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作文教学中实践与思考论文

谈作文教学中实践与思考论文

谈作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是否学好语文课,可以从学生的作文中体现出来。

众所周知,语文课主要是教会学生听、说、读、写。

本人认为,其中写和说是最重要的环节,学生的听和读都要靠说和写表现出来。

学生是否听懂老师和别人说的话,靠说和写表现出来,是否读懂某篇文章、文件,也要靠说和写表现出来,其实说和写就是作文的表现。

如果没有说和写的表现,人们就无从检测他们是否听懂别人说的话或读某篇文章。

我们传统的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在作文课上,先给学生出一道或两道作文题(全命题或半命题),或一个话题,然后向学生解析作文题目,再给学生划定一定的写作范围、教他们一些写作技法、读上一两篇例文学生就可以作文了。

就这样,学生的作文就跟着老师的思维去进行,没人敢走出这个圈子,一但超出一步,那就是越轨。

等学生的作文交上来之后,老师再认真的逐字逐句的按照自己的思维去给学生批改。

当作文本发到学生的手上时,原来学生的作文已经面目全非了,学生看到的是满篇皆红,因此学生不由感叹道:老师改作文真认真,我的作文本都变成红的了,难怪我只得这点分啊。

是啊,学生只知道自己的作文写得不好,只得“这点分”,可他们大多数却不知道自己的作文什么地方写得不好,更不用说怎样才写好作文了。

新课程强调“小学作文教学是以学习语言文字为主,同时提高思想品德素质,发展智力技能、扩大知识面、陶冶情操的综合性训
练。

小学作文教学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要结合完成思想品德教育、发展认知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和培养健康个性的任务。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层次,要想上好作文课真的不那么容易。

多少年来,为使作文教学彻底摆脱费时低效的尴尬境地,无数语文教育工作者一直在进行着不懈的乃至悲壮的努力。

大量的实践证明和教训证明,耳提面命、题海战术等传统作文教学方式非但无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反而会导致学生强烈的畏作、厌作等逆反心理。

经过几年的语文作文教学实践和总结其它语文老师的丰富实践理论我认为作文
教学应重视以下几点:
1.重视写作的情意训练与态度的养成
语文教学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它灌注着主体的情感,充满着人生的体验,显示着沟通的渴望。

《语文课程标准》不仅仅要求培养学生表达的能力,同时也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乐观健全的人格。

作文教学创新应该将人格的形成(包括价值观的形成,认识事物能力的形成,思想情感的形成)同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结合起来,即通过以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写作,在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通过以作文内容为中心的讨论活动,使学生深化对生活的认识,形成主体性的人格。

应该摒弃纯形式的作文训练方法,代之以人格的形成发展同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发展相结合的作文教学。

2.重视写作的过程指导
新课程改革要求注重教学的过程性,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体验
的生成,作文教学不仅如此,更应该体现这一点。

事实上,作文写作本身就是一个由材料准备──写作构思──语言表达构成的完
整过程,同时也是思想情感、气质个性表达呈现的过程。

这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中要思考通过什么方式打开学生的思路,从而把学生带人写作过程。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反映的中介是思维。

语文是思想的物质外壳,而语言文字实际上是思想的外在表现,是思维的物化。

要写好文章,关键在开拓思路,这也应该成为作文教学创新目标改革的重点内容。

3.重视写作内容的丰富性
写作内容的丰富性也就意味着必须变革千席一律的作文模式,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去了解和理解生活。

因为只有写自己动情的东西,才可能写出真情实感,才可能表达出对所写之事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只有写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才可能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才可能产生有创意的表达。

必须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丰富其人生经历和体验,逐步释放了学生的生活活力和热情,解放蒙盖学生大脑和眼睛的外部束缚,细心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最终回归生活、再现生活。

学生的作文应该是他们丰富多彩生活的个性表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