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

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

《考古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历史教育
学时 36学时
学分 2学分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考古学概论》课程是高校历史系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是学生深化对中国古代史的了解和认识、掌握一定的考古和文博知识的重要手段。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考古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我国在不同的考古阶段的重要的考古发掘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传授有关文物、博物馆的基本知识,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中学教师和社会科学工作者。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历史教育专业本专科人才须具备初步的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培养目标,根据本课程的教学性质、本校系的教学条件和教学实践而制定本大纲。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
因本课程学时仅有36学时,学时较少,所以本大纲不可能严格依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的《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教材的体例制定,而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充分重视向学生讲授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现代考古学的实践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文物基本知识和技能。

(四)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类型
(1)名称:课程实习
(2)主要内容与要求:参观校文物陈列室或徐州市文物景点,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参观徐州周围考古工地。

(3)学时分配:2学时。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
(六)考核方法与要求
本课程考核采用试卷书面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分期中和期末两次进行,期中成绩占综合考核成绩的30%,期末成绩占综合考核成绩的70%。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
张昌倬主编《考古与文物基础知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
主要参考书:
1、《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
2、《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
3、《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
4.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出版)
5.宿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1999年出版)
6.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出版)
7.俞伟超:《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出版)
二、教学内容纲要
第一章文物与考古学基本理论
一、教学基本要求
本章是《考古学概论》课程的首章,也是重点章节。

通过本章教学,达
到以下目的:
1.掌握考古学的基本含义,使学生理解考古学的定义、性质、研
究对象和考古学研究的作用;
2.了解文物和文物保护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文物的定义、受
国家保护的文物必须具备的条件,了解文物的分类和分级管理;
3.掌握考古学文化的概念,理解考古学文化的涵义、考古学文化
的定名方法,了解考古学文化的确定方法;
4.理解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和步骤,使学生掌握考古学研究的方法
论——地层学和类型学的基本理论,了解考古学的研究步骤;
5、使学生了解中国考古学的发展简史,理解近代欧洲考古学的主要成就、近
代考古学传入中国之前中国考古学的萌芽,掌握中国考古学的产生和发展
成就。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考古与文物基本涵义
Δ1.考古学的定义;
Δ2.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文物);
3.受国家保护的文物必须具备的条件;
4.文物的分类和分级管理;
ΔΟ5.考古学研究的作用;
第二节考古学文化及考古学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Δ6.考古学文化的概念和定名方法;
ΔΟ7.考古学文化年代的确定;
ΔΟ8.考古学的研究方法方法论——地层学和类型学的基本理论;
9.考古学的研究步骤;
第三节中国考古学简史
Δ10.近代欧洲考古学的主要成就;
11.考古学传入中国之前中国考古学的萌芽;
ΔΟ12.近代考古学的传入和中国考古学的产生和发展;
Δ13.新中国考古事业的蓬勃发展。

第二章石器时代考古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达到以下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石器时代的定义与时代特征,了解学术界对人类产生的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观点,掌握我国境内发现的古人类及其文化;
2.掌握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分期以及新石器文化的区、系、类型理论;
3.了解我国各地所发现的新石器文化及其特征,重点掌握黄河中、下游及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
4.了解近年来我国文明起源研究的进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旧石器时代
1.石器时代的定义与时代特征;
ΔΟ2.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及其文化;
第二节新石器时代
ΔΟ3.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分期以及新石器文化的区、系、类型理论;
Δ4.黄河流域地区的新石器文化;
5.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
6.北方和其它地区的新石器文化;
ΔΟ7.我国文明起源研究的进展。

第三章夏商周考古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使学生了解夏商周考古的特征与分期;
2.使学生掌握二里头文化的发现与分期、二里头文化所反映的社会形态,了解学术界有关夏文化的争论和对夏文化的探索;
3.使学生了解商文化的分期,掌握早商和晚商等不同时期商文化的特征,认识商代的都城、墓葬及商代甲骨文、青铜器等的特征。

4.使学生了解周代文化的分期,分布范围和特征及主要遗址,包括先周文化、西周文化和东周(春秋)文化,掌握甲骨文、金文以及盟书的知识,了解青铜器在周
代的演变情况;
5.使学生了解近年来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进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二里头文化和夏文化的探索
1.夏商周考古的特征与分期;
ΔΟ2.二里头文化;
3.夏文化的探索。

第二节商代的考古学文化
4.学界对先商文化的探索;
5.早商文化——二里冈文化;
Δ6.晚商文化——安阳小屯文化。

第三节两周文化
7.西周文化;
8.春秋文化。

第四节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进展
ΔΟ9.夏商周断代工程。

第四章战国秦汉考古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使学生了解战国秦汉考古的特征与所处社会发展阶段;
2.掌握战国秦汉考古新发现,熟悉这时期的墓葬、城市遗址;
3.了解战国秦汉时期简牍帛书;
4.掌握徐州两汉文化的内容。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战国秦汉考古概述
1.秦汉考古的特征与所处社会发展阶段;
ΔΟ2.战国秦汉考古新发现。

第二节徐州两汉考古学文化
Δ3.徐州两汉文化的内容。

第五章魏晋隋唐宋元明清考古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宋元明清等不同时期考古学的特
征、考古新发现及研究概况。

二、教学内容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考古;
第三节隋唐五代时期的考古;
第四节宋元明清时期的考古。

第六章古器物与考古专题
一、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古建筑、陶器、瓷器、青铜器、玉器、铜镜、古钱币等文物的常识和演变发展过程。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古建筑
ΔΟ第二节古陶器、瓷器
ΔΟ第三节古代青铜器
第四节古代玉器
第五节古代铜镜
ΔΟ第六节古钱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