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导师工作的几点思考
摘要:德育导师制是一项针对学生思想复杂、学校管理难度加大而提出的重点帮扶思想后进生、心理问题生、行为失范生的教育制度。
本文结合我校实际阐述我们的一些做法,也提出我们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困惑。
坚持以“德育导师制”为载体,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我们将学校德育的诸多任务分派到各位担任“导师”的任课教师,由导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
针对个别的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做到因人而异,富有成效。
的放矢,方向明确
学业成绩等方面存在问题的“问题学生”进行调查了解,由班主任确定需要结对子进行辅导的学生名单,其中家庭贫困的、学习困难的、行为有偏差的、家庭教育背景不良的、心理有障碍的为重点受导对象,最终由政教处和心理辅导室核查后确定为受导学生。
同时,在教师自愿报名的基础上择优确定德育导师,并与受导学生双向选择结成对子。
本学期我校有64名老师确定为指导老师,有64名学生被确定为指导对象。
育导师的主要工作职责是:(1)关注受导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上的细节表现,帮助、指导受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2)关心受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受导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指导;关心受导学生的学业进步及个性特长发展,指导受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指导受导学生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引导受导学生参加积极向上、活泼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经常与受导学生家长及其他科任教师沟通,全面了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方面表现。
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在学习时间、方法等方面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
并要求学生每周一次向我汇报生活学习情况。
建立导师工作记录单,记录师生活动全过程。
学教师心理辅导上岗证书考试,现有获b级证书的两人(均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c级证书的*人.
属于学习、道德、行为、心理等某一方面寻求指导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进行交流,以扩大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观点碰撞,取得更好的德育效果。
”导”,”导”自然是指疏导、指导、
辅导。
那么”导”的过程实际上是导师与当事者的一种人际关系,事实上也是一种互动关系。
而接纳则是导的开始。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接纳首先要有一个基本态度:导师对当事者都要无条件地接纳,不论其学业、个性、品行、不良行为如何。
因为导师应有这样一条信念:”问题不是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才是问题。
”再次,要正确运用倾听技术。
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的教育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
不会做一个真诚的倾听者,就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者。
而在以往的德育中,教师一般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讲话上,而不是放在去听学生的说话上,(并希望自己的正面教育能马上起到立竿见硬的效果,因而只冲自己的主观意志出发,夸夸其谈地见大道理,)于是给学生造成的印象是:老师根本没有弄清问题的症结或没有真正地了解自己。
他们当然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甚至由于”逆反”心理的作用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导致故意重犯错误。
因而在疏导的过程中,所谓”倾听”并不是单纯地听对方说话,导师还要借助言语的引导,真正”听”出对方所讲的事实,所体验的情感,所持有的观念等。
真正的倾听意味着一种平等、尊重,让心与心默默靠拢,使情与情产生共鸣和对流。
此外象”尊重和理解”、”鼓励和支持”以及”理性质疑”等原则和技术导师也是可以把它们用到具体的个案中的。
载手册》,人手一册,要求导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订相关指导计划,认真记载受导学生的基本情况、平时工作开展情况、工作成效等,要求每月与结对学生至少谈心1次,每月与家长联络不少于1次,做到谈话、辅导等均有记录。
广大德育导师,采取与学生谈话和家访等指导方式对学生的为人处事、思想品德、学习生活、身心健康等方面进行指导。
在每次指导过后,及时做好“导师制”各种书面材料的填写。
结合,了解导师所做工作,评估工作效能,并将评估结果与绩效考核挂勾,努力实现“多劳有效者多得,不劳无效者”不得的奖惩制度。
学习、交友、理想、目标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家访、谈心交流沟通、学习辅导等方法,让被导学生找优点,欣赏自我,开展赏识教育,为他们营造一种良好的思想交流的环境和氛围,使他们远离自卑,树立自信。
目前,出现了被导学生有困惑,主动找德育导师帮助辅导、疏导的良好局面。
师的量化考核有难度,不像考试分数可以直观统计;二是受传统灌输式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的工作还是流于形式,没有实效;三是
家长与社会对考试分数的过度重视,使得德育导师机制很难建立家庭与社会的支持。
为此,我们还应该加大探索与研究,将这项校园文明工程真正落实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