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徽州建筑外观的显性特征: 徽州建筑多朝向东南,以利于纳阳采光,但无固定模式,主要根据具体环境灵活变通,以天井、马头墙、斗拱、三雕等部件构成有机统一的外部造型。
徽州马头墙高低错落,起伏跌宕,有“五岳朝天”之称,墙顶线条流畅,手法简练,形式多样,韵律感很强,与周边环境、天际线等和谐相融。
粉墙黛瓦,黑白素雅,是徽州建筑的主色调,大面积的白色粉墙可以充分反射阳光,底层无窗、楼上小窗以增强安全感,宽街窄巷、明暗对比,有良好的光影效果,“遥望粉墙矗矗,鸳瓦鳞鳞,棹楔峥嵘,鸱吻耸拔,宛如城郭”(程庭《春帆记程》)。
坚实而装饰华美的对外门楼,又是身分和文化的象征.2 :徽州传统民居天井的功能:徽州建筑平面结构布局,以天井为中心巧妙经营,与厅堂、房廊结合可拓展室内实用空间,构成合院,多个天井相连则可组成多进建筑群。
天井功能众多,可提供通风、采光、纳阳、室内劳作、休闲等等功用,内天井还可以创造一个室内明亮的庭院,成为家庭生活的美化中心,充分体现空间处理的智慧。
这种庭院式内天井使徽州传统民居表现了更为生动的光线效果,来自天井的天然光线有利于感受外部天象变化,自然光的清晰感有助于展示室内装修的细部和家具陈设,天井中布置盆景、片石假山、太平池(缸)则为居室增加了景致、生机与美感3 :徽州建筑的文化蕴涵其四,文化审美特征徽州建筑文化内涵丰富,有儒雅风度。
徽州建筑品类繁多、型态各异,如民居、宗祠、牌坊、寺塔、碑亭、园林等,尽得风流,却体现了徽人共同的人文氛围、生活理念和心理渴求,温柔敦厚、古朴雅致。
徽人聚族而居,尊崇孔孟之道,笃信程朱理学,彰显儒雅伦理之风。
其祠堂体现辈份长幼,牌坊旌表忠孝节义,住宅讲究四水归堂,这些建筑物造型各异,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呼应,血脉相连,无不整合于有序的儒雅特色的系统中。
其祠堂反映崇宗敬祖、和睦团结、光宗耀祖的观念,如歙县呈坎村明代万历年间所建罗东舒祠,后进宝纶阁中珍藏着历代皇帝赐予呈坎罗氏宗族的诰命、诏书,目的是使“诸宗人因谒庙而思祖功”(明罗应鹤《东舒公祠堂记》)。
其住宅居室,有明堂、暗室之分,有内舍外舍之别;厅有上、中、下之分,房有正、偏、厢之别;坐席也有正(上)、旁、下之分。
建筑空间依照各人的不同辈份、职位、地位,进行有序地安排,使其各得其所,蕴含着尊卑有序、长幼有差、男女有别的等级伦理观念。
而建筑的装饰也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徽人共同的审美情趣、哲学思想、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和教化观念。
可见,徽州建筑充分融合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气息,颇具地域色彩和文化内涵,是典型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其独特的建筑成就和丰富的实物遗存,已驰名学界,被冠以“徽派建筑”。
4:徽州祠堂的功能与空间布局:包括各类祠堂,为某一宗族拥有的供族内成员开展祭祀、集会、议事、仪典等活动的较大型建筑,一些祠堂中还建有戏台。
徽州村落面积不大,往往以牌坊或水口为开端沿一条串联严整的轴线展开,远近高低错落有致。
民居以街巷、河道为骨架和依托,采取不对称布局,大小、景观要素各不相同、富于变化。
徽派祠堂则多位于村落的出入要地或者中心地带,傍山或建在有坡度的地方,建筑依地形逐渐高起。
在村落中,祠堂和书院作为公共场所,与普通民居有适度的距离。
这种设置,既保持了祠堂的威严,又与村民的生活空间有充分的互动。
在祠堂朝向上,男祠一般座北朝南或座西朝东,女祠则往往坐南朝北或座东朝西。
同时,祠堂所在村落的位置布局、地势环境等也会对祠堂朝向有所制约。
徽州的祠堂作为村落中的家族“圣殿”,是村落中的精神与实体核心,祠堂尤其宗祠布局时都建在村落绝对核心位置,其他建筑都围宗祠而建,规模、高度与奢华程度等都不能超过宗祠,比如前述西递的宗祠“敬爱堂”、南屏的宗祠“叙秩堂”、宏村的“乐叙堂”、唐模的许氏宗祠等都分布在村中的中轴线上(图2),整个村庄都以宗祠为中心展开,宗祠居高临下统领着整个村庄。
2.2空间处理手法徽州的祠堂大多为砖木式结构,建筑风格庄重威严。
在建筑模式上,也遵循“五凤朝天,四水归堂”的传统徽派建筑风格,正门取五凤楼式的建筑样式,人口注重表现力度与气势,主体建筑与民居一样由三合院单元组合而成。
祠堂前厅遵循了徽州传统,与民居一样有天井,天井的设立有助于采光,从屋顶四面流下的雨水最后都汇人自家中庭,这是徽州人的古训“肥水不流外但从空间处理手法上看,徽州民居务虚,注重虚实对比、回旋曲折、以小衬大而徽州祠堂务实,多外放大气的宽宅大院,空间与高度都更宏大开阔,呈现出串形式。
徽州祠堂严格遵守对称原则,呈严谨规整的中轴对称布局。
在高度上,从地平面开始,一进、二进、三进一层一层抬高。
三进当中,第一进是守卫,重视高瞻远瞩的高度,第二进是主体,注重宏大的气势,第三进是灵魂,重视细部的精美。
祠堂第一进是门楼,由五凤楼式的大门和门厅组成,它常常宽五至七间,进深两间。
正门门的主体结构由数十根粗大的立柱和月梁组成,前后屋檐前挑超过l m,形成高高翘起的翼角,犹如凤凰展翅凌空欲飞,因而被称为“五凤楼”(图3)。
五风楼取“有凤来仪”之意,原为皇宫的建筑样式,宋以后较少见。
为了避讳,徽州祠堂的五凤楼下面没有真正的楼,只有一个屋顶的形式。
五凤楼高大巍峨,建造工艺极其复杂。
五风楼有10个角,成5对展翅,它的屋顶轮廓线不是直线,而是像鸟一样展开翼角的形式。
五凤楼下正中间的门被称为“仪门”,前面临街的门则被称为“棂星门”。
过了门楼,就是天井,天井和传统徽州民居一样,多用古板铺设甬道,只是甬道比民居更宽更长。
举办重大活动时,族中德高望重的老者从仪门进入天井,踏上甬道,走上正厅。
天井两侧还有回廊,平时可遮挡风雨,还可以在过年过节和祭祀时摆酒席,族中子孙可集于此地聚餐与议事。
休宁溪头三槐堂(图4)建于明代历代年间,占地超过1 000 m2,内有木柱182根,其建筑形制、平面布局、内外部装饰等,有明显的明代中期徽派祠堂建筑的祠堂第二进为享堂,是宗祠的主体,享堂要比第一进高出几级台阶。
享堂正中挂着祖先容像,供人瞻仰。
享堂是祠堂实际上的核心与主体,祠堂所有的重要活动都在这里举行,它是祭祀和议事的场所,以空间的宽阔、高度的雄伟为特色,简洁庄重。
例如歙县北岸村吴氏祠堂虽然以雕刻闻名,但它的享堂“叙伦堂”也以月梁、金柱粗硕宏大闻名,是徽州祠堂之最。
祠堂第三进是寝楼或者叫寝殿。
同样,寝楼又要比享堂高出几级台阶。
寝殿是祠堂最核心的处所,它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祖先牌位及供桌靠后墙摆放,前面要留出足够的空间让族人祭祀祖先牌位时跪拜。
寝殿的建筑装饰豪华精致,比如呈坎的罗东舒祠,虽然只是呈坎前罗氏的一个支祠,占地却达3 300多m2,整体模仿了曲阜孔庙的规制,前后三进五层山墙,由照壁、棂星门、左右碑亭、正门、两庑、露台、大堂、寝殿等部分组成,北侧有厨房、杂院,南侧还有女祠,整个祠堂恢宏壮观,前后用了70年才完工。
罗东舒祠第一进是高大威严的棂星门和仪门,第二进享堂可同时容纳三四千人祭拜,它第三进寝殿“宝纶阁”(图5)才是真正的核心所在。
宝纶阁宽29 m,深10 m,上下分两层,都是11开间。
宝纶阁的台基很高,台阶、扶栏柱头上都有浮雕的石狮,底层梁柱上的木构彩画更是美仑美奂,令人惊叹。
宝纶阁虽是明代建筑,但它的木结构中保留了相当多错综复杂的宋代工艺,如梭柱、月梁、丁字拱、鹰嘴榫等(图6),为后代留下了珍贵的建筑史料5徽州水口景观与庭院园林:主要包括私家园林、村镇公共水口园林、及民居宅园等,建筑小品主要包括各式路亭、风水小品等。
私家园林,如歙县汪氏娑罗园、唐模檀干园、西溪南果园、潜口水香园,黟县碧山培筠园;水口园林,如歙县唐模、昌溪,婺源李坑、理坑等地均建有水口园林。
宅园为数众多,如黟县西递民居中就有西园、东园、桃李园等名园。
名亭,如歙县西溪南绿绕亭、许村大观亭、棠樾骢步亭、披云亭、松谷亭,休宁柏茂亭,婺源李坑申明亭等及散落乡间的茶亭。
风水小品,如歙县棠樾七星墩、黟县关麓村文笔峰等。
6:徽州牌坊的功能与造型:徽州牌坊,是宋明理学的化石。
特定的社会背景,酿造出特殊的人文现象。
古代牌坊,俗称牌楼,是划分自然空间的标志性建筑。
以石制为主,仿木结构。
起初只有单排立柱,后来才逐步发展为四柱、六柱,甚至八柱,是一种门洞式的建筑,故有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式等造型。
中国牌坊的历史,最远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其功能是作为街坊村落中的“门”而存在,称为“衡门”。
据考是从古代指路的华表演变而来。
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又作为里坊的标志性建筑而存在。
隋唐时,称为“乌头门”、“棂星门”。
但那时,均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唐六典》规定,六品以上官员府第,才允许建“乌头门”。
宋代称其为“阀阅”,已有了旌表门第的意思。
宋后,由于政治的因素和工艺技术的发展,牌坊成为中国古代独特的建筑门类。
明清时,徽州人文荟萃,居高官者甚多,加之徽商财力雄厚,树牌立坊日益鼎盛,使这一地区的造坊工艺,变得愈来愈为精美考究。
徽州牌坊,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题名坊,是作为桥梁、墓道、祠堂、里坊、衙署门前的标志性建筑。
一类是旌表坊,是直接用来褒扬功名政绩,彰表贞烈节孝人物。
据专家考查统计,徽州现存宋代以来的古牌坊,有一百一十余座,其中属全国重点保护的一座,省级保护的六座。
牌坊褒扬功名,旌表节烈、倡导民风的功用,是随着徽州社会封建文化需要而发展起来的。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承载着太多的历史偶然因素。
如绩溪历史上有记载的牌坊,为一百八十二座(解放前夕为一百三十五座,现存在十五座),其中仕科坊四十座,现存最为古老的当属明代冯村进士坊。
这些石牌坊的出现,实际上是一座座“封建科举纪念碑”。
她在暗示人们,“十年寒窗苦,一举成名天下知”,也在传达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精神。
这些牌坊,象征着官本位社会中,读书入仕的崇高地位,象征着为家族祖宗带来的无上荣耀。
由此可见,当时徽州一隅,无论是政治、文化,还是科举、伦理,是何等热闹繁荣。
伴随封建集权统治的进一步强劲,通过牌坊折射出的这种神威,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潮。
由牌坊而衍生出的种种文化物象,蕴含的种种教化故事,甚至杜撰的许许多多动人的传说,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美味佳肴”。
古牌坊,倡导宣扬的是一种封建精神伦理。
作为伦理纲纪的物化建筑,古石牌坊,更多的担负着封建王朝的神圣使命。
他们宣扬的道德,取舍的“伦理”,旌表的人物,“爱憎分明”。
在封建后儒社会,统治者为了加强对臣民的蒙蔽,对社会的控制,极力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