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化倾向分析
一、劣化倾向管理的定义
1、设备劣化的定义
所谓设备劣化是指设备降低或丧失了规定的功能。
设备劣化是包括设备工作异常、性能降低、突发故障、设备损坏和经济价值降低等状态表现的总称。
点检定修管理把减少和降低设备劣化的速度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来管理,搞好这项工作,有利于大幅提升经济效益。
2、倾向管理的定义
倾向管理是定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设备劣化的数据进行记录,并作统计分析,找出劣化规律,实行状态检修的一种设备管理方式。
设备劣化倾向管理的目的,在于跟踪设备的劣化趋势,评估设备的状况,以判断设备的可靠性,为设备的定修(消除劣化)决策提出科学的依据。
二、劣化曲线的绘制及其意义
下图表示某设备的劣化曲线。
图上横坐标代表时间,纵坐标代表设备测得的劣化值,把这些点连成一条曲线,称为劣化曲线,与横坐标平行的一条劣化极限线则代表该设备允许的最大劣化值,在操作规程中规定达到这个劣化极限,设备就要停止运行。
某设备的劣化曲线
A点------表示劣化倾向加剧的转折点。
B点------是劣化曲线和劣化极限线的交点。
C点------表示设备从投用开始到达A点的时间。
D点------表示设备从投用开始到达B点的时间。
从图中不难判断,从0---C是合理的设备检修周期,从C--------D这段时间是消除设备劣化的最佳时期。
三、设备劣化的分类
设备在其使用寿命期间(包括设备备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磨损或劣化。
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有形劣化和无形劣化两大类。
( 一) 有形劣化( 又称物理劣化)
1、设备的有形劣化
与无形劣化不同,有形劣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是可以用仪表、仪器测量和测试出来的,机械设备的劣化通常是由于物质磨损或材料性质变化引起的。
有形劣化按其引起磨损和劣化的原因又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 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在外力作用下,受机械碰撞和摩擦、介质侵蚀等原因,造成设备物质上的磨损、腐蚀、疲劳、剥落等,使设备的实体产生磨损。
表现为零部件形状发生改变、公差配合超标、材料性质改变、效率降低等,称为第一种有形劣化
2). 设备在闲置过程中受自然力的作用而产生的实体劣化,称为第二种有形
劣化。
例如设备生锈、金属腐蚀、木头腐朽、塑料和橡胶老化等均会使设备产生劣化。
这种劣化不管设备是否在运行,都会发生,包括闲置在仓库内的设备和备品备件。
3).灾害性劣化。
这是指由于自然力对设备的侵蚀和磨损引起的设备劣化,如
突发性的台风、暴雨等。
上述有形劣化都造成设备的性能、精度等的降低,使得设备的运行费用和维修费用增加,效率低下, 反映了设备使用价值的降低。
( 二) 无形劣化( 又称精神劣化、经济劣化)
1. 设备的技术结构和性能并没有变化,但由于技术进步,设备制造工艺不断改进,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 同类设备的再生产价值降低,致使原设备相对贬值。
这种磨损称为第一种无形劣化。
2. 第二种无形劣化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创新出结构更先进、性能更完
善、效率更高、耗费原材料和能源更少的新型设备,使原有设备相对陈旧落后,其经济效益相对降低而发生贬值。
两者是相同点:有形和无形两种劣化都引起机器设备原始价值的贬值。
不同的是,遭受有形劣化的设备,特别是有形劣化严重的设备,在修理之前,常常不能工作;而遭受无形劣化的设备,即使无形劣化很严重, 其固定资产物质形态却可能没有劣化,仍然可以使用,只不过继续使用它在经济上是否合算,需要分析研究。
设备的无形劣化不能等闲视之,许多企业长期以来缺乏技术改造,最终导致被动的地位,因此各级设备管理人员应随时掌握同行业的技术进步信息,及时消除设备的无形劣化,也应对自己分管的设备随时予以关注,制定防止各种有形劣化的对策。
四、设备劣化的补偿方式
设备发生劣化后,需要进行补偿,以恢复设备的生产能力。
由于设备遭受劣化的形式不同,补偿的方式也不一样。
补偿分局部补偿和完全补偿。
设备有形劣化的局部补偿是修理,设备无形劣化的局部补偿是现代化改装。
设备有形劣化和无形劣化的完全补偿是更新。
设备大修是更换部分已劣化的零部件和调整设备,以恢复设备的生产能力和效率为主;设备现代化改造是对设备的结构作局部的改进和技术上的革新,如增添新的、必需的零部件,以增加设备的生产能力和效率为主;更新则是对整个设备进行更换。
由于设备总是同时遭受到有形劣化和无形劣化。
因此,对其综合劣化后的补偿形式应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确定恰当的补偿方式。
对于陈旧落后的设备,即消耗高、性能差、使用操作条件不好、对环境污染严重的设备,应选择适应技术进步的发展需要,吸收国内外的新技术,不断地加以改造和现代化改装。
在设备劣化补偿工作中,最好的方案是有形劣化期与无形劣化期相互接近,这是一种理想的“无维修设计”(也就是说,当设备需要进行大修理时,恰好到了更换的时刻)。
但是大多数的设备,通常通过修理可以使有形劣化期达到20—30年甚至更长,但无形劣化期却比较短。
在这种情况下,就存在如何对待已经无形劣化但物质上还可以使用的设备的问题。
因此,设备是否补偿或更新,何时补偿或更新,选用何种方式补偿或更新,既要考虑技术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经济方面的效益。
这就需要点检人员不失时机的做好设备分析工作,采取适宜的设备补偿和更新策略。
五、设备劣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预防
1、机械磨损
这是最常见的劣化形式,这种劣化有规律可循,它有一个发展过程,在加强
点检管理的基础上,可以早期发现。
减少由于机械磨损而产生的设备劣化的主要措施是正确操作、加强维护(尤其是润滑),找到规律后则可以定期更换易损零部件或采用新工艺和新材料以改善磨损、对易磨损的部位要认真执行点检标准,早期发现设备隐患。
2、金属组织和性质变化、蠕变、高温腐蚀等
这是电力行业常见的金属劣化表现形式,要从加强金属监督入手,把有关监督内容与点检管理整合,按规定进行精密点检。
通过点检的优化管理,早期预防金属劣化的发生。
2、疲劳裂纹
发电设备的高温高压部件极易产生疲劳裂纹。
裂纹是机械疲劳的信号,应采取必要措施及早处理。
为防止和减少疲劳裂纹的发生,应注意下列几点:
(1)减少结构设计上应力集中的影响。
(2)要避免金属加工上应力集中的影响。
(3)减少设备操作上的应力,避免机械超载运行、冲击负荷、不均匀受热和加热(冷却)速度过快。
3、腐蚀
这在发电厂十分普遍,要从改进机件的原材料入手采用新工艺、新材料;同时对易产生腐蚀的部位应加强点检力度,早期发现,及时消除劣化。
4、绝缘损坏
防止设备的绝缘老化损坏,要从加强包括绝缘监督在内的各项技术监督措施入手,使各项监督与点检管理相整合,把有关技术监督工作和精密点检和劣化倾向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除了上述几种表现形式外,还有由于制造、基建、设计上的原因等造成的设备易劣化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