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中如何应用多元智能理论

教学中如何应用多元智能理论

教学中如何应用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
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

加德纳从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发觉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从而提出本理论。

传统上,学校一直只强调学生在逻辑─数学和语文(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

但这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例如:建筑师及雕塑家的空间感(空间智能)比较强、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的体力(肢体运作智能)较强、公关的人际智能较强、作家的内省智能较强等。

1.要改变以往的学生观
在人才观上,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几乎每个人都是聪明的,但聪明的范畴和性质呈现出差异。

“天生我才必有用”。

学生的差异性不应该成为教育上的负担,相反,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我们要改变以往的学生观,用赏识和发现的目光去看待学生,改变以往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标准,要重新认识到每位学生都是一个天才,只要我们正确的引导和挖掘他们,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2.重新定位教学观
在教学方法上,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和智能弱势选择最适合学生个体的方法。

按照孔子的观点就是要考虑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创立并在个别教学环境下成功的实施了,我们要继承这一珍贵的教育遗产,在运用多元智能理论的前提下,更好地实施。

我们要关注学生差异,善待学生的差异,在
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差异,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最终促进每个学生都成为自己的优秀。

3.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目标
在教育目标上,多元智能并不主张将所有人都培养成全才,而是认为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确定每个学生最适合的发展道路。

通俗来讲,多元智能理论不是让学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不是简单的要求给学生多架几座桥,而是主张给每条学生都铺一座桥,让“各得其所”成为现实。

这也就是我校所提倡的“让每个学生都来有所学,学有所得,得有所长”。

人是手段,更是目的。

教育的价值除了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更在于发展和解放人本身。

4.观念的变化带来教学行为的变化
我们教师备课、上课不能再像以往那样仅仅为了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而是更多地从关注学生,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去考虑问题。

我们要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呈现用“多元智能”来教学的策略,实现为“多元智能而教”的目的,改进教学的形式和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多种智能。

在教学形式上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以利于人际智能的培养。

在教学环节上重视最后的反思环节,培养学生的内省智能。

力争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课堂互动形式多样,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明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