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连平县忠信镇镇域规划

浅谈连平县忠信镇镇域规划

浅谈连平县忠信镇镇域规划【摘要】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迅猛发展起来,发展镇域经济不仅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

本文针对连平县忠信镇镇域规划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城市建设;镇域规划镇域规划是城镇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村镇体系规划又是其中主要内容,主要是确定规模等级体系与相应职能结构划分。

镇区是镇域农村城市化的核心,而城市化的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在城镇的集聚,并创造大量二、三产业就业机会,而最终实现人口集聚的过程。

重点中心镇的镇域“城乡一体化”建设应转到以中心镇主城区的城镇建设上来,在镇域里形成中心镇与村庄居民点两个体系,同时,严格限制村庄居民点的扩张并进行适当的整合。

1.村镇体系概况忠信镇位于连平县东南部,地处东江上游,东连大湖镇,南界东源县,西靠油溪镇,北邻高莞镇,镇域总面积达到141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是东经114゜42′06″-114゜44′21″,北纬24゜11′14″-24゜13′34″之间。

忠信陆路交通方便,省道忠定线东可至和平县和江西省定南等地,向西北达连平县城和韶关等地;官灯线向南可达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带。

忠信镇南距河源市79公里,北距连平县城38公里,东至和平县城41公里。

2003年忠信镇下辖14个村民委员会和3个居民委员会,分别是径口、官陂、上坣、大陂、司前、新下、西湖、中洞、柘陂、水唇、东升、黄花、曲塘、大坪以及黄岭居委会、老街居委会和栗园居委会,总人口58012人,其中非农业23291人。

1.1 村镇职能结构现状忠信镇是河源市北部贫困山区镇,经济以农业为主,各村依靠所处自然优势发展农业经济;目前忠信村镇职能结构分为两类。

①镇区:是全镇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全镇大部分的非农人口聚集地,建成区内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②村民委员会:镇域农村居民点,主要从事农务管理。

1.2 村镇规模结构现状居住在镇区总人口达3.5万人,人口聚集程度高;各村人口分布不均衡,其中司前、中洞总人口在1500人左右,上坣、柘陂、水唇、大陂人口有3000人以上,其余村在1500—3000之间。

1.3 村镇空间结构现状各村基本沿忠信河、高莞河以及官灯线、忠定线两条省道沿线分布,其中东升、大陂、径口、上坣、柘陂、司前沿官灯线和忠定线沿线分布。

2.镇域基础设施规划2.1 道路交通设施规划官灯线、忠定线规划为一级公路,县道规划为二级公路,全面改造乡村道路,提高道路质量,做到路路通镇区,1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拖拉机,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汽车。

2.2 电力设施镇域内电网由220kv、110kv高压配电,35kv、10kv中压配电,380/220v低压配电构成,10kv配电网依据负荷预测以及经济供电半径,各行政村设一个开关站,保证忠信镇域供电;供电网络实行全面改造,实现城乡电网同价。

镇区规划近期主干道、旅游道路10kv电力线采用电缆下地,其他道路10kv 电力线可临时采用架空线形式。

规划远期,10kv电力线逐步改用电缆下地。

镇区以外10kv电力线采用架空线形式。

2.3通信设施在镇中心区按《广东省中心镇规划指引》的标准设立邮政局、邮政服务网点;远期规划在镇区设立电信模块局,固定电话的交换传输设施的容量应能满足远期城乡住宅电话装机需要,传输应满足高速率、一线多用的需要;移动电话应保证有信号覆盖全镇域的数据光缆传输系统,积极建设数据网络应用设施,从行政办公、远程教育和商务活动为起点,逐步实现信息化目标。

2.4环卫设施(1)垃圾处理:垃圾的处理以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为目标。

规划在镇域范围垃圾由镇域统筹统一进行卫生填埋或无害化处理;对镇区生活垃圾实行上门收集,按每0.7-1.0平方公里设一小型垃圾转运站,并在城市道路上按规定设置废物箱;在农村地区必须改变对垃圾乱丢乱堆现象,对农村居民点按服务半径不大于100米设置封闭带顶的垃圾桶(池)。

(2)公共厕所:镇区及农村居民点按《城市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CJJ14-87)的规定配建公共厕所;农村地区的户外厕所应逐步改造成为标准卫生厕所,达不到要求的一律撤消。

2.5 供水设施规划在镇区改扩建自来水厂,并积极筹建新厂,管网采用环状设计。

对于饮用地下水的广大农村,规划远期要联片供水,使之供水达到农村现代化要求。

在山区或靠近水库、水渠的地区,搞自流水供应。

近期,将主要灌溉水渠三面光,提高有效灌溉面积。

分期分批清理现有的主、支渠,今后每年清、修一次。

在粮食生产基地和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搞喷灌、滴灌。

农业、工业、生活等各类用水,均保质保量,做到干旱不缺水,洪涝不受淹。

3.镇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3.1 教育科研设施总目标:近期,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高中教育和成人中等教育;幼儿教育方面,使镇区适龄儿童基本上可入园。

远期,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大力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形成由镇级——中心村级——一般村级——自然村落构成的包括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高中、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教育体系。

所有学校(包括幼儿园)的建设都应符合《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JGJ39-87)的标准。

(1)中学:在原有中学基础上扩大规模,改善条件、提高办学质量,根据全镇发展需要增设中学。

(2)小学:镇区增设小学,力争将所有完全小学办成中心小学,除镇区的小学外,其余小学不再扩大办学规模,旨在提高办学质量,使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全部达标。

(3)托儿所、幼儿园:规划要求新建全日制幼儿园,并扩大已有幼儿园的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力求适龄儿童入园率达100%;各中心村各设一全日制幼儿园。

同时,镇域内其他行政村各设一所寄宿制中型幼儿园。

(4)成人教育:近期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开设工商管理、商业贸易、会计、水果和蔬菜栽培、畜牧与珍禽养殖等自费速成班。

远期,在成人教育培训基础上,开办函授大学、电视大学、业余大学教学点,培训上述专业的高层次人才,满足当地经济建设不断发展的需要。

3.2 文体设施总目标:形成由镇区、中心村、一般村组成的,以广场、体育馆、娱乐中心、公园、校园体育场、文化馆(室)为依托的文体活动体系。

在镇区新建体育馆、文化馆、图书馆各一座,进一步完善文化馆、站、室三级文化网络。

各村委新修建篮球场和文化室;新建老年人活动中心,人口超过100人的自然村庄均建有微波收发站。

3.3 医疗卫生设施总目标:形成以医院为中心、村级卫生所为基础、私人诊所为辅助的医疗保健卫生服务网络,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扩大黄岭医院规模,在镇区规划建设残疾人康复中心,完善敬老院建设,增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一些配套医疗设施;每一个农村居民点设一卫生站。

继续巩固计划免疫达标成果,降低传染病发病率,并普及公共厕所。

3.4 商业设施总目标:建成以镇区为中心,以各村委购物点、自然村代销店为依托,包括各类商业网点的商品流通网络。

镇区继续扩大和完善市场建设,各村均设有永久性肉菜出售点;继续扩大和完善各村购物点,增加经营品种。

4.镇域环境保护规划4.1 生态环境背景忠信镇的生态环境主要特征为:森林覆盖率较高,镇域西南部和东北部为大面积低山林区,以种植速生丰产林木为主的自然生态区,镇域中部以村镇、农田、河流、果园为标志的半自然生态区和人工生态区为主。

4.2 环境保护目标总目标:空气清新、水体清洁、环境优美、安静舒适。

村镇、工业园区布局合理,森林和农田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保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环境保护要点有:(1)管好水资源,确保忠信河、高莞河及其支流和各型水库不受污染。

保证村镇居民生活饮用水源达到国家地面水一级标准。

(2)大气环境保护的重点是镇区和镇内工业园区,使镇区和镇内工业园区空气保持清新,确保它们保持有较好的大气环境质量。

(3)造林种果,植树绿化,保护水源林、森林和农田生态系统。

(4)封山育林,严禁随意毁林开荒、采矿。

(5)农村发展沼气,山区发展小水电等清洁能源。

4.3 规划内容(1)饮用水水源保护规划全镇饮用水水源主要以自然河流或地下水为饮用水水源。

保护饮用水水源的措施有:a:绿化荒山荒坡,坚持绿化与种果树、绿化与美化风景相结合。

b:镇区的南部建一座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废水污水,使废、污水达标排放。

c:应对各型水库整体地表水系统进行保护,在水库1000米范围内设立水源保护区防止水源污染,沿河岸不设排污水的工厂,水产养殖不得污染水体。

(2)农村居住环境保护规划随着经济的发展,各村的环境发展目标为村庄整齐清洁、布局合理、巷内平整、排水系统畅通、绿化良好,具有现代化的田园式新农村,主要规划如下:a:农村居住区要合理规划,尤其是做好中心村规划,村办企业要集中在工业园区,严格按总体规划的要求和村办企业用地连片集中的原则,做好农村居住区规划,便于污染物的统一排放,以及治理和监督。

b:严格控制乱占和浪费耕地的现象,严禁占用基本农田建房。

村级发展用地要遵循适当连片、占用荒地或利用旧宅基地的原则。

c:近期,各村内设生活垃圾堆放点,统一清运垃圾堆肥,用于种果或肥田。

各自然村内基础设施较齐备,排水系统完备,巷内道路平整。

全面完成各行政村的改水工作,水井规范化,有条件的村庄饮上自来水。

d:远期,村委与镇区联系的主要公路为混凝土路面,路宽6米以上。

自然村之间有简易公路相接,村内道路平整。

(3)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镇域西南部和东北部为大面积低山林区,以种植速生丰产林木为主的自然生态区,镇域中部以村镇、农田、河流、果园为标志的半自然生态区和人工生态区为主。

今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主要规划如下:a:镇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突出绿化,合理布局工业企业。

围绕现代化生态镇区的目标,做到绿化与建设同步,镇区相互干扰的各功能区要以绿化带分隔,使镇区绿化水平较高、环境质量较好,具体要求为:绿化面积达到城镇用地面积的10.43%,大气质量达到国家1-2级,水质分别达到国家一、二类标准,噪声控制在55分贝以下。

b:中部半自然生态区和人工生态区大力实施人工造林。

提高森林覆盖率,使本区生态环境有较大的改善,进而改善镇域生态环境。

镇域西南部和东北部,突出造林,建立经济林木生产基地,合理利用林木资源。

严禁乱砍滥伐,以保持全镇的自然资源库和生态环境调节库的作用。

部分地区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

c:控制污染大尤其是水污染大的工业发展,工业园区污水须经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

(4)忠信河、高莞河保护规划a:目标为忠信河、高莞河水质达到国家地面水一级标准。

b:措施①从思想观念入手,加强对居民的环境保护教育工作,树立正确保护和管理河流的意识。

②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

③完善村镇排污系统、设立河流沿岸保护区和水源林保护区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是防止河流水污染的前提和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