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老子》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老子》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摘 要:老子以“道”为核心,认为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圣人”—— —理想的执政者。要实现这个目标, 教师就要通过“身教重于言教”、“ 因材施教”、“图难于易、循序渐进”等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形而上”的 教育、道德修养教育、社会历史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老子的教育思想充满着智慧,即使千年后的今日视 之,仍可发现其具有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老子;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40- 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6-022,然而仔细 研究其思想,不难发现在短短五千言中包涵着十分 丰富的教育思想。老子以“道”为核心,在其著作中 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进行了独到的 阐释。这些思想对当代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 义。
第 33 卷 第 6 期 2012 年 6 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c.Sci)
Vol. 33 No.6 Jun. 2012
论《老子》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杨广林
(赤峰学院 社会科学部,内蒙古 赤峰 024000)
一、教育目标 老子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圣人”。所谓“圣人” 就是理想的执政者。为什么要把教育目标放在培养 “圣人”上呢?老子认为,“圣人”能够悟道、体道、弘 道、惟道是从;“圣人”能够力行身教,崇柔不争,帮 助人们回复到淳朴的自然原始状态;“圣人”能够 “知雄守雌”、“知荣守辱”,“复归于朴”,成就大功; “圣人”能够通察道体的柔弱,善于居下而不争。所 以,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这样的“圣人”。“圣人”一 词在《老子》全书八十一章中共出现三十一次,除有 时指道德修养极高的人而外,大都是指能够按照自 然之道的规律来治理国家的执政者。 具备什么条件才能成为“圣人”,成为理想的执 政者呢?老子认为,做为“圣人”— ——理想的执政者 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他说:“我有三宝,持而守之:一 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故能器长。”老子 认为“,慈”、 “俭”和退让三者是治理国家的三个法 宝。第一个条件是“慈”。老子所说的“慈”,其根本含 义是“无为”。他说“:爱民治国,能无为乎?”也就是 说无为而治,才是真治,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 戴。第二个条件就是“俭”。老子批评当时的统治者 增收赋税,加重人民负担。他说:“民之饥,以其上 食,税之多,是以饥。”老子指责当时过着骄奢淫逸
- 225 -
要看到事物的反面。要去除极端、奢侈和过分的行 为,极端必然会走向反面,只有动态平衡的状况才 是宇宙的正常处境。
(二)道德修养教育 老子认为认识“道”,掌握“道”的规律性,其目 的是为“立德”。要求人们要加强道德修养,使自己 成为道德高尚的人。道德修养教育的主要内容包 括:返朴归真、谦逊礼让、报怨以德、少私寡欲、诚实 守信等。 “返朴归真”。老子认为,质朴符合自然之道,是 高尚的品德。怎样做到质朴呢?老子说必须能讲真 话。他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81 章)真 实的话用不着文饰,需要文饰的不是真话。 “谦逊礼让”。“谦逊礼让”是人们应该所具有的 高尚品德。他用水来比喻这种高尚的品德。他说“上 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 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 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老子》8 章)就是 说最高的的德行就如水的品德。水滋润养育万物而 不和万物争名夺利。上善之人总把个人处于众人之 下,思想清明深邃,施惠万物像天一样,言谈恪守信 用从政善于治理,办事善于发挥特长,行动善于把 握时机。因为有不争谦下之美德,所以没有过失。 “报怨以德”(《老子》第 63 章)用恩德报答怨 恨。老子主张善待他人,即便是那些有意或无意伤 害了我们的人,我们也应善待他,用恩德报答怨恨, 化干戈为玉帛。以“报怨以德”的人格素质教育世 人,待人守柔处下,完全合乎天道;这样的人格素 质,必有后福。 “少私寡欲”(《老子》19 章)。老子认为要重视 和爱护自己的生命,不被物质名利所诱惑,是一种 高尚道德品质。他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 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44 章)虚名与生命 哪一个更亲切?生命与财产哪一样更重要?得到名 利与丧失生命哪一样更有害?过分追求虚名,必定 会浪费许多精力。贪图收藏货利,必然遭到严重损 失。所以老子规劝人们不要舍生命而追求虚名财 利,要“少私寡欲”、“知足”、“知止”。 诚实守信。老子主张诚信为本。他说“: 信者,吾 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老子》49 章)意思 是说值得信任的人我信他;不值得信任的人,我也 信他。老子以一种博大的胸襟宽容别人,以诚信博 得别人的信任。他要求人人都讲信用,只有这样,整 个社会的品德就归于诚实了,也就达到了理想的社
老子把慈爱、节俭、谦让作为理想的执政者必 备的条件而提出,反映了执政者对劳动人民利益的 慈爱、诚实、宽容、无私等思想因素,具有一定的进 步性和积极意义,值得我们批判的继承。
二、教育内容 《老子》一书博大精深,在其书中包涵着丰富的 教育思想内容,本人通过研读特归纳为如下几点: (一)形而上的教育 “形而上”是老子“道”的根本特征。形而上教育 的目的是要培养人们符合“道”的世界观和辩证思 维的方法论。老子首先要求人们要树立“道”的世界 观。因为“道”是世界上最大的智慧。只有理解了 “道”的真谛,人才有无比的智慧和能力。人才能获 得绝对的自由。这也是老子的教育理想。 其次老子要求人们要认识和掌握“道”的规律, 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提高人们解决问题 的能力。告诫人们不仅要看到事物的正面,而且更
生活的统治者为强盗头子。所以老子认为,理想的 执政者,在生活上必须做到“俭”。第三个条件是“不 敢为天下先”,老子说:“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器 长”。老子所说的“不敢为天下先”包含有大公无私 的意思。他说:“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因为天地的存在不是 为它自己,所以天地才能长久。所以圣人把自己放 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 得到自身的生存,这岂不是由于他能无私吗?这种 具有大公无私精神人的执政者才会得到人民的爱 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