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篇一: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解析】2014年上海作文考题解析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解析此题关键理解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什么叫必须?必须就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这些事情可以理解为责任。
在一方面,有责任意味着不自由,因为责任代表着被需要,即要以他人为中心,而自由则是要以自己为中心,因此他们是对立的。
但另一方面,责任与自由又是相互统一的。
因为在当在来讲完成责任往往就是为了自由,也就是说责任是自由的前提;而且自由又往往象征着不被需要,然而作为人的心理的最高追求来讲人们往往需要自己被需要,所以说自由有需要有责任来加以调剂,以达到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目的。
如果要写成作文的话,你所要突出的是责任,那么应该把对立这个方面略写,详写一下他们统一的地方。
可以用汉武帝的人生举例。
汉武帝性爱兵戈,为了寻求自己的“自由”,不顾民生,穷兵黩武,导致当时朝廷钱粮空虚,但在晚年醒悟了作为皇帝的“责任”,不在寻求那种“超越责任的自由”,改过自新,正是因此才避免了重蹈秦始皇的覆辙,保住大汉基业。
故此文准确审题谈自由和责任。
文章结构:一、界定何为自由,何为责任,自由和责任的关系没有责任的自由是放纵,完成责任往往就是为了自由二、先论述没有责任的自由是放纵再论述完成责任往往就是为了自由因为责任可以放弃个人自由为家庭重责牺牲家庭自由为国家重责牺牲个人自由为人类重责牺牲个人自由如革命先烈事迹,越王勾践,曼德拉,孝子,父母在不远游三、责任和自由是统一的。
完成责任往往就是为了自由;自由有需要有责任来加以调剂,以达到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目的。
【篇二:上海2014年高考优秀作文】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评析及满分作文【真题回放】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70分)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名师解读】2014年上海卷作文题延续了2009年以来的材料作文的题型特点,思辨性很强,尤其是与2011年的“一切都会过去”和“一切都不会过去”,以及2013年的“重要的事”与“更重要是我事”这一辩证统一的二元对立形式的作文密切相关,高度一致。
这也体现了高考命题“连续性”的特色与原则。
但同时,与往年的作文又有改变,即在“自由”与“不自由”的选择中,“附加”了“穿越沙漠的道路与方式”,这就相对增加了审题和写作的难度,是“稳中求变”的命题思想的体现。
总体来说,考生读懂本则材料并据此进行写作还是比较容易的。
本则材料可谓言简意赅,于朴实的语言中蕴涵着丰富的意义和信息,考生在审读的时候,务必要留意其中的关键词:沙漠、自由、不自由、选择等,其中的沙漠具有喻指含义,比如困境、坎坷、苦难、挫折等。
由此,进而读出“自我”、“困难”、“坎坷”、“不顺”、“世界”、“理想”、“人生”、“目标”等外延,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传递出正能量,表现出积极进取、乐观豁达的精神风貌。
立意的角度也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的,至少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1.面对必须穿越的沙漠,“借力”也不失为正确选择。
既然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可以选择,在为了自由的征途中,我们只要是正当、恰当的穿越沙漠的方式,这样的选择就是科学的、合理的,也是奏效的、能够抵达自由的彼岸的。
2.“限制”是为了更好的“自由”。
即论述不自由是为自由做铺垫,是为了更好、更大、更多的自由。
比如,科学家为了更新、更好的发明创造,他们不得不深居简出,甚至要与亲人、朋友分离,这是不自由的,但他们因此突破了自我,获得了成功,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更充分的自由——造福国人、世人、家人与朋友,实现了梦想和抱负,这难道不是最完美的自由吗?3.在“自由”与“限制”中找到平衡点。
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既然在通往“自由”的过程中,必须穿越“沙漠”,受到“限制”与阻碍,这就是对我们的考验,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正确看待与调节好“自由”与“限制”的关系,在二者中找到平衡点,进而为实现“自由”做好准备和“突围”。
4.让沙漠成为自由的垫脚石。
正如贝多芬所说:“苦难是人生的老师,通过苦难,走向欢乐”,换言之,一切的磨砺与限制和不自由,都是成就自由的前奏和序曲,是自由的铺垫。
??总之,考生在写作时,审读材料和深刻立意是关键,应正确理解所给材料的内涵与外延,否则,就会游离材料的主旨而偏题、跑题。
审题误区不明含义,脱离主题。
主要是指考生对“沙漠”的内涵与外延理解不准确、不到位,这样的话,就没有全面、深刻理解所给材料的意蕴,写出的文章,一定是不扣题的。
不能辩证,关系不清。
即对“必须”、“穿越”、“自由”、“不自由”等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不能很好地辩证理解,彼此的逻辑关系没有理清,从而导致审题不准,扣题不紧。
【标卷范文】穿越的姿态由你定上海一考生你会不会在某个瞬间觉得眼前的这一切都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你会不会感到有一只名叫“青春”的小兽在内心日益膨胀,在夜晚肆意狂奔?反正,我常会有这样的感觉。
并且当一张张习题卷纷沓而至的时候,当夜晚梦见考试时各种光怪陆离的事情发生的时候,这种念头格外强烈。
我听见那只小兽在咆哮——我要逃离!我要自由!苏轼曾道:“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可是我们的年华到底是奉献给了梦想还是葬送给了应试?我们每日戴着厚厚的镜片,手上的老茧被笔磨出了一层又一层,各种要奋斗的训诫不绝于耳。
每每需要呐喊的时候却被什么钳制住了咽喉,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痛斥这如同八股取土的教育,痛斥应试教育这片似乎荒芜人烟的沙漠让多少学子不堪重负、疲惫不已。
可是,如果有一天真的没有高考这座“压力山大”的独木桥,我们真的不知道该怎样到达自己的远方。
郑渊洁说过:那些拼命抱怨应试教育毁了一生的人,即使没有应试教育,他们也会一无所成。
拼命想逃出某个牢笼到最后很有可能发现自己进入了更大的牢笼。
事实是,你必须要去穿越这片沙漠,这或许不是抵达梦想的唯一出路,可它是必经之路,很多人会认为自己在高考结束的那一刹必定失声痛哭,或喜极而泣,或庆幸解放了自己——为自己,也为这段穿越的年华。
可是,当真正迎来这一刻的时候,总会有人感到自己的生命被风干成一张张薄薄的纸,有些人可能会开始无限制地沉迷于学习之外的娱乐与无为。
这时我们渴望的自由已经到来,但一些人此时即是真正地将青春推下断崖,连叹息都不会复有,终有一天,那些追求到所谓“自由”的人会突然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中被禁锢,自由,终究抛弃了他,而有种种羁绊与限制。
这时,他会猛然醒悟,回忆起那些叫嚣着要逃离的日子,那,才是在不自由中最自由的拼搏。
因为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注定是要受时代背景制约与做出选择的,可你不得不承认:选择权归根结底还是在我们自己的手上。
你要去浪迹天涯,你就该学会扬帆掌舵;你要飞翔于天际,你就要丰满羽翼;你要主宰自己的人生,就要有自己的方向。
哪怕你必须去学奔跑,也不能忘却飞翔。
穿越,是必然的,以怎样的姿态穿越,即是你的自由。
【标卷解读】这是阅卷组评定的一篇考场标杆佳作。
可以说,逆向思维、辩证说理、立意深刻、语言老到是点评1.逆向思维,视角独特。
该考生以一只“青春”的小兽的口吻,讲述因学习苦累而发出“我要逃离!我要自由!”的呐喊作为引子,从反面论述了假如没有了这样的学习与生活,看似自由了,实则正是陷入了不自由的深渊而无所作为,视角新巧,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2.辩证说理,凸显主题。
文章跳开一般常用的套路,没有就事论事,而是宕开一笔,由现实生活说起,依此自然而然地引出材料所要阐释的观点和论题,采取正反论证,给读者以鲜明、深刻的印记,说理独到、精辟,使中心论点水到渠成地站立。
3.论据充分,语言精美。
本文引用了苏轼与郑渊洁的话作为道理论据,不仅增强了说服力和论证性,同时也增添了语言的表现力;此外,文中多处提炼了富有哲理的语句,如“可是我们的年华到底是奉献给了梦想还是葬送给了应试?”,以及文末的排比句、点题句等,无不是文章的采分点,这也是值得其他考生借鉴的长处和优点。
我的人生我做主上海一考生卢梭说:“人生而自由,但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
”卢梭的话,辩证地揭示了自由与不自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同时,也说明了二者是相对而言的,自由与不自由,关键取决于人们对此的态度与作为,正所谓:我的人生我做主。
每个人都应该是希望自身是自由的,要实现从不自由向自由的跨越,让不自由这一“天堑”变为自由的“通途”,就必须有穿越“沙漠”的过程,尽管每个人选择的道路和方式不同,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自己的智慧去修炼好穿越沙漠的这身“硬功夫”。
春秋末期,吴王夫差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被捉来吴国当了马夫,日夜侍候马匹。
这对于一个君王来说,不但是耻辱,更使他身陷不自由的境地,但勾践采取了卧薪尝胆的方式与道路,决心穿越当时所处的“沙漠”环境,他每天睡在柴草上,临睡前,用舌头舔舔鹿胆的苦味,以此来提醒自己要发奋图强,报仇复国。
勾践没有露出丝毫的抗拒神态,老老实实养马,装出对夫差忠心耿耿的样子,最终得得了夫差的信任,就放他回国。
正是因为勾践以这种忍辱负重的方式来对待不自由,为他赢得了回国的自由。
试想,如果勾践身处限制自由的吴国而不选择“东山再起”的道路,只是一味地怨天尤人,或是自暴自弃,无所作为,又怎么可能脱离困境,获得自由?其实,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俯拾即是。
日本的松下幸之助,年轻、创业的时候可谓身处“不自由”的条件之下,他体弱多病、身体矮小、学历不高,面对诸多不利的方面,他没有抱怨,相反,借助这些限制自己的不利因素,绝地反击,凭借自己的大智慧,成功地穿越了创业路上的“沙漠”,迎来了电器行业的大作为,实现了由不自由向自由的华丽转身,让世人刮目相看,敬慕不已。
可见,自由与不自由,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与他们相反的例子同样数不胜数,屡见不鲜。
比如近年来纷纷落马的贪官,像原铁道部长刘志军、四川省委原副书记李春城,以及四川刘维、刘汉等恶霸,他们在案发之前,为所欲为、无法无天,可以说是无边的自由,不受任何约束,但多行不义必自毙,他们的倒行逆施、作恶多端,必将受到党纪国法的制裁,完成了由自由到不自由的蜕变。
他们之所以会落得如此下场,沦为人民和国家的罪人,就是因为他们选择了不当的、错误的、危险的方式和道路来穿越沙漠,导致了他们身败名裂、众叛亲离。
让我们选择正确、便捷、科学、有效的方式和道路穿越必须穿越的沙漠,让自由得以延续,让不自由向自由进发,追求和拥抱美好的人生吧!我的人生我做主![分项得分点]内容得分:作者选取了古今中外的典型材料入文,具有非常强的代表性,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得到了充分、有力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