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期末名词解释生物多样性:生物体及其所生活的生态系统的多种变化。
包括不同物种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物种内部基因的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内和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区域(γ)多样性:是不存在生物传播障碍的一个地理区域的所有栖息地中观察到的物种总数。
局域(α)多样性:是同质栖息地的一个小面积内的物种数。
β多样性:是指一个栖息地到另一栖息地之间物种的差异或变化物种库:一个物种源区域中所有物种的整体,一个岛屿或栖息地的定居物种就来源于物种库。
生态位:一个个体或物种能够生存和繁殖需要的环境条件和资源质量的范围。
基础生态位:一个物种在无别的竞争物种存在时所占有的生态位。
实际生态位:考虑竞争的存在后,物种实际占据的生态位;小于食物和物理因素决定的基础生态位。
物种拣选:由于物种对条件的耐受性、对资源的需求或与竞争者和捕食者的相互作用,局部群落中区域物种库对物种的约束。
生态释放:当种间竞争减弱时,一个物种就可以利用那些以前不能被它利用的空间,从而扩大自己的生态位。
由于种间竞争减弱而引起的生态位扩展就称为生态释放。
中度干扰假说:由于早期和晚期的演替物种的共存,物种多样性在具有中等强度物理干扰的栖息地中最大的观点。
害虫压力假说:认为个体拥挤在亲体附近时,使许多被不同有害动物所攻击的物种共同生活在一起,因此对于有害动物和病原体的侵袭很脆弱的观点。
生物多样性平衡理论:见专题特有种:仅分布于某一地区或某种特有生境内,而不在其他地区自然分布的物种。
背景灭绝:人类出现之前的灭绝。
大量灭绝:生物区系的一大部分突然消失,据认为,其引起的原因可能是环境灾变,如流星的影响;巨大的大量灭绝出现在二叠纪末和白垩纪。
人为灭绝:是由于人类引起的灭绝,其受影响的类群数、影响到全球范围和源于自然灾害,这些与大量灭绝相同。
生态灭绝:?由于一些野生动物数量太少,种群过小,遗传变异性丧失,不仅对生态环境影响甚微,自身的存活也没有保证,对其他群落和成员的影响也非常小,称为生态灭绝。
入侵种:外来入侵种是对于一个生态系统而言,在该生态系统中原来并没有这个物种存在,而是借助人类活动越过不能自然逾越的空间障碍而进来的,而且对当地经济、环境或人类健康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物种。
MVP(最小可活种群):在种群随机性、环境随机性、自然灾害和遗传随机性影响下,在给定时间内有较高存活概率的最小隔离种群的大小。
物种多度:及单一物种的度,有相对多度和绝对多度。
物种丰度:一个地区内生物物种的数量。
CITES: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 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 d Fauna and Flora附录一:禁止贸易的物种;附录二:严格控制的贸易,需要进出口许可证;附录三:可以贸易,需许可证。
禁止不可持续的和非法的开发。
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拟寄生物:拟寄生物专指昆虫寄生物如寄生蜂和寄生蝇等,其幼虫在其宿主体内生活并消费宿主(通常是另一种昆虫)的一些昆虫。
贝茨拟态:一个可吃的物种(模拟者)与一个不好吃的物种(模型)相似,以欺骗捕食者的现象。
缪勒拟态:两个或多个有显著标志、不好吃(不可吃)的物种彼此间相似以更好地逃避捕食者的现象。
植物次生物质及其种类:除了糖类、脂肪、核酸和蛋白质等基本有机物之外,植物体中还有许多其他有机物,如萜类、酚类和生物碱等,它们是由糖类、脂肪和氨基酸等有机物代谢衍生出来的物质;通常不用于代谢而用于化学防御等。
结构防御:植物体始终存在的一种防御机制,与诱发防御(对植食或捕食的反应而产生的一种防御结构或化合物)相对。
竞争:一个个体对资源的利用或防御,从而减少另一个个体的资源可利用性,包括种内的和种间的。
资源:有机体正常维持生长和生殖所必需的物质或对象。
可再生资源及分类:可以不断更新或再生的资源,分为三类:①来自系统外部不受消费者影响的资源,如阳光等;②系统内部可以再生的资源,其数量直接与消费者有关;③生态系统内部的可再生资源,但在资源和消费者之间没有直接联系,而是通过其他的资源—消费者关系,或是借助非生物过程。
不可再生资源:是不能更新的资源,比如空间等。
李比希最低量法则:个体或种群增长受对于需要而言是最低量的基本营养物限制的观点。
竞争排除(高斯)原理:同一群落中各种生物的作用明显不同,每一个物种的生态位都同其他物种的生态位分离;两个或更多物种不能够依赖一种相对于其需求来说稀少的资源而得到共存,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种间竞争的Lotka-Volterra模型:(看书、PPT)将种间竞争引入逻辑斯蒂方程利用性竞争:个体之间通过共占资源的相互影响而进行的间接的竞争。
干扰性竞争:为了保卫并独占资源而进行的直接对抗行为。
协同进化:当两个或更多个物种相互作用时,每个物种都会发生变化,以便对影响自身进化适合度的另一物种的一些特征作出反应,这就是协进化。
协同进化是指在生态上相互作用的物种之间互相依赖的进化。
趋同现象:对环境中相似的自然压力作出反应时,很多生物都会进化产生相似的适应,称为趋同现象。
性状性替换:两个在其他方面相似、分布区重叠的物种,由于竞争选择影响在物种分布重叠区内性状的分歧现象。
互惠共生及分类:两个物种之间对双方都有利的相互关系。
可分为:①营养方面的:通常是指双方在获取能量和营养时有专门的互补性。
如根瘤菌、菌根、地衣等。
②防卫上的:包括一方从另一方获得食物或隐蔽场所,同时回报给对方安全。
如海洋中在其他鱼体表为其清除寄生物的鱼、虾等。
③散布方面的:包括动物在花朵之间传递花粉,得到的回报是花蜜;或是吃植物的果实,把果实的种子散布到适宜地点。
预适应:两物种相互作用关系中的很多适应早在这种关系之前就已经存在于其谱系中了,这些特征通常称为前适应(预适应)。
同域分布:两个物种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共存叫做同域分布。
交叉抗性:对于一种致病生物的抗性或免疫力,导致不被另一种通常是近缘的致病生物感染。
UNFCCC: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大会于1992年6月4日通过的一项公约。
《公约》规定发达国家为缔约方,应采取措施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同时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额外资金以支付发展中国家履行《公约》所需增加的费用,并采取一切可行的措施促进和方便有关技术转让的进行。
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京都议定书: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的《气候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的国际性公约,为各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规定了标准,即:在2008年至2012年间,全球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的排放量平均要低5.2%。
三大机制:国际排放贸易机制、联合履行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
重要的专题复习:生物多样性可理解为生态位关系:1、不改变任何生态位关系(宽度、重叠度),群落总生态位空间(各种资源,非总量)则与物种数成正比。
2、不改变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增加,可容纳的多样性增加。
结果是每个种的平均生产力下降。
3、不增加重叠,提高特化,群落空间中则可以容纳额外的物种;每个种的平均生产力也会下降。
*竞争导致物种排除;生态特化、资源可利用性高、资源需求的减少、捕食都可以减弱竞争(捕食作用:食物链的下行控制,可以减弱竞争)热带地区树种高度多样性与森林动态:-环境异质性假说-干扰与林窗动态假说中度干扰假说入侵林窗的物种更多由反复无常的补充过程决定的假说-植食动物和病原体压力害虫压力假说生物多样性平衡理论:1、岛屿生物地理学平衡理论:迁入、灭绝岛屿物种数由控制迁入的区域过程与控制灭绝的局部过程所平衡。
迁入率随着岛屿上物种数增加而下降;而若物种从岛屿上随机消失,灭绝率随岛屿上出现的物种数而上升。
2、大陆群落的平衡理论:新种形成、迁入、灭绝与岛屿的区别在于,新物种更可能在区域内出现,也更可能从区域外迁移而来。
在一个面积大、因传播障碍隔离开的区域,区域物种库的增加主要通过区域内的新种形成,物种产生和灭绝速率与区域多样性的相关曲线与岛屿的有明显区别。
历史上的大绝灭事件:更新世→白垩纪→三叠纪→二叠纪→寒武纪→现今(可能超过以往任何一次、由人类发展壮大造成)生物多样性遭受的威胁:1、栖息地破坏、破碎化和改变2、引入物种3、开发和过度开采对野生生物资源的直接商业性开发(森林采伐、捕鱼、猎鲸等)对非生物资源如石油等的开采带来环境副作用非故意的猎杀(捕鱼网造成非目标物种的死亡)过度猎杀(藏羚羊、加州棕熊)国际野生生物贸易4、污染和有毒物质的产生5、连锁效应和协同效应连锁效应:一个物种的绝灭导致另一物种的绝灭协同效应:单独因素无作用,但协同效应影响巨大物种间相互作用类型:中性作用、直接干扰性竞争、资源利用性竞争、偏害作用、寄生作用、捕食作用、偏利作用、原始合作、互利共生猎物-捕食者种群波动原因:食物(被捕食者)资源减少——营养生育后代——繁殖时间滞后长度由该动物性成熟年龄决定;种群动态模型预测:种群周期长度大约是反应滞后时期的4-5倍病原——寄主之间的免疫反应;产生足够多的易感人群需要时间等*复杂、分离的栖息地使得捕食者—猎物共存成为可能六点螨和盲走螨的实验捕食者——猎物的Lotka-Velterra模型:猎物:dR/dt=rR-cRP捕食者:dP/dt=acRP-dP平衡时瞬时变化率为零:P=r/c R=d/ac*捕食者的平衡等值线是能够维持捕食者种群增长的最低猎物水平;*猎物的平衡等值线是猎物种群能够维持的捕食者的最大数量。
波动周期:连续周期内,当种群偏离其联合平衡点时,会在该点周围发生波动,而不是重新回到平衡点,周期接近于2π/(rd)1/2模型的改进:捕食者的功能反应I型功能反应曲线:具有固有的不稳定性捕食者的生育力增长与猎物数量成正比II型功能曲线:有猎物捕食的上限初期捕获的猎物数随猎物数的增加而很快增加,随后逐渐持平III型功能曲线:有猎物捕食上限在猎物密度低时捕食者捕获猎物数稳定(受抑制)当猎物稀少时会转而取食新的猎物捕食者的数值反应:描述的是捕食者对于猎物种群密度的增加所做出的反应,包括在饱和点前捕食者消费量的增加及达到捕食饱和点后捕食者迁入和种群繁殖。
常常滞后于其猎物。
★减少捕食者—猎物模型波动的因素:1、捕食者效率低2、捕食者-猎物关系的外在因素对捕食者或猎物施加密度制约因素3、捕食者有其他可替代的食物来源4、猎物在密度低时可以得到庇护5、捕食者对于猎物数量变化的时滞效应减弱李比希最低量法则:种群受最稀缺的资源限制;只能严格用于单独影响消费者的资源、且是平衡状态下谢福德耐受性定律: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种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该生物不能生存,甚至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