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8年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自课改实施以来,小学科学课程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向前发展,这
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部为保障全民
科学素质行动在基础教育领域的顺利进行并以此来推动小学科学教
育的深入发展,重新修订并完善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2017年
秋季开始施行。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规定着学科的课程
性质、目标、内容以及实施建议。为帮助小学科学教师正确解读与把
握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促进小学科学教育的更好发展,本文
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2017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
称“标准”进行分析。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设计思路
首先,标准重新定位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具体表现为小学科
学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标准认为,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于
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
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利用科学知
识和科学技能去理解身边的科学现象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日后的
科学知识学习、日常生活乃至终身发展打好坚实基础,此其基础性特
点。将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通过重视学生动手动
脑亲身经历等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塑造学生良好
的科学态度,是小学科学课程实践性的具体表现。强调物质科学、生
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这四个领域知识之间的相互渗
透和相互联系,注重理解自然与解决问题的结合,以此强化学生的综
合能力。同时强调将科学课程与语文、数学等课程进行相互渗透,从
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显著体现出小学科学课程性质中的综合性特
点。
其次,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并秉承埃里克森的自
我同一性理论,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上将小学六年学习时间划分为1、
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既符合教育者按阶段进行
教育的理论,又坚持了教育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原则。具体可表
现为标准以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构成了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并
将其细化为75个学习内容分布在三个学段。此次科学课程学段的重
新划分,不仅有利于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这个全新的课程目标
内容融入小学科学课程体系之中,更有利于阶段知识依照小学生的认
知规律进行整合与细化,进而实现从基础教育开始循序渐进的培养小
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课程宗旨。除此之外,将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
设定在一年级,并按照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进行课程安
排,也是为了使社会和学校充分认识到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科学
教育作为增强国民科学素养的基础性教育,是国家立德树人工作的重
要组成部分。从小学生入学开始对其进行科学教育,依据其“由形象
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认知发展特点进行科学教学,不仅有益于从
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同时也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深远影响。
二、课程目标
标准摆脱了以传统三维目标为总目标领域进行分目标分解的理
念,强调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
会与环境”四个方面阐述具体目标,即四个方面的总目标,再按照不
同的领域、要素、维度和关系对这四个方面进行学段目标的详细划分。
其中,科学知识的学段目标将根据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
科学、技术与工程这四大领域的知识内容在学习与生活中的不同作用
与功能进行合理的安排。一个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不仅应该掌握足够
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更需强调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的精神。所以,
在科学素养、技术素养与人文素养并称为现代公民三大基本素养的时
代背景之下,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秉承了
为学生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做铺垫的基本课程理念。
在此次课程目标更新之后,学生在科学课程学习中需要完成的主
要任务是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与此同时,也需加强
对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保护环境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科学知
识总目标第4项明确提出:“了解技术是人类能力的延伸,技术是改
变世界的力量,技术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不断进程。”在小
学科学课程中新增的技术与工程领域内容,基于当前STEM教育CSTEM
教育中S代表Science—科学,T代表Technology—教师,E代表
En}ineenin}—工程,M代表Mathematics—数学)的结构体系来看,
即新增了“T”和“E"—技术和工程。该项课程目标的增加,不仅指
出技术和工程领域是小学生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组
成部分,凸显了小学科学领域对技术和工程领域的重视程度,同时也
遵循了标准中“反映国际科学教育的最新成果”的课程设计思路。
三、课程内容
标准将原有的第三部分,即内容标准部分,重新规划整合为课程
内容部分,并指出小学科学课程内容主要包含物质科学、生命科学、
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4个领域,并从中选取适合小学生学习
的主要概念总计18个。其中,物质科学领域和生命科学领域的主要
概念数量相同,均为6个;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和技术与工程领域的
主要概念数量相同,均为3个。不同领域的内容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中所具有的作用与价值各不相同,故而,标准制定的18个主要概念
便被如此分布在四大领域之中。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使学
生体会到物质科学对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的重要意义,
是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由此,物质科学领域在小学科学课程中
的地位可见一斑。
除此之外,标准在课程内容这部分的结构编制上也是步步推进,
层层深入。首先,将蕴含在该知识领域中的所有学习内容以知识结构
图的方式联结起来,使各个主要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目了然,各个
主要概念之间有机联系且相互渗透。然后,在每一个主要概念下,均
以表格形式将其在不同学段所需达到的不同要求和所需达成的学习
目标条理清晰地呈现出来。最后,再有针对性地给出一些可供小学科
学教师参考并使用的教学活动建议。如此编排,既有助于小学科学教
师对课程内容的整体把握,也有助于他们对每个领域的具体内容及主
要概念的细节把握,有助于教师们对标准更快更好地解读,更是贯彻
落实了科学教育发展观、按科学教育规律组织安排教学内容的理论原
则。
四、实施建议
标准以教学、评价、教材编写以及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为主要方
面提出实施建议,汲取了近年来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精髓,也是对
当前小学科学教学经验的提升与凝练。较为显著的变化之一是在教学
建议中首次加入学科关联建议,提出科学学科要与小学其他学科密切
关联的观点,尤其是数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倡导跨学科
学习方式,运用STEM教育体系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有机地融
合在一起,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科学教育工作者应尽可能理
解、内化并指导自己的科学教育实验,科学教师亦可以尝试将其运用
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
其次,是在教材编写建议中首次加入教学具开发建议。科学探究
离不开物质材料的支持,精心设计的教学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抽象难懂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启迪思维,强化学生的科学素养与技术素养。因此,编写人员在编写
教科书时也理应设计出与之配套的相应教学具。鼓励教师收集和自制
学具,选取学生身边易获取、成本低的材料,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
物质条件。坚持教具不是学具的简单复制,更不能用教具的演示代替
学生操作学具的理念。学生通过莽自动手实践,既可体验感知教学具
的运用原理,从中了解技术的创新之处及其创新过程,又可增加学生
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启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思维、提
升学生的自主仓,新能力,为学生在未来的人生中实施自主发毗奠定
理论与实践基础,亦可为优质教学具的及时推广与更新保驾护航。值
得注意的是,教学辐助软件作为一种数字化的教学具,它不应是术学
知识的简单图解,而应服务于学生的探究活动,通过呈现探究问题情
境、提供探究素材和榨息来启迪学生的思维。
总体看来,2017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误程标准》在课程的性质
和设计思路、目标、内名与实施建议四个方面均有不少改动与完善。
研读2017版课程标准并对其做出正确的理解与认识,对于小学科学
教师的日后教学以及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