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90例
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90例
收稿日期: 2011 - 12 - 09
[3 ]
情况比较见表 2 , 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 15. 5% , 对照 37. 8% , 组总发生率为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 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 %) 表 2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n,
组别 观察组 对照组 例数( n) 90 90 显效 46 ( 51. 1 ) 44 ( 48. 9 )
*
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院 2009 年 2 月至 2011 年 2 月期间采用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 90 例, 取得 现报告如下。 较好疗效, 1 1.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 2009 年 2 月至 2011 年 2 月期间我院
第 20 卷第 2 期 2012 年 2 月
中国医学工程 China Medical Engineering
Vol. 20 No. 2 Feb, 2012
·临床研究·
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 90 例
周志堂
( 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人民医院, 广东 韶关 512500 )
摘要: 目的 探讨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 。方法 观察组给予缬沙坦治疗, 对照组给予 卡托普利治疗。结果 通过治疗,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91. 1% , 对照组为 88. 9% ,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 P > 0. 05 ) ; 在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 15. 5% , 对照组为 37. 8% ,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结论 治疗轻、 中度高血压疗效确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少, 中图分类号: 关键词: 缬沙坦; 原发性高血压 R544. 1 文献标识码: 2 2. 1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 缬沙坦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降压药, 毒副作用
组别 观察组 对照组 例数( n) 90 90 咳嗽 0( 0)
*
头痛 4 ( 4. 4 ) 6 ( 6. 7 )
头晕 6 ( 6. 7 ) 8 ( 8. 9 )
疲劳 4 ( 4. 4 ) 4 ( 4. 4 )
总发生率( % ) 15. 5 * 37. 8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6 ( 17. 8 )
P < 0. 05 。 注: * 与对照组比较,
3
讨论 高血压是由于体循环动脉压的慢性持续性增高导致阻
目前仍然仍是心脑血管疾病 力血管结构的变化而导致发生, 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化与各种心脑 血管事件的的发生率具有极高的正相关性, 因此, 有效的控 制血压对于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 [4 ] 意义 。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 各种因素的作用都有涉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 ) 在其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 及, 卡托普利为 人 工 合 成 的 非 肽 类 血 管 紧 张 素 转 化 酶 抑 制 剂 ( ACEI) , 通过以下机制降低血压: 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使血管紧张素Ⅰ 转变为 Ang Ⅱ 减少, 从而产生血管舒张; 同 时减少醛固酮分泌, 以利于排钠; 特异性肾血管扩张亦加强 排钠作用; 由于抑制缓激肽的水解, 减少缓激肽的灭活; 此外 尚可抑制局部血管紧张素 I 在血管组织及心肌内的形成 。 但是常规剂量的 ACEI 长期使用可能会产生“醛固酮逃逸 ” 的现象, 并且还存在着不可避免的不良反应, 如非剂量相关 [5 ] 性的刺激性干咳 。缬沙坦是一种口服有效的特异性的血 管紧张素Ⅱ( AT1 ) 受体拮抗剂, 它对 AT1 受体亚型有高度选
有效 36 ( 40. 0 ) 36 ( 40. 0 )
*
无效 8 ( 8. 9 ) 10 ( 11. 1 )
*
总有效率( % ) 91. 1 * 88. 9
P > 0. 05 。 注: * 与对照组比较,
2. 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
收治的Ⅰ、 Ⅱ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180 例, 全部患者均符合 [2 ] WHO 制订的高血压诊断标准 , 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糖尿 病、 心肌梗死、 冠心病、 肝肾功能不全、 对选择药物过敏以及 妊娠和哺乳期患者。随机将 180 例患者分为两组( 观察组和 对照组) 各 90 例, 其中观察组 90 例中男 55 例, 女 35 例; 年 平均年龄 51. 9 岁; 病程 6 个月 ~ 18 年不等; 对 龄 40 ~ 75 岁, 照组 90 例中男 54 例, 女 36 例; 年龄 41 ~ 76 岁, 平均年龄 52. 1 岁; 病程 6 个月 ~ 19 年不等。 两组患者在性别、 年龄、 病程、 基础血压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 > 0. 05 ) , 具有 可比性。 1. 2 方法 全部患者均在治疗前 2 周停用其他降压药物。 观察组患者给予缬沙坦 80 mg, 于早餐前口服, 每日 1 次; 服 药 2 周后血压未降至正常, 则增加给药量增至 160 mg; 对照 每日 2 次口服, 服药 2 周后血压未降 组给予卡托普利 25 mg, 至正常, 则增加给药次数增至每日 3 次, 两组均以 8 周为 1 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测量血压和血常规 、 尿常规、 血脂、 血 糖、 肝肾功能等, 并严密观察症状及记录不良反应 。 1. 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卫生部制定的 《心血管系统药物 临床指导原则 》 中的高血压疗效判定标准进行判定 。 显 并 降 至 正 常 范 围 或 下 降 ≥ 20 效: 舒张压 下 降 ≥ 10 mmHg, mmHg; 有效: 舒张压下降虽未达到 l0 mmHg, 但降至正常范 围或下降 l0 ~ 19 mmHg; 无效: 舒张压下降未达到上述水平 者。 1. 4 采用 SPSS16. 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 P < 0. 05 析, 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为有统计学意义。
B
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 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 病之一, 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 该疾病除了可引起高血 压本身有关的症状以外, 长期高血压还可成为多种心脑血管 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对于患者的心、 脑、 肾等重要脏器功能 产生影响, 最终可导致器官衰竭
[1 ]
。 因此, 有效的控制血压
通过治疗, 观察组显效 46 例, 有效 36 例, 总有效率( 显效率 + 有效率) 为 91. 1% ; 对照组显效 44 例, 有效 36 例, 总有效率为 88. 9% ,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 见表 1 。 %) 表 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