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日本明治维新第2课 倒幕运动和明治政府的成立 ★课标要求 了解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尊王攘夷”:识记尊攘派、高杉晋作、“奇兵队”尊王攘夷运动的失败。 2、倒幕运动的兴起:识记“维新三杰”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和西乡隆盛;倒幕根据地西南四强藩;“大政奉还”。 3、戊辰战争:识记“王政复古”、“辞官纳地”;伏见、鸟羽战役;“戊辰战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比较、问题探究,理解“尊王攘夷”运动为什么会发展为倒幕运动?倒幕武装迅速打败幕府军队的原因? 2、通过问题探究、图表分析和比较,分析倒幕运动的成功和明治政府的成立对日本近代化乃至亚洲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民族危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增强国民潜在的爱国主义热情。 2、体会时代风云人物的魄力、人格魅力、坚韧毅力等品质。 3、伏见、鸟羽战役是明治维新的转折性战役,使学生认识到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尊王攘夷”为什么会转变为“武装倒幕”? 倒幕武装为何能迅速击败幕府? 难点:西南强藩为什么成为倒幕运动的根据地?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黑船事件以后,面对西方势力入侵,国家主权逐步丧失,社会经济危机日益严重,以中下级武士为主的日本社会各阶层不满幕府的对外软弱妥协,对内的恐怖镇压,掀起“尊王攘夷”运动。但此时尊攘派重心是在“攘夷”,还寄希望于幕府实行改革,实现富国强兵,没有明确提出推翻幕府统治。1863年幕府发动政变后,尊攘派被清除出京都,支持倒幕派的长州藩在内外压力下被迫屈服,“尊王攘夷”运动终结。指望幕府改革,实现富国强兵已不可能;而且尊攘派也认识到盲目“攘夷”并不可取,尊攘派转变为倒幕派,西南强藩成为倒幕运动的根据地。在倒幕派的压力下,幕府“大政奉还”。幕府表面上结束统治,实际上仍控制国家政权。为真正取得国家的领导权,倒幕派发动戊辰战争,持续一年半的戊辰战争,使幕府名实俱亡。日本进入明治时期,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为在日本实行一系列的资产阶级改革准备了条件。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采用故事导入法: 1861年6月初,时值太平天国革命正处于高潮中,有一位日本人逗留在上海,他亲眼目睹了中国政局的变动,也看到了外国舰炮的厉害。他感慨地说:清政府之所以衰败,乃在于其不识防御外夷于外海之道。即不造能闯过万里波涛之军舰,也不造能防御敌人于数十里之外的大炮,并使彼国志士所译之《海国图志》绝版。因循苟且,空渡岁月,徒然提倡固陋之说。该年8月,他一回到长崎,就自作主张匆忙代表本藩与荷兰商人草签了购买军舰的协定,这不仅为藩里拒绝,还被传为一时笑柄。这位日本人是谁呢?他就是日本尊攘派和倒幕派的著名领导人高杉晋作。 由此进入新课学习。 一、“尊王攘夷”: 1、兴起的原因:暗杀井伊直弼的“樱田门事件”(1860年)。 1858年6月,井伊直弼出任在幕府中掌握实权的大老一职。井伊直弼主张对内加强幕府的专制权力,对外妥协。当时,幕府将军德川家定病重不能理政,井伊直弼掌权后,幕府的统治更加反动。对外,井伊直弼上台后不久就同美国签订了友好通商条约及其附件,出卖日本的利益取得西方国家的支持;对内,先是罢免了幕府中主张改革的官员,还以将军的名义打击主张改革的大名;不久,井伊直弼大肆迫害反对派,很多改革派领袖遭到处罚,或被免职、幽禁、流放,有的甚至被处死。前后共有一百多人入狱,死者达四分之一。因为当时天皇的年号是“安政”,故这次迫害事件在日本历史上称为“安政大狱”。 为了反抗井伊直弼的高压政策, 1860年3月24日上午8时,来自水户和萨摩藩的18名武士利用井伊直弼登城的机会,在江户城的樱田门外,对井伊直弼发动了袭击,尽管有60名警卫保护,井伊直弼还是被砍下了头。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樱田门事件”。 发动“樱田门事件”的武士们宣布,他们的目的并不是反对幕府,只是为了清君侧。从此,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有地主、富农、商人和手工工场主参加的“尊王攘夷”运动开始了。 2、兴起:尊攘派与“尊王攘夷” 概念:“尊王攘夷”就是尊奉天皇,赶走外国侵略者。尊王攘夷运动的参加者被称为尊
攘派。 1860年,井伊直弼被暗杀后,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有地主、富农、商人和手工工场主发动了“尊王攘夷”运动。尊王攘夷思想本源于中国朱熹“攘夷狄以尊周室”的学说,19世纪开始流行于日本有识之士的著述中,目的是加强幕府统治。到“安政条约”签订后,尊王攘夷思想成为下级武士反对幕府的指导思想,他们与手工工场主、商人、新兴地主相结合,形成了势力强大的尊王攘夷派。尊攘派志士制造了多起反对外国人的事件,并用恐怖手段袭击幕藩首脑人物,试图通过这些行动给幕府施加政治压力。 实质:尊攘派是为“攘夷”而尊王,“攘夷”是中心口号,中心活动
3、参与阶层: 领导者:中下级武士 支持者:不满幕府统治的大名 响应者:富农、手工场主和商人等。 【合作探究1】领导明治维新的为什么不是资产阶级而是中下级武士? 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天皇政府实行明治维新。改革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并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但这场改革不是由资产阶级而是由中下级武士领导,其主要原因有: (1)是由日本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改革前夕,日本资本主义关系远远没有成熟,资产阶级刚刚诞生,人数少,经济力量薄弱,因而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外国资本主义突然入侵,造成日本的民族危机。这就使得国内能量最大的一个集团──中下级武士仓促之间担任了革命领导者的角色,先领导倒幕力量推翻了幕府统治,然后又推动明治政府进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中下级武士大多数资产阶级化了,他们最关心日本的资本主义前途和国家的命运。随着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武士等级内部的分化日益加剧,随着武士等级的贫困和衰落,封建的等级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大批中下级武士的实际阶级地位发生了变化,部分中下级武士的社会经济地位和世界观逐渐向资产阶级方面转化,成为尚未成熟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代言人,他们关心国家的命运,更关心日本的资本主义前途。 (3)日本武士从来就是一个垄断文化的阶层,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腐朽的幕府统治,迫在眉睫的民族危机,特别是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后遭受的悲惨命运,使日本的一些先进人士担忧祖国的前途,考虑国家的出路。他们认识到:为了挽救日本的民族危机,必须推翻腐朽的幕府统治,必须仿效西方国家,实行开国进取政策,以实现富国强兵。 (4)中下级武士大多有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和政治才干。他们早在各藩的改革中崭露头角,其中有一大批有勇气、谋略和胆识的活动家和组织者。 4、主要活动: (1)刺杀与西方势力勾结的幕府当权者; (2)制造多起抗击外国侵略者的事件: ①袭击在日本的西方国家商人和外交官; ②进攻停泊在日本港口的西方列强船只; 1863年6月25日,长州藩首先点起了攘夷的火焰。以久坂玄瑞为中心,以光明寺为大本营的尊攘派志士——所谓的光明寺党,断然开炮袭击了通过下关海峡驶往长崎的美国商船“彭布罗克号”。7月8日炮击了法国通讯船“建昌号”,11日,炮击了荷兰军舰“梅迪萨号”。16日,美国军舰“怀俄明号”对长州藩炮台和军舰进行了报复性的猛烈攻击,击沉三艘长州军舰,并封锁了下关海峡,沿岸的武士家属以及部分百姓纷纷逃往山中,海峡地区出现冷落的情景。法国东洋舰队也派出旗舰“塞米拉米斯号”和“唐克雷德号”进行报复,于21日来到下关和长门之间的前田炮台前面发动攻击,约有250名陆战队员登陆,占领了前田、坛浦等处炮台,并烧毁了沿途村庄。长州藩志士们进行了顽强抵抗,但实力相差悬殊,列强们的坚船利炮使他们受到严重损失。 ③组织“骑兵队”直接抗击外国侵略者。 【备课资料1】长州奇兵队 奇兵队成立于1863年(文久3年),所谓奇兵,是指由藩士以外的武士和庶民组成的混成部队,与藩士、武士组成的撰锋队相对。非正规军。 经历了下关战争,长州藩深刻认识到自身军事实力与西方列强的差距,于是按照高杉晋作的提议,着手组建新军。新军的编制及训练被认为受到了高杉的恩师吉田松阴所著《西洋步兵论》的强烈影响。奇兵队设立之初的目的主要是抵御外国军舰,指挥所设在白石正一郎的宅邸,后转移至赤间神宫。 同年,因奇兵队与撰锋队在教法寺事件中互相残杀,高杉晋作引咎辞职。此后,河上弥市、滝弥太郎、赤根武人历任总督,山县狂介任军监。不久,京都爆发八月十八日政变,长州势力遭到驱逐。翌年(1864年),池田屋事件发生之后,长州藩试图武力夺回京都,并与会津藩、萨摩藩武装发生冲突,在后来的禁门之变中,长州藩败北,成为朝敌,随后幕府发动第一次讨伐长州,奇兵队参战。 第一次幕长战争失败后,高杉晋作流亡,但不久归藩,并开始掌握藩政的主导权,一扫藩内的保守势力,明确了长州藩的倒幕方针。元治2年(1865年),第二次幕长战争爆发,奇兵队再次参战,表现不俗。 庆应2年(1866),萨长同盟缔结,两藩合作倒幕。历经大政奉还、王政复古等一系列政治变动,奇兵队正式成为官军一部,参加戊辰战争。其规模上亦有扩大,曾在山口县周防地区组建过第二奇兵队(南奇兵队)。 奇兵队的组建虽然大体上摒除了门阀观念,但仍通过袖印等方式对队员的“阶级成分”加以区别。队员定期从藩厅领取粮饷,日常起居训练也有专门的队舍,因此,奇兵队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民兵组织,俨然长州藩的正规部队。其以总督为顶点,下设枪队、炮队,高度组织化。缔造者高杉认为,长期的和平导致了武士的堕落,相比之下,这些出身卑微但迫切渴望出人头地的平民更加具有战斗力。奇兵队的战术训练、武器装备全部西化,战果卓著。 此外,不排斥贱民阶层也是其特点之一。奇兵队成立之初,长州藩曾专门设立过面向贱民阶层的屠勇队,与奇兵队区别对待。但屠勇队最终与奇兵队合并,而且以此为契机,长州藩领导人开始果断的废除等级制度,远见卓识。废除的结果,使贱民阶层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明治维新以后,《(身份)解放令》刚一面世,便激起了全国范围的巨大反感,各地相继发生袭击贱民的骚乱事件。但旧长州藩内相安无事。 倒幕成功,新政府成立以后,随着镇台的设立,奇兵队被废止。明治2年(186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