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论语》君子人格及其当代价值
《论语》君子人格及其当代价值
改革与开放 2012 年 10 月刊 李海峰 (西安外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 陕西 西安 710077)
摘要:“君子人格”是《论语》中提倡的当时社会的理想人格。 君子人格内涵丰富,其主要规定性表现为:好学善思、仁爱明 智、重义守信、自强不息、豁达宽正、心怀天下等品质。这些内在规定性使其对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现代社会公 民健康人格的养成、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宠辱,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沮丧,乐观面对现实。 其次,善待亲 人 。 “君 子 成 人 之 美 ,不 成 人 之 恶 ” (《 论 语·颜 渊 》), 君 子 帮 助 别 人、成全别人,遇事应先替他人考虑,对他人采取宽容的态度。
“君 子 道 者 三 , 仁 者 不 忧 , 智 者 不 惑 , 勇 者 不 惧 ”(《论 语·宪 问》),明智是君子具有的基本品德之一。 何为“智”? 其一,知人,了 解自己、理解别人。 所谓“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日》),君 子应对各种不良的言辞有及高的辨别能力,所以君子知言而知人, 知言而慎言,这是君子明智的重要表现。 其二,知仁、知信、知礼、知 义 。 “择 不 处 仁 ,焉 得 智 ”(《论 语·里 仁 》),“务 民 之 义 ,敬 鬼 神 而 远 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 其三,知是非。 “宰我问日:‘仁者,虽 告之日,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 君子可逝也,不 可 陷 也 ;可 欺 也 ,不 可 罔 也 ’”(《论 语·雍 也 》),在 孔 子 看 来 ,君 子 尽 管心地善良,救人心切,但绝不可能被完全不合情理的事所蒙蔽。 如果君子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就不足以称为智。
(三)君子重义守信 重义是君子的重要特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 义 之 于 比 ”(《论 语·里 仁 》),君 子 “重 义 轻 利 ”、“见 利 思 义 ”,体 现 了 “义 以 为 上 ”的 道 德 情 怀 。 “君 子 喻 于 义 ,小 人 喻 于 利 ”(《论 语·里 仁》),追求义或利,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 “行义”是君子的本 质,“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 语·阳 货 》),在 面 对 利 与 义 的 选 择 时 ,君 子 要 “义 以 为 上 ”。 但 是,孔子倡导的君子并没有将“义”与“利”绝对地对立起来,而是要 求 君 子 “见 利 思 义 ”,“见 利 思 义 ,见 危 授 命 ,久 要 不 忘 平 生 之 言 ,亦 可 以 为 成 人 矣 ”(《论 语·宪 问 》), 尤 其 是 当 义 利 不 能 两 全 时 , 君 子 应 舍利而取义。 君子面 对“利”或富贵,就要以“道”取之,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 忠信守诺、大义凛然是君子人格的基本内容。 “人而无信,不知 其可也”(《论语·为政》), 君子无信就做不成事, 就无法立足于社 会。 可见,孔子把诚信作为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 也就是 “言而有 信 ”,“故 君 子 名 之 必 可 言 也 , 言 之 必 可 行 也 ” (《 论 语·子 路 》), “ 君 子 义 以 为 质 ,礼 以 行 之 ,孙 以 出 之 ,信 以 成 之 ”(《论 语·卫 灵 公 》)。 (四)君子自强不息 自强、自立、奋斗不止是君子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 君子人格 倡导自强不息的精神,要求人们好学上进。 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主体 自 身 的 品 格 ,君 子 要 “不 怨 天 , 不 尤 人 下 学 而 上 达 ” (《 论 语·宪 问 》), 因为 “君子求诸己” (《论语·卫灵公》),君子严格要求自己,自立自 强,靠自己发奋努力成功。 君子关心现实,努力实践,为实现自己理 想 而 不 懈 奋 斗 ,“刚 、毅 、木 、 讷 近 仁 ” (《 论 语·子 路 》), 君 子 具 有 坚 强 的意志而不屈服于外力。 这种挺立生命,刚健自强、追求不息的人 生态度,正是君子强大生命力的体现。 (五)君子豁达宽正 通达、宽宏、公正,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是君子的内在追求。 “君 子 坦 荡 荡 ”(《 论 语·述 而 》),君 子 光 明 磊 落 ,不 忧 不 惧 ,所 以 心 胸宽广坦荡。 “君子泰而不骄”(《论语·子路》),豁达大方是君子为 人 处 世 的 原 则 。 “君 子 不 以 言 举 人 , 不 以 人 废 言 ”(《论 语·卫 灵 公》), 君子不单凭语言来荐举人, 也不单凭人而否定他的言论。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论语·子张》),君 子 尊 敬 贤 德 的人而包容群众,称赞好人而怜悯不行的人。 “君子周而不比”(《论 语·为 政 》),君 子 以 公 正 之 心 对 待 天 下 众 人 , 不 徇 私 护 短 , 没 有 预 定
关键词:《论语》 君子 君子人格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 善对人的现代化特别是公民的现代健康人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整个国家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人是一个基本的因素,只有 当它的人民是现代化, 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人 格,……这样的国家才真正称之为现代化国家。 ”[1]《论语》中的君 子人格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如何挖掘《论语》君子人格的内在规定 性, 使其成为塑造现代人格的重要精神资源, 具有积极重要的意 义。
一、“君子”称谓的演变 “君子”的称谓,西周时就已经普遍流行。 最初的“君子”一词主 要是作为具有一定身份的贵族或是有地位的人的通称。 由此可知, “君子”在最初是不具有“道德”的内涵的,仅只是作为一种身份、地 位的称谓。 作为一种通称,对君子也就可褒可贬。 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氏族贵族特权的衰落,“君子”专指当权贵族的情况逐渐改 变,有时一也用来称呼亲爱的人或受尊敬的人,逐渐从身份地位上 的概念演变为道德品质的内涵。 尤其是孔子比较明确地提出了以 品格为标志的“君子”概念,确立了以道德理想为目标的理想人格。 二、《论语》中君子人格内涵之规定性 《论语》 是一部集中反映了孔子言论和孔子思想的古代经典。 《论语》中许多篇幅谈及君子,而孔子把君子人格作为当时社会的 理想人格。 这种君子人格既立足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所具有的 现实性品格,同时又具有对理想无限追求的超越精神。 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一)君子好学善思 好学、深思是君子人格的优秀品质。 君子首先应当勤奋好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 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明确说 明了君子应该是勤奋学习, 修身养性之人。 “君子博学于文”(《论 语·雍 也 》),君 子 学 习 一 切 知 识 智 慧 来 充 实 自 己 的 内 在 ,净 化 自 己 的心灵。 “君子不器”(《论语·为政》)指出了君子不能像只 具 备 特 定 用 途 的 器 具 一 样 ,要 具 备 多 种 才 能 和 技 艺 ,要 “博 学 于 文 ”,这 样 才能不背离君子之道。 君子人格中的好学与善思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不可偏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也就是说,君子不 仅好学同时善于思考、反思。 “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 惧。 ’曰:‘不忧不惧君子已乎? ’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 (《论 语·颜 渊 》),“君 子 区 别 于 他 人 ,最 大 的 特 点 是 善 于 思 考 ,特 别 是对自己一举一动的反思,从思想到行为严格要求自己,追求自己 的言行与仪表的完美”[2], “思”就是对自己的言行进行 检讨,看是 否符合君子人格的标准。 (二)君子仁爱明智 “仁者爱人”,“仁爱” 是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核, 是一种道德信 念,君子以能坚守这种道德信念为特征。 而作为君子坚守的内在信 念的仁,是在亲情基础上,通过“推己及人”的方式形成的一种做 人、待人和处理人我关系 的态度。 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 子 无 终 食 之 间 违 仁 ,造 次 必 于 是 ,颠 沛 必 于 是 ”(《论 语·里 仁 》),君 子无论处于什么境地,都坚守仁,不违仁。 君子这种仁爱的品格首 先表现为善待自己。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坦然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