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肖邦故园》教案设计

《肖邦故园》教案设计

肖邦故园【教学目标】1•了解肖邦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2•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进一步认识祖国对个体的意义以及自身对祖国所应承担的责任,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方法】讨论法、交流法【重点难点】1.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2.文本结构把握【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分析】《肖邦故园》是波兰杰出的作家雅一伊瓦什凯维奇怀念波兰民族的骄傲、伟大的音乐家肖邦而写的一篇散文。

他选择了肖邦故园作为切入点,介绍了肖邦故园的来历、四季景观和波兰人对这朴素的小屋子的神往之情,表明对故园的思念和对祖国的热爱是肖邦音乐创作不竭的源泉。

因为是缅怀一位音乐伟人,所以作者笔下的景物大多与音乐融为一体,洋溢着迷人的魅力。

学习这篇课文,弓I领学生体会肖邦对祖国的感情和作者笔下景物的魅力以及两者的交融是重点,也是难点。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以对教学作这样的设计:1•课文篇名涉及“故园” •那么就安排首先看看肖邦的故园是怎样的,与他的音乐创作有何关系。

这个部分是要理解课文中的“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

以肖邦的钢琴乐为背景音乐,让学生慢慢欣赏课文中关于故园景色的描写,将四季的美景与音乐结合在一起。

这是理解肖邦音乐的第一步:抓住外在的景对人的影响,品读其中的真意。

2 •抓住人物与故园的关系,通过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了解多种身份的肖邦•明确他的一颗爱国心;通过问题探讨的方式研习文本. 把握肖邦与故园的关系,层层深入理解故园的深刻内涵。

3.诵读文章第20到第27节,组织学生欣赏品味作家笔下肖邦故园四季的优关风景,感受那景与音乐、景与情交融的意境美。

【教学步骤与内容】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有人说,音乐的出现是耳朵的幸运。

刚才大家听到的就是波兰音乐家肖邦的蓝子《波兰舞曲》•我们伴着优美的旋律领略了宁谧的波兰平原,可是你们知道吗,肖邦作这支曲子的时候只有7岁。

正如拜伦之于英国、塞万提斯之于西班牙、托尔斯泰之于俄罗斯,肖邦也是波兰民族伟大的儿子,他的一生不到40岁,却以自己的音乐作为大炮永远捍卫着波兰的尊严。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雅伊瓦什凯维奇的神奇笔触•一起远赴东欧平原,凭吊波兰的圣地一一肖邦故园,走近肖邦•聆听肖邦。

二、走近肖邦肖邦(1810 - 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

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

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

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

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

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

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

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

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

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肖邦是一个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精神的浪漫主义音乐家,他对于波兰的意义非同一般,他的头像被印在波兰纸币上,他是波兰民族精神的象征,现在他的故居也成为了波兰人们朝拜的圣地以及每一个去华沙的游客必去瞻仰的景观。

三、检查预习。

1.词语积累马厩 掳掠 富丽堂皇 养尊处优 庇护 夙愿 通衢大道 不容置疑烙印荒诞不经 瘠薄粉妆玉琢缱绻命途多舛浮想联翩坚韧 坚忍寥寥无几 有条不紊 婆娑玲珑剔透雪橇 2.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3. 词语解释 养尊处优 茕茕孑立 命途多舛 荒诞不经 4•选词填空①贵族老爷们养尊处优的生活场所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惟独留下一座 的小屋, 幢小小的房宇。

(简朴俭朴)② 它也了自己的艰难岁月,有很长一段时间,谁也记不得什么人曾经在这里出生。

(渡过 度过)③ 它一直保留了下来,不意竟在伶仃孤苦之中一跃而成了波兰人民所能 的最珍贵的古迹之一。

(享有 享受)④ 他的作品为欧洲的音乐增辉,使整个欧洲文化放出异彩。

他的创作是如此博大精深,又是如此有意识地自成一体, 因此,可以毫无愧色地说,他的艺术是世界文化的 的组成部分。

(不仅而且/既又)(不容置疑不容置喙)⑤ 但肖邦对这出生之地怀有无限的眷恋之情,经常跟他心爱的妹妹卢德维卡一起故马厩( )夙愿( ) 通衢大道()茕茕孑立 (瘠薄()缱绻()()命运多舛()天籁()簌簌()夙愿 缱绻 经年里。

(探望看望)⑥甚至在他去巴黎之前的几个星期,他还从首都来到这里,跟故园告别。

(专程专诚)⑦人们有时会由于事情多,工作忙,任务完成得,或由于一些打算落空而发愁;有时又会在频繁的工作中碰到某些从事或令人不安的现象,因而思想上产生了疑虑。

(不尽人意不尽如人意草率轻率)四、初读文本,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

一、(1-2段)回顾肖邦故居的历史。

二、(3-8段)阐述肖邦故居风光与艺术家创作的密切联系。

三、(9-12段)饱含深情地写了肖邦对这片故土的热爱。

四、(13-19段)揭示肖邦故居的精神力量。

五、(20-27段)肖邦音乐与故园融为一体。

五、文本探究(一)感悟故园景物美。

1.欣赏肖邦故园。

[展示课件]大家能猜一猜我现在放的图片是什么地方吗?大家现在看到的图片相当漂亮,这就是波兰著名音乐家肖邦的家乡。

现在让我们随同作者到肖邦的故园去走一走. 看一看,或许我们能发现一些什么。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段文字,这是一位有幸去过肖邦故居的中国作家写的。

肖复兴,著名的散文家•近年写了大量的乐评。

(投影)肖邦故居的门口很小,里面的院子大得出乎我的想像。

虽还是一片萧瑟,但树木多得惊人,深邃的树林里铺满经冬未扫的厚厚树叶, 疏朗的枝条筛下雾一样飘曳的阳光。

右手的方向还有条弯弯的小河(肖邦9岁时曾经在这条小河里学会游泳 ),宁静得如同旷世已久的重话, 阔大得如同一个贵族的庄园。

肖邦的父亲当时只是参加反对沙皇的武装起义失败后跑到这里 教法语的一个法国人,破落而贫寒,怎么可能买得起这么大的庄园 波兰人还是我们,都很愿意剪裁历史而去好意地为名人锦土添花. 会是在建肖邦故居时扩大了地盘?同学们阅读完这段文字后,请结合文章的第 1、第2节。

谈谈对这段文字的看法:肖复兴的这个揣测有没有道理 ?肖复兴文章中的一些话如何来解释真正的肖邦故园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肖邦故园》的作家为什么要花如此之多的笔墨来 写这个贵族庄园呢?是不是一种写作策略上的失败 ?那又是为什么?(讨论)[参考](1 )用这种衰亡折射历史的变迁,插入波兰的历史,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 族。

(插入波兰的历史。

)(2) 肖邦出生在一个“简朴的、清寒的、简陋的”小屋里,这说明肖邦出生低微,来 自劳苦大众,这为肖邦一生能创作一系列爱国主题的钢琴曲埋下伏笔。

(3) 文章描写的肖邦故园的实景,有童话色彩,有浪漫气息它确实很小,但它现在的地位非同寻常。

它不仅仅成为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 而且为数众多的外国音乐家、钢琴家、作曲家都把造访这个伟大艺术家的摇篮, 这个喷射出 了肖邦伟大音乐的不竭源泉,看成是自己一生的夙愿。

真是应了那句话: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 欣赏故园四季景色。

(1)请同学们找到课文中描写肖邦故园景色的语句或语段。

肖邦故园的景色有什么特 点呢?请同学用文中的词语概括。

?我真是很怀疑•无论是心里便暗暗地揣测,会不 (肖复兴《春天去看肖邦》 ,原载于《中国青年报》[明确]“这四季景色里包含的美,是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2)课文中提到“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作者是怎样将肖邦故园的四季与肖邦的音乐结合起来的?欣赏音乐《肖邦钢琴协奏曲》,再品读鉴赏,思考提出的问题。

[参考结论]“它像一只轮船,漂浮在花园绿色的海洋里,花园里的一草一木,都经过了精心的栽培,因为这花园也想与肖邦的音乐般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故园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肖邦的音乐之间的密切联系。

春天的娇嫩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的速奏;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的景色,宛如F小调叙事的开头几节;秋天的落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中那结尾的、令人难忘的三重奏;冬天,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

六、布置作业1.细读课文,探究肖邦与故园的关系。

2.完成“自主评价”题。

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二、文本探究(二)欣赏品味,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在故园与肖邦的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下,这篇文章也如肖邦的音乐一般,要奏出它最华美的乐章,让我们一起领略作者如诗如画如歌的细腻笔触。

请大家一起充满感情地朗诵,请学生找出认为写得好的段落,诵读品味。

学生重点欣赏第21到第24节,自由讨论。

[参考]1 .第20节领起后面各节,用了一个精妙的比喻形象地描述了小屋与花园的关系。

文段将二者比作船与海洋,突出了花园绿色的宽广辽阔,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宁静广袤的波兰平原。

或许,正是这无边无际的绿色孕育了肖邦音乐的灵性,为他对国家民族的挚爱打下了底子;而小屋则是宏阔的背景上人的痕迹,它的存在如船之于海洋一般自然,也使这背景富有生机与活力。

2.春天的庄园特点非常鲜明,可以让学生先找出最能体现其特色的词语。

自然景物中,有树叶之“嫩黄”、蝴蝶翅膀之“娇弱”、日本樱花之“粉红”。

将色调比作曲子,则是最“温柔”的;比作琴键上灵动的手指,则是最轻盈的速奏。

在作者笔下,肖邦故园如同一个纯净天真的孩童,令人怜爱。

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联想,作者写出了肖邦心目中的故园春色,或者也正是这宁谧纯净的故园激发了他对祖国最初的热爱。

3•第22节的景物描写,作者选取了最具季节特色的睡莲,最有诗意的夏日黄昏。

作者说“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

的确如此,看,在他笔下,水面上的睡莲是为蜻蜓和甲虫准备的排筏,而挺立的睡莲在水中的倒影则是歌中的叠句。

甲虫与蜻蜓趴在莲叶上,莲叶倒映在水中层层叠叠,这些都是夏日里常见的图景,可在作者写来却如此富有意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