 见于女性,10岁后发病,可有家族史。 • 分布于双侧颧部1~3mm灰褐或灰兰色斑,
不累及眼及上腭。 • 发病率太田痣高。
28
Naevus fusco-caeruleus zygomaticus
29
蒙古斑 (Mongolian spot)
• 先天发病。 • 主要分布于腰骶部,也可位于臀部等。 • 皮损为蓝色斑。 • 几年后可自然消退。
30
Mongolian spot
31
蓝痣(Blue naeuvs)
• 分布于单侧眶周、额、颧、颞及鼻翼(三叉神经 一、二支分布的区域)。
• 2/3患者患侧巩膜有色素斑。 • 10%患者可双侧发病。 • 基本疹型是斑疹,偶有结节。
23
Naevus of Ota
24
Naevus of Ota
25
伊滕痣(Ito 痣,Naevus of Ito)
• 又名:肩峰三角肌蓝褐痣(naeuvs fuscocaeruleus acromiodeltoideus)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