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备课教案第一单元《土壤与生命》教学内容1.我们周围的土壤2.了解土壤3.肥沃的土壤4.土壤的保护教学目标1、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2、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3、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4、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点。
5、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6、能倾听和尊重其它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7、知道环境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影响。
8、能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环境,又影响环境,影响其它生物的生存。
9、知道土壤的构成。
10、能设计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
11、意识到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切关系及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
德育目标:1、尊重证据。
2、愿意合作交流。
3、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美。
教学重点:1、知道土壤的构成、分类。
2、能设计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
3、意识到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切关系及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
2、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3、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点。
教学准备:相关的课件、实验用器具课时安排1.我们周围的土壤:1 课时2.了解土壤:1 课时3.肥沃的土壤:1 课时4.土壤的保护:1 课时第1课、我们周围的土壤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2、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知识与技能:1、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2、愿意亲近土壤。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块土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一份土壤研究记录表、每组一小桶水。
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一把小铲子、一块抹布。
教学过程:第2课、了解土壤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
2、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
3、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
4、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知识与技能:1、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3、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
4、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5、能够用感官和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
2、具有探索土壤的热情,具有关心家乡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土壤、杯子、水、搅拌棒、纸巾。
三、教学过程:3.肥沃的土壤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制作肥料袋,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
2、能够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画或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
科学知识1、知道死了的动植物遗体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
2、能够认识到蚯蚓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3、知道什么是腐殖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够坚持长期观察,有持久性。
2、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二、教学准备:一块有明显落叶的土地、一堆土、蚯吲、一壶经过处理的水、每个学生带一些植物、吸管、小铲子、塑料袋、一张黑纸、胶带、报纸、抹布、记录纸、放大镜等三、教学过程:第4课、土壤的保护一、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对某些行为做出是非判断,并思考和表达应该怎样去做。
2、能够对失去土壤的后果进行预测。
3、能够进行环保宣传。
4、能做土壤蓄水能力的对比实验。
科学知识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
2、知道人类的许多活动是破坏土壤的行为,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知道废电池对土壤的破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土壤的重要。
2、产生感激土壤的情感。
3、愿意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土壤的资料,记录纸若干张。
学生准备:收集自己进行土壤研究的所有资料和卡片。
三、教学过程: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教学内容:1.果实和种子2.根和茎3.叶和花4.植物和我们教学目标:1、通过栽培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2、能指认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3、知道生物生存需要水、空气、营养和生活空间。
4、了解一些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如:阳光、水分、空气、温度等。
5、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如: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
德育目标:1、学习有毅力,愿意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
2、珍爱动植物的生命,不伤害它们。
2、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互相合作、交流与分享。
3、能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能清晰表达自己的问题;能从问题中筛选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
教学难点: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便涂改原始数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能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2、能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阐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能对研究过程与结果、证据与解释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评论,并与他人交流;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评议或质疑,并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探索。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图画纸和彩笔。
3、课前搜集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1.果实和种子:一课时2.根和茎:一课时3.叶和花:一课时4.植物和我们:一课时第一课果实和种子教学目标:1、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图画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3、开始种植一株植物,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
4、认识果实和种子。
5、了解种子“旅行”的多种方式。
6、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
7、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德育目标:1、体验到要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准确的信息。
2、愿意开展长期的种植活动,坚持做观察记录。
教学重点:1、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2、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3、探讨种子“旅行”的方式。
教学难点: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教学准备:浸泡过的蚕豆等种子、镊子大小一样的透明的瓶子、餐巾纸、植物的种子、种植一种植物、学生把认为是种子的连同它们的“家”一起带来。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根和茎教学目标:1、能够对多种植物的根和茎进行观察,比较根和茎的不用之处。
2、能设计实验来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3、认识根和茎的形态。
4、知道根和茎的作用德育目标:1、对待科学学习要采取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态度。
2、愿意通过观察、收集证据来探究科学的奥秘。
教学重点:1、区别不用形态的茎。
2、区别不用形态的根。
3、观察茎的运输作用。
4、设计并实验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教学难点:1、能够对多种植物的根和茎进行观察,比较根和茎的不用之处。
2、能设计实验来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教学准备:一株有根、茎、叶的植物、瓶子、红墨水、菠菜、仙人掌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第三课叶和花教学目标:1、知道植物生活和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绝大部分是靠自己的绿叶制造的。
2、知道花的构造。
3、知道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
教学重点:认识植物的身体,及各部分功能。
教学难点:1、能够观察描述不用叶子的形态,比较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并进行分类活动。
2、能对“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问题展开对比实验。
3、能够观察并解剖植物的花。
德育目标:1、意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认识事物。
2、乐于提出有研究价值地问题,愿意想办法解决问题。
3、意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教学准备:各种形态的叶子、两株相同的植物、花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第四课植物和我们教学目标:1、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2、能用图画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3、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4、知道我们吃的某些食物是植物的哪部分。
5、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个部分及其名称。
德育目标: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教学重点:1、能指认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2、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3、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教学难点:能指认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教学准备:图片、自制“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图”、布置学生收集、阅读植物方面的资料和图片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教学内容:1、认识固体2、把固体放到水里3、认识液体4、把液体倒进水里去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教学目标:1、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如大小、轻重、形状、颜色、冷热、沉浮等,并加以描述。
2、根据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或排序。
3、会使用简单仪器(如尺、天平、温度计)测量物体的常见特征(长度、质量、温度),能设计简单的二维记录表格,做简单的定量记录,并能使用适当的单位。
在此基础上,对其他物体进行估量。
意识到多次测量能够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德育目标:1.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2.愿意合作与交流。
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4.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教学重点:1、认识固体和液体的性质2、认识沉浮现象3、科学的实验方法的学习教学难点: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2、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意涂改原始数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3、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4、能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阐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
5、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能把探究过程中习得的知识、过程与方法运用于新的情境中。
教学准备:1、实验用材料。
2、演示用图片、课件。
课时分配:1、认识固体:一课时2、把固体放到水里:一课时3、认识液体:一课时4、把液体倒进水里去:一课时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时第一课认识固体教学目标:1、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等方面性质,并能描述。
2、能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那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体会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
德育目标: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体会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