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故园》教案教学设计9 -肖邦故园【教学目标】1.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2.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教学重难点】1.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爱国主义思想这根纽带2.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课时安排】1课时【设计思想】本课意在突出肖邦的爱国主义热情,通过肖邦故园这个线索,引导学生对肖邦的祖国波兰以及他的传奇人生经历、音乐创作有个具体深刻的认识,以此来突出肖邦故园对肖邦音乐创作的影响,明确肖邦的爱国主义激情是他创作的源泉,他的音乐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波兰,而是影响了欧洲甚至世界上所有的被压迫的民族。
【教学内容】1.基础字词马厩jiù 夙愿sù 通衢大道qú 茕茕孑立qióng jié 瘠薄jí bó缱绻qiǎnquǎn 命运多舛chuǎn 养尊处优玲珑剔透天籁lài 簌簌sù2.导入:在世界乐坛上有一位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天才音乐家,虽然他半世坎坷,命运多舛,虽然关山阻隔,有国难投,但是他始终饱怀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创作了一曲曲振奋人心,号召人民起来反抗异族统治的曲子,鼓励着那些仁人志士为自由,民主,幸福而前赴后继,即使在临终前仍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他就是波兰音乐家肖邦。
3.作者简介:肖邦(1810 - 1849)是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
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
6岁就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与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柏辽兹、李斯特等来往密切。
这期间,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很多名曲就是在这时写成的。
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所以,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
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
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
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
肖邦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还涉猎各种舞曲、幻想曲、叙事曲、谐谑曲、前奏曲、练习曲、奏鸣曲等。
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树一帜的浪漫抒情风格,激昂雄壮、气势磅礴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为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增添了夺目的光彩,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
4.分析课文(1)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明确:肖邦出生在一个“简朴”“清寒”“简陋”的小屋里,这个说明肖邦出生低微,来自于劳苦大众,为后文中肖邦能创作一系列的爱国主题的钢琴曲埋下了伏笔。
(2)经过岁月的洗涤,肖邦故园在波兰人民甚至整个世界人民的心目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肖邦故园如今有什么样的故事?明确:文本第二节说肖邦故园是“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喷射创作音乐的不竭源泉”,肖邦的故园从某种层次上已经不再是具体的,实在的,有形的一个故居,而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象征,一个连接波兰民族的凝聚力的符号,一个音乐拓荒者的桥头堡,肖邦的音乐之路,人生之路就是在这里起航的。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肖邦故园虽然“简朴,清寒,简陋”,但是由于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肖邦故园的意义也不再局限是肖邦的出生地。
(3)既然肖邦故园因为肖邦和他的音乐而闻名,那么肖邦故园和肖邦的音乐有什么内在联系?明确:通过描写肖邦故园的“简朴”“清寒”“简陋”来突出对比肖邦音乐的伟大,同时暗示肖邦故园孕育了肖邦的音乐风格,即:热切,激情的爱国主义。
用文中的话说是“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的心弦的每一个旋律,而且,在他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往往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4).肖邦、肖邦音乐和肖邦故园对世界的影响?肖邦被后世称为神童,“音乐诗人”,是第二个莫扎特,是始终心怀祖国的爱国者。
他的音乐是后世音乐家创作的清流源泉,能给人以最大的精神享受,更是一蹲“藏在花丛中的大炮”,它已经渗透进了波兰民族的最深层,可以这样说,肖邦的音乐已经成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作为一种斗争武器有不可估量的威力。
肖邦故园在这里已经不在是波兰的文化遗产,它已经超越了欧洲,甚至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伟大的艺术作品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它成为一种那些客居他乡,漂泊异地者的精神家园和归宿,已经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一个图腾,被后人所景仰和膜拜。
(5)本板块两篇文章都有关于四季景物的描写,分别从文章中找出来,对比分析这些描写各自从什么角度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来描写的?作者这样描写的用意何在?(6)列举课本中或课外历史人物的事例来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表现。
六.板书设计过去现在影响简朴小小圣地清流源泉肖邦故园清寒殿堂精神享受简陋古迹斗争武器摇篮最坚韧的纽带《肖邦故园》教案教学设计12 -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理解文本,走进肖邦、了解肖邦,与伟大的灵魂对话,把握文章的主旨,把欣赏肖邦音乐与理解肖邦思想深切结合,理解肖邦故园与肖邦音乐的内在关系。
2、能力目标:理解文章景物描写的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美。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教学重点:理解文本,走进肖邦、了解肖邦,与伟大的灵魂对话,把握文章的主旨,把欣赏肖邦音乐与理解肖邦思想深切结合,理解肖邦故园与肖邦音乐的内在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景物描写的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美。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本文的学习,教师要综合文艺的各方面的知识,来感染学生,通过学生们不断细读文本,来认识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的关系,认识大自然事物间彼此的关系,进而来理解升华为爱国思想。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出肖邦有人说,音乐的出现是耳朵的幸运,波兰钢琴家肖邦在创作《波兰舞曲》的时候,才7岁。
正如拜伦之于英国、塞万提斯之于西班牙、托尔斯泰之于俄罗斯肖邦是波兰民族伟大的儿子,他的一生不到40岁,却以自己的音乐作为大炮永远捍卫着波兰的尊严。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雅—伊瓦什凯维奇的神奇笔触,一起远赴东欧平原,凭吊波兰的圣地——肖邦故园,走进肖邦,聆听肖邦。
肖邦简介:肖邦(1810─1849)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1810年3月1日生于华沙近郊,父亲是法国人,侨居华沙任中学法文教员,母亲是波兰人。
肖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六岁开始学习音乐,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足20岁已出名。
肖邦39岁时英年早逝,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国,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如4部叙事曲、十余部波兰舞曲包括《军队》、《英雄》,26 首钢琴前奏曲包括《雨滴》,27 首钢琴练习曲包括《离别》、《革命》,4 部谐谑曲、3 部钢琴奏鸣曲,至少32首夜曲,59 首马祖卡,两首钢琴协奏曲,幻想曲和大提琴奏鸣曲等。
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一生都在创作。
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二、进入文本,感悟故园景物美(一)、自读文本,欣赏肖邦故园。
思考:阅读文章第1、2两节,作者写到了故园的小和简朴平常(又经受了战争的洗劫),而肖邦是伟大的,那么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明确:①、折射出波兰民族的历史变迁,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
②、肖邦出生在一个“简朴的、清寒的、简陋的”小屋里,这说明肖邦出生低微,来自劳苦大众,这为肖邦一生能创作一系列的爱国主题的钢琴曲埋下伏笔。
③、故园虽小,但它非同寻常。
它不仅成为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参观游览的古迹,而且为数众多的外国音乐家、钢琴家、作曲家都把造访这个伟大艺术家的摇篮,这个喷射出了肖邦伟大音乐的不竭源泉,看成是自己一生的夙愿。
真是应了那句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二)、欣赏故园四季的景色1、请同学们找到课文中描写肖邦故园景色的语句或语段。
肖邦故园的景色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用文章中的词语概括。
明确:语句具体体现在课文第7节。
这是总的写了肖邦故园的四季之美景。
其特点是:这四季的景色里包含的美,是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
2、课文中提到“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作者是怎样将肖邦故园的四季与肖邦的音乐结合起来的?明确:这实际上是分写四季美景的部分,体现在文章的20——26自然段。
结合起来的回答是:“它像一只轮船,漂浮在花园绿色的海洋里,花园里的一草一木,都经过精心的栽培,因为这花园也想与肖邦的音乐般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故园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肖邦的音乐之间的密切联系。
春天的娇嫩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轻盈的速奏;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的景色,宛如F 小调叙事的几节开头;秋天的落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中那结尾的、令人难忘的三重奏;冬天,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
三、理解故园与肖邦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关系。
(一)、故园对肖邦思考:因为肖邦拒绝为俄国沙皇派到波兰的总督演奏,为避免迫害,他离开波兰,后来到了法国,并长期定居那里。
而文中所提到的肖邦故园仅仅是他出生后的几个月里住过,而他的大部分作品是在巴黎完成的,为什么是这里成为了他创作上的源泉呢?而不是巴黎?明确:因为艺术家的童年和青春时代常常会给予一生打下深深的烙印。
在最早的孩提时代曾经拨动过他的心弦的一个旋律,往往会反复出现在成熟的艺术家的作品之中。
像池莉之于武汉,王安忆之于上海、马尔克斯之于马孔多、贾平凹之于陕西、福克纳之于约克纳帕塔法、苏童之于枫杨树乡、巴尔扎克之于巴黎一样。
(二)、肖邦对故园肖邦对故园的爱是停不了的爱,是无尽的爱。
因为肖邦在此出生,他才会无限眷恋,常回探望故里。
肖邦青春年少总爱座在河边,坐在树下。
在肖邦去巴黎之前的几个星期还专程告别。
在肖邦1848年的国外来信反映:我依稀记得国内唱的歌,眼前浮现出了故乡的景色。
肖邦临终前:最后一组玛祖卡舞曲出自故里,和这片土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肖邦的影响在前面我们讲到了故园之景对肖邦的影响,那肖邦之家因为肖邦而对祖国、对祖国的人民又有什么样的反作用?能不能从文中找一些话来说明?明确:花丛中的大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