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第二章
3、销售理论
销售理论的基本观点: 银行是金融产品的制造业,银行负债管理的中 心任务就是迎合顾客的需要,努力推销金融产 品,放大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和收益水平。 销售理论认为银行要达到目的,商业银行必 须作到以下几点:围绕客户的需要来设计产品 和服务;不断改善金融产品的销售方式以完善 服务;销售观念要贯穿负债和资产两个方面。
– 基本观点 • 商业银行资金主要来源于流动性很高的活期存款 • 商业银行只适宜发放自偿性的短期工商企业周转性 贷款,这种贷款一定要以真实交易作基础,且以真 实商业票据作抵押。
评价
该理论是早期资产管理理论,符合西方商业银行发展 初期的经营状况。流动性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缺陷:
第一,没有考虑贷款需求的多样化。随着经济的发 展,企业对长期借如资金需求越来越大,消费贷款需求 也不断增加,这些贷款有的不是短期性的,也不是自偿 性的。如果固守这一理论,不仅不能满足社会对银行的 要求,也使银行自身的发展受到限制。
1、制定目标需要考虑的因素
收益与风险 股东期望 客户需求 金融管制
2、资产负债管理目标的核心参数
净利息收入和净资产利息率是银行资产负债 管理目标的核心变量之一。利息收入与利息 成本,利差管理是银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净利息收入=利息收入-利息成本 净资产利息率=净利息收入/总资产
ROA的高低对竞争能力更有说服力。标准差σ 表明波动性,也是风险的的测量方法。 MVE 银行资本的市场价值也是衡量资产负债 管理的核心参数,表明银行各项业务经营及管 理的最终成果。
第二,没有明确认识银行存款的相对稳定性。尽管活 期存款随存随取,但一般总会形成一个稳定余额,并且 随着经济发展和银行业务扩大,这个稳定余额会不断增 加。根据稳定余额而发放一部分长期贷款,一般不会影 响银行的流动性,反而会因此而增加一部分收益。 第三,该理论要求贷款安全做到自偿是很困难的,特 别是在经济衰退时期,即使是短期性贷款,也有可能因 商品找不到买主而不能做到自偿,不能偿的贷款也就无 法再提流动性的问题。
第二节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
一、基本原理 二、管理的目标 三、资产负债管理方法
一、基本原理
1、偿还期对称原理 2、目标替代原理 3、风险分散原理
1、偿还期对称原理
银行资产和负债在偿还期上一定程度的相互 对称。 K=全部资产平均到期日/全部负债平均到期日 K=1 基本对称 K<1 流动性充裕 可能降低盈利水平 K>1 流动性不足 可能仓促变现
主要理论: 存款理论、购买理论、销售理论
1、存款理论
基本观点: 存款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是其资产业务的基础;银 行吸收存款过程是被动的;存款应当支付利息,作为对存款者 放弃流动性的报酬,付出的利息构成银行的成本。存款理论的 主要特征是它的稳健性和保守性,强调存款是存款者放弃货币 流动性的一种选择,无论是保值还是盈利动机,存款者的意向 是决定存款形成的主动因素。存款者得出结论,银行应按客户 的意愿组织存款,按安全性原则管理存款,根据存款的具体情 况安排贷款,参考贷款收益安排存款利息的支付。 缺陷: 在于它没有认识到银行在扩大存款或其他负债资金来源方 面的能动性,也没有认识到负债结构、资产结构以及资产负债 综合关系的改善对于保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提高银行盈利性 等方面的作用。
2、资产转移理论
– (资产可转换理论) – 莫尔顿,1918年《商业银行及资本形成》 – 背景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危机的爆发,政府大 量发行国债。
• 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金融资产流动 性增强,商业银行持有的短期国库券和其他证 券增加,人们对保持银行流动性有了新的认识。
基本观点
• 流动性要求仍是商业银行需特别强 调的问题。 • 保持流动性的最好办法是持有可转 换资产,这类资产一般具有信誉好, 期限短,容易出售的特点,这在当 时主要是政府发行的短期债券。
评价
• 贡献:提升了银行资产管理的深度和广度; 改善了银行竞争的地位。 • 缺陷 :业务范围过于宽泛,容易导致集中 和垄断;使银行涉足陌生业务领域;加大 经营风险。
二、负债管理理论
•背景(20世纪五六十年代)
– 金融业的激烈竞争。 – 金融管制和货币市场利率不断攀升,银行资金来源面 临巨大压力危机,出现脱媒现象,。 –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创新金融工具的出现
x2 0.25 ( x1 x2 ),或者x2 0.33x1
根据以上条件,银行的线性规划模型设计 为:
MaxR 0.12x1 0.08x 2 x1 x2 1亿(美元) x1 3千万(美元) x2 0.33x1 x 0与x 0 2 1 由图解法可以得到下列 图形:
3)建立约束条件。
• 政府法规的约束;
• 风险性约束; • 贷款需求约束; • 其他方面约束。 4)求解线性模型
例如,某银行资金来源为1亿美元,可用于贷款 (X1)和短期有价证券投资(X2)。贷款收益率为 12%,短期有价证券收益为8%。银行经营目标是利息 收入(R)最大化。 在经营过程中,银行要受到下列限制: x1 x2 1亿(美元) (1)资金来源限制。 (2)贷款需求约束。为了保持与客户的关系,至 x1 3千万(美元) 少要提供3千万美元贷款,即 (3)流动性需求约束。为了满足流动性,投资于短 期证券的资产不得少于总资产的1/4,即
2、购买理论
其基本观点是: 商业银行对存款不是消极被动,而是可以出动 出击,购买外界资金;商业银行购买资金的基本目 的是为了增强其流动性;商业银行吸收资金最合适 的时机是通货膨胀时期;直接或间接地抬高资金价 格,是实现购买行为的主要手段。 缺陷: 购买理论助长商业银行片面扩大负债,加重债 务危机;该理论主张采用各种手段吸收资金,助长了 商业银行盲目竞争;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吸收资金的 思想可能会加重通货膨胀。
三、资产负债管理方法
1、资产管理方法 2、负债管理的方法
1、资产管理方法 (1)资金池法 (2)资金配置法 (3)线性规划法 (4)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方法
(1)资金池法
(the pool of funds approach )资金汇集法 、资金 总库法等 基本内容:根据资产管理理论,分配资金时通常 首先考虑资金的流动性 。具体的是银行将来自于 各渠道的资金汇集起来,形成一个资金总库,资 金总库中的资金被无差别的视为同质的单一来源, 然后再将资金总库中的资金按一定的顺序分配到 各种不同的资产上去。
期限、方式。
评价
• 其科学之处在于深化了对资产流动性的认识和理
解,指出了银行资产流动性的大小同借款人的预期
收入大小成正向关系,为银行业务经营范围的进一 步扩大提供了理论依据。这既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 对整个经济生活的渗透能力,也进一步增强了自身 在金融业务方面的竞争能力。
• 主要缺陷:把预期收入作为资产经营的标准,而
20世纪50年代以前 – 以资产管理理论为主,银行经营偏重于对资产 流动性的管理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 – 以负债管理理论为主,银行经营偏重于对资金 来源的管理 20世纪70年代 – 以资产负债联合管理理论为主 20世纪80年代 – 流行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
一、资产管理理论
• 背景
– 金融市场不发达,存款是商业银行主要 资金来源,银行融资工具单一、被动。 •备(现金 资产)
活期存款
储蓄存款
二级储备 按优先 定期存款 资金总库
(短期证券资产)
次序
各类贷款
短期借入款 长期证券 发行债券 固定资产 股本
方法评价
– 特点
• 资产结构不受负债期限结构限制,而仅受负债总量制 约
– 主要缺陷
• 认为资金流动性仅来自于资产的运用,而忽略了从 资金来源的角度考虑资产流动性的取得
2)资产分配法基本程序b
活期存款 储蓄存款 定期存款
借款
资本性债券
股本
一级准备
二级准备
贷款
长期证券
固定资产
评价
– 特点
• 即强调负债对资产在总量上的制约,又强调 二者在结构上的平衡
– 缺陷
• 资金流动性的确定欠精确和合理。
• 单纯强调负债的流动性,忽视了资产流动性 的要求。
3、线性规划方法
基本思想线性规划法是一种在既定限制条件下, 追求目标函数值最优的一种决策技术。 –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建立目标函数。商业银行通常把利润最大化 作为该模型目标。 2)选择模型中的变量 • 决策变量:商业银行可控的,如优化资产、 负债组合中的一些资产和负债项目。 • 预测变量:银行不可控,如利率、汇率、存 款
– 维护流动性,在满足流动性的前提下追求盈利 性。
• 核心观点
– 资金来源的水平和结构是银行不可以控制额外生变 量,银行主要通过管理资产实现“三性”统一,即 管理的重心是银行如何把所筹集到的资金恰当地分 配在现金、证券投资、贷款和固定资产等银行资产 上。
• 主要理论
– 商业性贷款、资产可转化性、预期收入理论 超货 币供给理论
评价
• 贡献:突破了商业性贷款理论对商业银行资产运用的狭隘 局限,商业银行资产组合中票据贴现和短期国债的比重迅速 增加。 • 缺陷:
–其运用依赖于发达的证券市场和充足的
短期证券。没有充足的短期证券可供挑选和投资,就难以保 证投资资产价值和必要投资规模;没有发达的证券市场,就 难以保证流动性资产(短期证券)迅速变现的初衷。而这两方 面因素都超出商业银行可控制范围。同时,还要看市场特点, 在发生经济危机时,证券抛售量往往大大超过证券购买量, 就难以保证流动性的预期目的。
• 对资产管理只侧重总量管理,而忽略贷款结构对流 动性的影响
• 过分偏重流动性而缺乏有效的盈利控制机制
(2)资金配置法
( asset allocation approach) 资产分配法 基本内容:指商业银行在选择资产种类时首先直接 考虑负债结构的特点,包括各负债项目的法定准备 金和周转速度等因素,然后据以对资金来源进行分 类和划分,并确定相应的资金分配方向。 操作程序:首先对不同的资金来源区别对待、分别 处理,然后对资金来源和运用的项目进行分类,在 按每一资金来源自身流动性大小和对流动性的要求, 将它们分别按不同的比重分配到不同的资产形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