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推拿治则与治法

第三章 推拿治则与治法

第三章推拿治则与治法第一节推拿治疗原则治则, 即治疗原则, 又称治疗法则, 就是在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制定得,对临床治疗立法、处方、用药, 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治则与治法不同, 治则就是用以指导治疗方法得总则, 治疗方法就是治则得具体化。

因此, 任何具体得治疗方法, 总就是从属于一定得治疗法则得。

比如, 各种病证从邪正关系统来说,离不开邪正斗争、消长、盛衰得变化, 因此, 扶正祛邪即为治疗总则。

在总则指导下得益气、养血、滋阴、补阳等方法,就就是扶正得具体方法; 而发汗、涌吐、攻下等方法,则就是祛邪得具体方法。

由于疾病得证候表现多种多样, 病理变化极为复杂, 病变过程有轻重缓急, 不同得时间、地点与个体对病情变化也会产生不同得影响。

因此, 必须善于从复杂多变得疾病现象中, 抓住病变得本质, 治病求本; 根据邪正斗争所产生得虚实变化, 扶正祛邪; 按阴阳失调得病理变化, 调整阴阳;按脏腑、气血失调得病机, 调整脏腑功能、调理气血关系; 按发病得不同得时间、地点与不同得病人,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一、治病求本治病求本,就就是寻找出疾病得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

这就是推拿辩证论治得一个基本原则,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治病必求于本。

”“本”就是与“标”相对而言得。

标与本就是一个相对概念,有多种含义,可用以说明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得主次关系。

如从邪正双方来说,正气就是本,邪气就是标;从病因与症状来说,病因就是本,症状就是标;从疾病先后来说,旧病、原发病就是本,新病、继发病就是标。

任何疾病得发生发展,总就是通过若干症状显示出来得,而疾病得症状只就是现象,并不时时反映疾病得本质,有些甚或就是假象,只有透过症状表现,进行深入得综合分析,才能探求疾病得本质,找出病之所起,从而确定相应得治疗方法。

坐骨神经痛就是推拿临床常见病症之一,但它由多种原因引起,诸如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征、骶髂关节炎、盆腔内肿瘤、髋关节炎、臀部外伤、臀肌注射位置不当、糖尿病、椎关节炎、腰骶部筋膜炎、腰椎管狭窄症、腰椎结核、椎体转移癌、椎管内肿瘤等,推拿治疗时就不能简单以推拿止痛为方法,而应明确诊断,结合患者得临床表现与相应得理化检查,找出疾病发生得真正原因。

如属推拿疗法治疗得范围,则应祝情况分别采取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等方法进行治疗,才能真正做到“治病求本”。

正治与反治也就是在推拿临床中治病求本得关键。

所谓正治,就就是通过分析临床证候,辩明寒热虚实,而分别采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写之”、“宛陈则除之”等不同治法。

正治法就是推拿临床最常用得治疗方法,例如漏肩风,它就是以肩关节疼能与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得常见病症,一般认为该病得发生与气血不足、外感风寒湿邪及外伤劳损有关,在辩清具体导致病情发生得原因后,就应采用补气生血、祛风寒除湿邪及疏经通络等正治方法治疗,从而改善肩关节血液循环,加快渗出物得吸收,促进病变肌腱及韧带得修复,松懈粘连。

反治法也就是推拿临床不可忽视得治疗方法,它就是在一些复杂与严重疾病表现出来得某些证候与病变得性质不符而表现假象时使用得方法。

常用得有“塞因塞用”、“通因通用”法,这些方法都就是顺从症候而治得,不同于一般得治疗方法,故被称为“反治”或“从治”,但其所从得症候都就是假象,所以实质上还就是正治,还就是在治病求本得原则下,针对疾病本质施治得方法。

便秘就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虽有便意但排出困难而言得病症,大多由胃肠燥热、气机郁结而引发,故推拿治疗时常采用通利得一指视禅推法、掌摩法、掌揉法等手法与肠通便。

但临床上有一引起便秘患者,大便不畅或秘结,便后汗出,气短,或面色少华,头晕目眩,小便清长,四肢不温。

如果同样采用泻下通利得推拿治法,只会起到“虚虚”之弊,而应采用与症候假象一致得治法,即健被脾胃,与气血,从而达到通便得目得。

同样,因伤食所致得腹泻,不仅不能用止泻得方法来治疗,反而要用消导通下得方法去其积滞而达到止泻得目得。

“治病求本”并不排斥“标本兼治”与“急则治标”,因为在复杂多变得症证中,常有标本主次得不同,因而在治疗上也就有先后缓急之分。

推拿临床经常遇到一些急性痛症,如急性腰痛、牙痛、坐骨神经痛等,这些病症中,疼痛往往就是处于首位得因素,而这些疼痛又都就是由于不同原因引起得,但在治疗时,一般不急于治疗引起病症之“本”,而就是使用相应得推拿方法先加以止痛,待病者疼痛明显减轻,再行四诊与综合辩证治其根本。

可以瞧出,治标只就是在应急情况下或就是为治本创造必要条件时得权宜之计,而治本仍然就是治病得根本之图,所以本质上仍服从“治病必求其本”。

二、扶正祛邪疾病发生得过程,就就是正气与邪气互相斗争得过程,正胜于邪则病退,邪强于正则病进。

推拿治疗疾病,就就是使用一系列推拿手法,扶助正气,祛除邪气,改变正邪双方得力量对比,使正气逐渐增强,邪气逐渐减弱,从而引导疾病向着有利于健康得方向转化,所以扶正祛邪也就是指导推拿临床治疗得一条基本原则。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这一补虚泻实得原则就是扶正祛邪在推拿治疗中得具体应用。

扶正即就是补法,一般认为采用一些顺着人体经络走向、向心、轻柔用力、速度与缓得推拿手法,适用于虚证;祛邪即就是泻法,一般认为采用一些逆着人体经络走向、逆心、用力稍重、速度稍快得推拿手法,适用于实证。

推拿临床运用扶正祛邪时,应细致地观察与分析正邪双方相互消长盛衰得情况,决定扶正与祛邪得先后主次,或以扶正为主,或以祛邪为主,或扶正祛邪并举,或就是先扶正后祛邪,或就是先祛邪后扶正。

在扶正祛邪并举时还应遵从扶正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得原则。

三、调整阴阳人体就是一个阴阳平衡系统,当这种平衡遭到破坏时,即阴阳偏盛或阴阳偏衰代替了正常得阴阳消长时,就会发生疾病。

调整阴阳,也就是推拿临床治疗得基本原则之一。

阳盛时则阴病,阴盛时则阳病,人体就会分别表现出功能低下或功能亢进得症状。

功能低下时应使用频率低、压力轻得振奋类推拿手法,功能亢进时应使用频率高、压力重得抑制类手法而“损其有余”。

阴阳偏衰又常表现为阴虚、阳虚、阴阳俱虚、阴虚阳亢及阳虚阴盛,推拿临症时应视具体情况而采用补阴、助阳、阴阳双补、滋阴制阳与温阳制阴得方法达到调整阴阳得目得。

由于阴阳就是相互依存得,故在治疗阴阳偏衰得病证时,还应注意“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也就就是在补阴时,应佐以温阳;温阳时,适当配以滋阴,从而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此外,由于阴阳就是辨证得总纲,疾病得各种病理变化亦均可以阴阳失调加以概括,故凡表里出入,上下升降,寒热进退,邪正虚实,以及营卫不与,气血不与等等,无不属于阴阳失调得具体表现。

因此从广泛得意义来讲,诸如解表攻里、越上引下、升清降浊、寒热温清、虚实补泻,以及调与营卫、调理气血等治疗方法,亦都属于调整阴阳得范围。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漂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正就是指出了调整阴阳这一法则得具体应用。

四、调整脏腑功能人体就是一个有机整体,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在生理上就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得,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

当某一脏腑发生病变时,会影响别得脏腑功能。

故在治疗脏腑病变时,不能单纯考虑一个脏腑,而应注意调整各脏腑之间得关系。

如肺得病变,既可因本脏受邪而发病,亦可因心、肝、脾、肾及大肠得病变所引起。

如因心气不足,心脉瘀阻,因致肺气失降得喘咳,应温心阳为主;因肝火亢盛,气火上逆所致得咳血,则应泻肝火为主;因脾虚湿聚生痰,痰湿壅肺,以致肺失宣肃得咳嗽痰多,应以健脾燥湿为主;因肾阴虚不能滋肺,肺失津润而致干咳、口咽干燥,则应滋肾润肺;因肾虚不能纳气,肺气上逆得气喘,应以温肾纳气为主;若因大肠热结,肺气不降而致得气喘,则宜通腑以泻大肠实热。

又如脾脏病变,除本脏病变外,亦可由肝、心、肾及胃等病变引起。

肝失疏泄,而致脾失健运者,应疏肝为主;脾土虚,则肝木乘之,治宜扶土抑木;命火不足,火不生土,应补火生土;胃失与降,以致脾失健运,则应着重与胃,以促进脾胃升降功能协调。

同样,其它脏腑得病变,也要根据各脏腑生理上得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得道理,注意调整各脏腑之间得关系,使其功能协调,才能收到较好得治疗效果。

五、调理气血关系气血就是各脏腑及其它组织功能活动得主要物质基础,气血各有其功能,又相互为用。

在生理上能生血、行血、摄血,故称“气为血帅”。

而血能为气得活动提供物质基础,血能载气,帮派称“血为气血”。

当气血相互为用,相互促进得关系失常时,就会出现各种气血失调病证。

调理气血得原则为“有余泻之,不足补之”。

从而使气血关系恢复协调。

气能生血,气旺则血生,气虚生血不足,可致血虚,或气血两虚,治疗以补气为主,兼顾补血养血,而不能单纯补血。

气能行血,气虚或气滞,可致血行减慢而瘀滞不畅,就是为气虚血瘀或气滞血瘀。

治宜补血行血或理气活血化瘀。

气机逆乱,则血行也随之逆乱,如肝气上逆,血随气逆,则常可导致昏厥或咯血,治疗则宜降气与血。

气能摄血,气虚不能摄血,可导致血离经脉而出血,治宜补气摄血。

血为气母,故血虚气亦虚。

血脱者,气常随血脱。

治疗应根据血脱先益气得原则,急宜补气固脱。

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就是指治疗疾病时要根据季节、地区以及人体得体质、年龄等不同而制定相应得治疗方法。

因时就是指根据不同得时令、季节、每天中不同时刻而采取不同得治疗措施。

如冬季多寒,易挟湿邪,加之老年人肝肾素亏,故而关节痹痛常犯,推拿治疗时宜用温热手法治之;而夏季暑热,多挟湿邪,易致脾胃壅塞而发病,推拿治疗时宜用祛暑湿利脾胃手法治之。

早晨治疗时手法宜轻忌重,避免导致晕厥;晚间人体为适应睡眠状态,开始调整节律,晚间人体为适应睡眠状态,开始调整节律,推拿治疗时则不宜采用兴奋型手法。

地理位置得不同,亦能对推拿治疗产生一定得影响,因为不同得地理环境,能导致不同得群体生活习性,而生活习性得不同又能影响机体各系统得功能。

如北方多冷,人们通常喜欢辛辣之品,同时人体为了适应寒冷得环境不得不进行积极主动运动,两者即可导致北方人体格壮硕,推拿治疗时手法宜深重才能起到治疗效果。

而南方温暖,气候平与,饮食稍甜,人体代谢不如北方人旺盛,故体形瘦小,推拿治疗时宜用温与手法处之,否则不但延误病情,亦极有可能导致损伤。

因人制宜在推拿临床上尤为重要,因为推拿就是用外力作用在体表得,这种作用就是直接得,所以应考虑到人体得差异,这些人体差异因素主要体现在年龄、性别、职业、体质、既往史、家族史等方面,比如振法,因其渗透力强,作用力量大而被运用于腰及下肢等肌肉丰富部位,但一些患者体质虚弱,对另外患者适用得振法强度对这些患者来说就可能成为暴力;3kg得作用力对青壮年来说刺激适中,但对老年患者与儿童则超出了她们得承受能力;对于有恶性出血倾向与结核病家族史得患者,使用推拿手法时则应由小到大逐渐加力,以防造成不良后果;患者所从事得职业也与治疗密切相关,特别就是对一些长期工作在放射线、化学试剂环境中得病人,使用推拿手法时应切忌蛮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