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法学2班银攀 100101047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可持续发展、空巢老人案例、“安乐死”合法化历史的车轮碾过硝烟弥漫的“战争与革命”年代,如今已驶入唱响“和平与发展”主旋律的新时代。

新世界,新机遇,新挑战,各国已融入谋求新时期新发展的竞技洪流中。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但是,怎样发展才能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这已成为当今各国乃至全世界长远发展需要深思的问题。

经过1972年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在探讨缔造一个健康而富有生机的崭新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各国致力界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1989年“联合国环境发展会议”(UNEP)专门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战略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战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1)走向国家和国际平等;(2)要有一种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3)维护、合理使用并提高自然资源基础;(4)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和考虑。

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有一个良好的人口环境。

“良好的人口环境,将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88页)。

人口老龄化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变化过程。

国际上通常看法: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整个世界能在资源保证、环境良性状态下持续、健康发展。

人口老龄化无论在现在还是在将来都会对人口、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带来不可回避且深层次的突出矛盾。

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就紧密地结合起来了。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因此认清世界和国内老龄化状况是十分重要的,否则,受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羁绊,发展的质量和速度是会大打折扣的!现在世界可持续发展正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

随着科技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口寿命随之延长,再加上21世纪上半叶的人口快速增长,这将意味着60岁以上的人口将从2000年的大约6亿增加到2025年的近20亿。

预计全球划定为老年的人口所占的比率将从1998年的10%增加到2025年的15%。

在发展中国家,这种增长幅度最大、最快。

在亚洲和拉丁美洲划定为老年的人口比例将从1998年的8%增加到2025年的15%。

在欧洲和北美洲,在1998年到2025年期间,划定为老年人的比例将分别从20%增加到28%,以及从16%增加到26%。

这种全球的人口变化已经在各个方面对个人、社会、国家和国际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目前正在发生显著的人口结构转型变化,预计在本世纪中叶在世界人口中将造成年老和年轻的各占一半的现象,即人口增长模式已步入衰退型,这将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信号!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的威胁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也相当严峻。

总体来看,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1005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7%。

2006年统计数据表明,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是14901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1.3%,65岁以上的人口是10419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为7.9%。

2011年初第六次全国人口大普查结果显示:0-14岁人口占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时上升1.91个百分点,普查结果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我国人口老龄化有如下特点:(1)纯老年人家庭迅速增加;(2)高龄老年人口急剧增长;(3)城乡人口老龄化程度倒臵,发达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我国的情况则相反;(4)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在本国家或地区完成工业化后,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情况下到来的,因此,其对老龄化的承受力强。

而我国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出现的,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发达国家是“先富后老”,而我国是“未富先老”。

造成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的较低生育率。

另一方面是经济的快速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类在健康和长寿方面已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人口寿命大大延长。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人口老龄化必然会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方方面面的影响,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口老龄化一方面反映了生命周期延长和生命质量提高,也意味着个体社会化时间延长和发展水平的提高;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法律结构与内容的变革以及我国老年事业的发展与完善:1994年12月,国家计委、民政部等部门联合制定了《中国老龄工作七年发展纲要(1994-2000年)》,2000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从新世纪开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结合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实际,制定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2001-2005年)》……但是,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对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1)导致老年抚养系数上升。

人口老龄化意味着退出劳动岗位的老年人口比重增加,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减少,老年抚养系数上升,即被赡养的人口增加;(2)使劳动力成本会大大提高,这会降低产品的竞争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影响劳动力的供给结构和数量;(3)引起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老年人的衣食住行有着许多同青壮年不同的特点。

老年消费群体的日益扩大,直接会引起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从而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动;(4)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老年人口因其体力下降、智力退化,必然导致自我抚养能力的衰减,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

随着老年人数的增加,给家庭经济收入和家庭消费水平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容易引起代际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5)影响扩大再生产。

国民收入在分配使用额时分为积累和消费两大部分,积累资金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积累基金的增长,意味着必须压缩消费基金。

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使国民收入中用于老年人口的退休金、医疗费用和福利费用等消费基金的压缩极为困难,这不但消耗大量经济增长的成果、加重国家财政的负担,而且导致积累基金减少,特别是生产性基金减少,影响扩大再生产,降低经济增长率;(6)人口老龄化引起了一些法律争端。

如老年人的赡养纠纷、“空巢老人”案件、对“安乐死”立法的争议等等。

现在老年人赡养纠纷和因赡养引起的自杀案件时有发生。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但由于一些子女道德缺失,甚至对“尊老爱老”的道德观念产生排斥心理,厌弃老人、歧视老人、虐待老人的现象仍存在着,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再加上一些子女法律责任感不强等原因,一幕幕老无所养、令人寒心、愤慨的悲剧不断上演。

一些儿女不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致使其父母无奈之下只能选择与自己的亲生骨肉对簿公堂;一些老人被家人抛弃而露宿街头,在饥寒交迫中含恨离世,无人认领;一些老人不愿忍受虐待而含泪自杀……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有关空巢老人的案例也不少,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当子女由于工作、学习、结婚等原因而离家后,独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妇承受着心灵的孤独,令人触目惊心的是一些空巢老人凄惨死去的案例:2005年8月15日,海淀区清河永泰园11号楼一单元内的张国全老人被发现死在家中,还是由于楼道里臭味渐浓,居民报警才被发现。

西三旗派出所及海淀分局刑警大队随后赶到,法医戴着口罩进入了现场。

从尸体腐烂程度来看,死亡时间少说也有两三天,死者肢体僵硬,有体液渗出。

警方在现场还发现通讯本上记录着死者弟弟家的电话,却一直没拨通。

我曾看到这样一篇与此相关的文章:两个鸟儿喂大一窝小鸟,小鸟翅膀硬了,一个一个飞走了,但窝和老鸟还在。

”老鸟每天盼望的只是儿女的归来……每天下班都会看见一位90多岁的老奶奶在超市门前摆地摊,不管多寒冷的天气她都会出现在超市门口,有事回家晚了,也会见到她,过年的时候也是…老人总是穿着一件很老式的蓝色手缝棉袄,洗的已经泛白了,可是很干净,也很整洁,她坐在一个米袋上,地上放着她卖的东西,东西很单调,袜子、小孩玩具,东西很少,样式很少,让人感觉很像旧东西,老人从不发出一声吆喝,那表情也决没有任何乞求的迹象,好像若有所思……那天下班我照例向那面瞄去,有很多人围着那个摊子,我顿时心里怪怪的,感觉有些不对。

当我挤过人群,我惊呆了,不见老人的身影,见到的是一摊血迹,和分解的肢体……老人死了,是被飞驰的车撞死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安乐死”合法化已成为法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

“安乐死”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无痛苦的、幸福的死亡。

“安乐死”在荷兰的合法化,让不少老人十分恐惧,为了不让可怕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可怜的荷兰老人选择离开自己的国家,移民其他国家安度晚年。

荷兰是世界上对“安乐死”实行合法化的先行国家,以前在荷兰每年约有4000名老人死于“合法化死亡”,但是,“安乐死”合法化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安乐死”人数增至7000人。

按照荷兰通过的法案,要对患者实施“安乐死”,必须在患者神志清醒的情况下,经过深思熟虑并本着自愿原则,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请,主治医师应向患者详细陈述实际病情及后果预测,并由另一名医生协助诊断及确诊,然后才能对患者实施“安乐死”。

然而,德国格丁根大学对荷兰7000起“安乐死”案件进行分析后,发现在这些“安乐死”患者中不少人并非出于自愿,而是由医师和家属配合,背着患者做出“安乐死”决定。

在41%的“安乐死”患者中,11%死前仍神志清醒,完全有能力做出选择,不过,却没有人顾虑相关法案的规定去尊重患者的意见,而是强行对他们实施了“安乐死”。

“安乐死”为患者本身是为了避免死亡时的痛苦,对社会来说,一方面是为了尊重患者的权利,给予患者尊严死去的自主权;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节约有限的卫生资源,将其用在更有希望治愈的患者身上,对患者家属和社会有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