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

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

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练习题】一、填空题1.所谓治未病,包括和两个方面的内容。

2.防治原则是、、、、、等的治疗总则。

3.养生又称为,即是和的意思。

4.八法包括、、、、、、、等。

5.正治与反治都是针对疾病的而治的,同属于的范畴。

6.治则与治法不同,治则是治疗立法、处方、用药的,治法是治则的。

二、判断题(正确的以“√”表示,错误的以“×”表示)1.治法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

它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2.八法是针对八纲辨证以及方药的主要作用而概括出来的基本治疗方法。

()3.治病求本,就是要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根本原因来进行治疗。

()4.由于疾病变化的复杂性,常有标本主次的不同,因而在治疗上就有先后缓急的区别。

()5.损其偏盛,主要是对阴阳偏盛,即阴或阳的一方过盛有余的病证,采用“损其有余”的治法。

如用滋阴以制阳法,运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法则。

()6.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的发展和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治疗上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治法加以治疗。

()7.因人制宜指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等的不同特点,进行适当的治疗。

()8.使用汗法时,如果病人正气素虚,则应根据其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等的具体症状,在解表剂中适当配伍滋阴、助阳、益气、养血等药物,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三、选择题[A型题]1.下列不属于反治法的是()A.寒者热之B.热因热用C.寒因寒用D.塞因塞用E.通因通用2.患者久咳,兼有便溏、乏力,医用六君子汤,属于()治法A.治病求本B.益火消阴标本兼治C.D.塞因塞用E.虚则补其母3.“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是指()A.阴中求阳B.阳病治阴C.寒因寒用D.寒者热之E.热者寒之4.扶正与祛邪兼用,适于下列()病证正虚邪实A. 阴虚内热B. 气血亏虚C. D.邪气壅实为主 E.正气亏虚为主属于治则的是()5. A.治病求本 B.扶正祛邪 C.调理气血 D.活血化瘀 E.调治脏腑) 6.“寒因寒用”的治疗法则是( A.虚寒证用寒药实寒证用寒药B. 假寒证用寒药C. 假热证用热药D. E.虚热证用热药)7.“塞因塞用”不适用的病证是( A.脾虚腹胀血枯经闭B.C.食积腹胀D.肾虚癃闭E.以上均非 8.“通因通用”适用于() A.脾虚泄泻 B.肾虚泄泻食积泄泻C. D.肠虚滑脱以上均非E. ) 9.“热因热用”属于(阴病治阳A.B.阳中求阴C.阴中求阳D.逆治法E.反治法10.下列属从治法的是()A.寒因寒用B.寒者热之C.用热远热D.攻补兼施E.阳病治阴11.下列属逆治法的是()A.热因热用B.热者寒之C.用热远热D.用凉远凉E.塞因塞用12.适用“急则治标”治则的情况的是()A.阴虚咳嗽B.持续低热C.大小便不通D.慢性胃痛E.下肢水肿13.下列哪项不属于扶正治则指导下确定的治法()A.发汗B.滋阴C.养血D.益气E.扶阳14.属祛邪的治法是()A.发汗B.阳病治阴C.阴病治阳D.扶阳以制阴E.壮水之主15.不同病人分别表现脱肛、眼睑脱垂等病症,治疗时均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此称为()因人制宜A. B.因地制宜 C.辨病论治 D.异病同治同病异治E.[B型题]A.既病防变B.未病先防C.扶正祛邪D.调理气血E.调整阴阳16.“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难经·七十七难》),属于()17.温热病伤及胃阴后,主张在甘寒养胃的方药中加入某些咸寒滋肾之品,此即()具体应用18.对饮食起居、劳逸等有适当的节制和安排,属于()A.因时制宜B.因地制宜C.因人制宜D.未病先防E.辨证论治19.暑季多雨,气候潮湿,故病多挟湿,治宜加入化湿、渗湿之品,此属()20.小儿生机旺盛,气血未充,脏腑娇嫩,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病情变化较快,故治疗时忌峻攻、进补,用量宜轻,此属()21.东南地低气温多雨,病多温热或湿热,治宜清化,而温热及助湿之剂必须慎用,此属()A.以补开塞B.通因通用C.寒者热之D.热因热用E.热者寒之22.血枯闭经,治则当以()23.膀胱湿热所致尿频、尿急、尿痛,治则当以()24.脾虚便秘,治则当以()A.急则治其标B.缓者治其本C.标本兼治D.调整阴阳E.调理气血25.素体气虚又患外感,治宜益气解表,属()26.肺痨咳嗽,治宜滋阴,补益肺肾,属()27.大出血,急宜止血,属()]型题[X.28.下列属于正治的是()A.寒者热之B.热者寒之C.实者泻之D.虚者补之E.通因通用29.用补气法治疗失血证的主要依据()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为其母E.气能载血30.疾病的转归,取决于邪正的盛衰,其病理变化有() A.邪祛正未复 B.正虚邪恋 C.正胜邪退 D.正邪转化 E.邪盛正衰)31.下列不宜用汗法的是( A.表邪已解 B.麻疹已透疮疡已溃C. 自汗、盗汗D. 失血、吐泻、热病后期津亏者E. )32.补法,主要包括(补气A. B.补血 C.补阴 D.补心 E.补阳)等方法33.消法包括消散和破消两方面,主要有(消痰化饮A. 行气化痰B. C.行气消瘀 D.消食导滞 E.消坚化积)34.清法,也叫清热法,主要包括(A.清心除烦清泻脏腑B. 清营凉血C.D.清热解毒E.清热泻火35.中医学“治未病”是指()A.未病先防B.治标治本C.正治反治D.扶正祛邪E.既病防变36.疾病发生后,为防其传变应采取()A.早期诊断早期治疗B. 防止邪气侵害C. 先安未受邪之地D. 精神调摄E. )37.从治法包括(寒者热之A. 寒因寒用B. 通因通用C. 用寒远寒D. 热因热用E. )38.下列宜先治其标的病证是( A.抽搐 B.大出血不止者 C.慢性病又伴外感者 D.食积所致泄泻者尿闭E. )39.扶正单独使用适用于(纯虚证A. 虚实夹杂证B. C.纯实证 D.真虚假实证 E.真热假寒证)40.临床治疗时,应慎用寒凉药物的季节是(春A. B.夏长夏C. 秋D. E.冬四、名词解释1.治则2.治法3.正治4.反治5.同病异治6.异病同治7.急则治其标8.缓则治其本9.热因热用10.寒因寒用11.通因通用12.塞因塞用五、问答题1.防治原则包括哪些治疗原则?2.未病先防应注意哪几个方面?3.反治法包括几种方法?各自适应证?4.何谓汗法?分哪几类?各自适应证?5.何谓下法?其适应证是什么?临床常用哪些下法?6.何谓和法?其适应证是什么?临床上如何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灵活使用和法?7.何谓温法?其适应证是什么?临床常用哪些温法?8.何谓清法?其适应证是什么?临床常用清法分哪些?9.何谓补法?其适应证是什么?临床补法常用分几类?10.何谓消法?其适应证是什么?临床常用消法分哪些?【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未病先防既病防变2.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因时因地因人制宜3.摄生保养生机延续生命4.汗吐下和温清补消5.本质治病求本6.普遍原则具体方法二、判断题1.×2.√3.√√4.5.×6.√7.×8.√三、选择题[A型题]1.A2.E3.B4.A5.D6.C7.C8.C9.E10.A11.B12.C13.A14.A15.D[B型题]16.A17.A18.B19.A20.C21.B22.A23.B24.A25.C26.B27.A[X型题]28.ABCD29.AC30.ABCE31.ABCDE32.ABCE33.ACDE34.BCDE35.AE36.ABD37.BCE38.ABCE39.AD40.DE四、名词解释1.治则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

2.治法治法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即是治则的具体化。

3.正治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4.反治反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

5.同病异治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的发展和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治疗上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治法加以治疗。

6.异病同治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治疗。

7.急则治其标临证中出现发热、中满、大小便不利等较急重病情时,不论其本为何,均应先治其标证,待急重症状稳定后,再治其本证。

8.缓则治其本对于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复期者,如肺痨咳嗽、热病伤阴等证,虽见有其标证,如咳嗽等,亦应针对其肺肾阴虚之本来加以治疗。

9.热因热用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

10.寒因寒用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

11.通因通用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

12.塞因塞用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

五、问答题1.防治原则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的治疗总则。

2.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应该注意:①注重调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②注意防止邪气的侵害;③养生与保健。

3.反治包括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热因热用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

寒因寒用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真热假寒证。

塞因塞用适用于因虚而致闭阻的真虚假实证。

通因通用适用于食积腹痛、泻下不畅及膀胱湿热所致尿频、尿急、尿痛的病证。

4.汗法,也叫解表法,是运用发汗解表的方药,以开泄腠理,调和营卫,来逐邪外出,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大法。

可分为辛温发汗(或解表)和辛凉发汗(或解表)两类。

辛温发汗,适用于表寒证;辛凉发汗,适用于表热证。

.5.下法,也叫泻下法,是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通泻大便,攻逐体内实热结滞和积水,以解除实热蕴结的一种治疗大法。

它适用于寒、热、燥、湿等邪内结在肠道,以及水结、宿食、蓄血、痰滞、虫积等里实证。

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不同,又可分为:寒下、温下、逐水、润下、通瘀、攻痰、驱虫、攻瘀等具体方法。

6.和法,也叫和解法,是用和解或疏泄的方药,来达到祛除病邪,调整机体,扶助正气的一种治疗大法。

和法的应用范围很广泛,除适宜于外感病中的往来寒热之少阳证外,凡内伤病中的肝胃不和、肝脾不和、肠胃不和及肝气郁结的月经不调及肝木乘脾土之痛泻等脏腑不和病证,皆可采用。

根据疾病的病因病机不同,又可兼用其他方法。

如和而兼汗、和而兼下、和而兼温、和而兼清、和而兼消、和而兼补。

7.温法,也称祛寒法,是运用温热的方药,来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的一种治疗大法。

适用于里寒证。

根据其寒邪所犯部位及正气强弱的不同,可分为温中祛寒、温经散寒、回阳救逆等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