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可持续发展看人口老龄化问题

从可持续发展看人口老龄化问题

从可持续发展看人口老龄化问题臧传琴人口老龄化问题在!"世纪%"年代就得到了许多发达国家的重视,从$"年代开始,在发展中国家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所谓人口老龄化,实质上是一个人口年龄结构向着老龄人口比重不断增加的方向发展的动态过程,这是每一个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走向繁荣的必经阶段。

一、人口老龄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从一定意义上讲,人口老龄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

具体地说,主要表现为两个因素: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口控制。

&一’生产力的发展使人口寿命延长人口寿命长短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由于经济落后,科技水平低以及医疗、卫生、营养条件不足,人口的再生产属于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的传统型,年龄结构非常年轻,且变化不大。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以后,随着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生产力得以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日新月异,人类的生活日益由温饱型向享乐型、发展型转变,加上医疗、卫生、保健条件的日趋完善,使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老龄人口的数量日益增多。

但是,老龄人口绝对数额的增大,并不一定意味着老龄人口与总人口的比重达到了老龄化的程度&()’。

因此,除去人均寿命延长,老龄人口数额增加这一因素外,人口老龄化还需要总人口数量保持不变或总人口数量的增长幅度低于老龄人口的增长幅度。

这样,人口的年龄结构才会日益向老龄人口所占比重提高即日益老龄化方向发展。

这就涉及到导致人口老龄化的第二个因素———人口控制。

&二’人口控制使人口增长率降低,最终使老龄人口比重上升人类社会的生产客观上存在着物质资料生产和人口自身的生产两种类型。

这两种生产之间存在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联系,即在一定的环境约束下,人口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要保持一定的协调比例,人口的生产要适应于物质资料的生产,这是人类社会能够持续发展的根源所在。

实质上就人口再生产而言,物质资料的生产要求保持适度的人口数量和消费规模,以便使生活资料生产和可利用自然资源相统一。

而生产力发展到今天,当人口已压迫生产力&即消费人口超过生产力增长可能提供的财富与环境空间的承载力’和生产力反过来又压迫人口&即要求减少劳动力数量的供给与提高人口质量’时,就要求某一时空保持相对稳定的适度人口&即符合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自然环境条件有序改善要求的目标人口’,而且伴随着人类生存空间和资源供给的日益短缺,全球必须积极控制人口规模的膨胀,并通过新的产业革命来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国内外研究表明,生育率的下降在人口老龄化的初始阶段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自#*$!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以来的情形正是如此。

生育率、出生率的下降使人口年龄金字塔底部收缩,老年人口比例相对上升。

综上所述,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平均寿命延长,另一方面,由于人口控制使人口增长率降低,从而使老龄人口的比重上升,人口日趋老龄化和老龄人口高龄化。

据专家统计预测,西欧和日本本世纪!"年代,$"岁以上人口将占全部人口的+),我国在上世纪末老龄人口大致达到#,-亿,本世纪-"年代,将超过.亿,其中$"岁以上的老人有-"""万。

二、人口老龄化对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一’使劳动力队伍进一步老化,劳动力短缺从欧洲人口转变看,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劳动力短缺”问题似乎是带有普遍性的。

进入!"世纪$"年代,属于“人口转变东亚模式”的日本,以及中国港台地区也开始受“劳动力短缺”的困扰。

不过,伴随着人口的持续老龄化,到一定时候出现人口学意义上的劳动力短缺是不可避免的。

这一点在许多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已成为严峻的现实问题。

在亚太地区,初露端倪的劳动力老化又可能进一步演化成劳动力的相对短缺。

据联合国预测,!"""—!"!"年,亚太地区#+—-*岁年龄组人口年增长率仅"/.),总人口增长率为"/*),而."—%.岁年龄组人口增长率将达到!/+)。

中国显示出同样的情势,中国."岁以上的劳动力人口比例在#*$"年为!$),估计到!"!"年将达到.()。

&二’加重了政府和企业的负担,从而使国民收入分配中积累的比例减少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之后,最终要形成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两个部分。

积累基金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必要条件。

为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三步走”的宏伟战略,本世纪中叶成为中等发达国家,中国的经济增长率需保持在%/"—%/+)的高水平。

为了实现这一长期的发展目标,中国需将其国民收入的-"—-+)用于投资资本的积累。

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消费基金的增长意味着积累基金的减少。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的增长会导致消费基金的不断膨胀。

据统计,我国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险福利费用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从#*$"年的#/.)上升到#**-年的-/(),#-年上升了!/-个百分点。

按照这一速度发展下去,!"-"年前,国民收入中用于老年人的费用份额会超过#")。

同时,我国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险福利费占职工保险福利费用总额的比例,已经从-()上升到+.),探索与研究占工资总额的比例从%&’(上升到#$&%(。

从绝对数上看,我国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险福利费用从#)$"年的’"&*亿元增加到#))+年的)#+&,亿元人民币,每年平均增加%%亿元人民币。

离退休人员的费用快速膨胀,一方面影响了国民收入中积累的比例,影响社会扩大再生产的进行;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和商品的成本,影响了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和竞争能力。

-三.加重了家庭养老负担就中国的情况来看,由于长期提倡并实行、推广“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从#),)—#))"年间,中国已领证的独生子女数由%#"万猛增到+’*%&,万,全国新生人口群体锐减,老年人口群猛增,人口从传统的金字塔即正三角形转入例三角形,从而引起家庭结构出现“四二一”的格局。

也就是说,到!""’年,中国大部分家庭处在三代同堂期间,家庭结构就会出现“四二一”格局。

三、人口老龄化对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就其积极因素看,老年人口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才资源;人口老龄化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无限机遇,等等。

-一.“银发”人才资源开发意义重大在日渐庞大的老年群体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才资源。

搞好“银发”人才资源开发,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将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课题。

“银发”人才资源开发,实质上就是开发老年智力,使老年人才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为经济建设服务。

国家人事部原部长宋德福曾经多次把“银发”人才资源开发作为一个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提出来,他说:“今天如果不抓第二次人才资源开发,后果将同’"年代不抓计划生育一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人才包括老年、中年、青年三个层面,单靠中、青年人才承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任,是远远不够的。

离退休老同志曾经为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建设做出过卓越贡献,虽已退离工作岗位,他们中的大多数仍情系党和人民的事业,关心社会的发展进步。

国家的各项建设仍需要他们,而他们的才智、长期积累的经验,以及与社会各方面的公共关系,都是宝贵的财富。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发“银发”人才资源迫在眉睫。

但是,目前我国这方面的工作做得还很不够,人才资源尤其是“银发”人才资源闲置浪费的情况还相当严重。

据统计,约有’#(左右的人的“余热”没有得以充分发挥。

究其原因,除却一部分老年人因循守旧、认识偏颇外-不少老年人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观念.,不少单位对知识性人才退休年龄的掌握上过于简单化,对高级专家退休年龄搞“一刀切”;人才市场交流的对象主要是中、青年人才,“银发”人才进入市场的渠道不畅;“老有所为”的环境亟待改善等因素也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银发”人才资源的开发。

如果我们能够帮助老年人转变观念,在坚持自愿和量力而行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市场的、行政的和民间的手段,积极、有效地开发“银发”人才资源,将会有力地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银色”市场有着巨大潜力,蕴藏着无限商机“银色”市场即老龄市场,有关老年人的用品及服务相应地构成老龄产业。

在我国,庞大的老龄人群为老龄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人口老龄化促进了社区服务,进而促进了就业和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加强社区服务的呼声、尤其是加强针对老年人的社区服务的呼声越来越高。

老年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将会难以独立地照料自己,而子女又大都不在身边,若试行传统的家庭养老,要么要子女回到身边,要么到子女那边去,而这对大多数人来说都不太现实-事实上,即使在身边的子女恐怕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照料老人.。

因此,唯一可行的办法是加强社区服务,兴建老年公寓,通过完善的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卫生、就医、采购等一系列服务,切实为老年人排忧解难。

由于我国老年人群庞大,发展社区服务,同时又可以为大量的下岗职工以及其它待业人员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缓解目前我国就业矛盾日渐突出的问题。

另一方面,社区服务的发展,又适应了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而且对实现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和政府职能的转换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人口老龄化增加了对老年用品的需求,刺激了消费的增长。

首先,人口老龄化直接导致了老年消费者群体基数的攀升,老龄市场的物质基础得以确保。

与此同时,老年人的购买力水平也逐渐走强。

我国政府用于退休金的支出在逐年加大,#))+年为,*,&+亿元,!"""年,全国老年人的退休金、再就业收入和赡养费达到*"""亿元。

而老年消费者随着生活压力特别是来自子女的压力的明显减轻,他们所掌握的财富将主要用于满足自我的消费需要。

赚老年人的钱、开拓老年人产业,客观上应该说有着广阔的天地。

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老年人的消费观念出现了新变化。

一项对全国#"个大中城市的调查显示,中老年的衣着消费大体上是向时髦化方向发展,由御寒转向对美的追求。

如果按照中老年人的多层次、多规格、多花色、多式样需求来设计生产老年人服装,服装市场将大有文章可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