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篇一:2014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和范文】2014年上海作文考题和范文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谈自由自由,是每一个人都向往的。
自由,是每一个人都应该要追求的。
当你看着飞鸟在湛蓝的天空飞过的时候,是否真的有过心生羡慕它的自由翱翔?当你看到电视上那些被拐卖的儿童被拯救出来重获自由的时候,你又是否会替他们感到高兴?在羡慕、高兴的背后,我们所看到的都不过是最浅表的表象而已。
自由是世世代代的人们都在追求的,永恒不息的追求的一种权利。
崇尚自由,追求自由是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种权利,这种权利将伴随着你到死去。
似乎早已习惯了大肆宣扬自由的真理,似乎早已耳目濡染的以为自己真的懂得了自由的定义。
自由的定义在无形的变化之中早已彻头彻尾的改变了最初的含义。
五彩缤纷的社会的潜在规则太多,而真正的自由又是少之又少的。
我们所拥有的,所定义的自由也不过是一顶虚帽子罢了。
大张旗鼓的宣扬自由,直到最后我们才会发现,所谓的自由其实还有更多束缚捆绑在我们的身上。
社会的舆论,伦理道德,无疑成为我们所追求的自由的最大的束缚和捆绑者。
法国的《人权宣言》中有一项规定是:“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出社会上的差别。
”权利虽然是和生俱来的,但从某一角度来说,当我们正在追求自由的时候,早已忽略了那些被套上了帽子的“自由谎言。
”可以想象出来,法国人民在听到《人权宣言》的宣读的时候是多么的情绪高涨,多么的激动。
毫无疑问,这在他们看来,是一种解脱,是一种称得上的“自由”的解放。
信仰是一种自由,是一种坚持,也是一种属于自己内心所追求的境地。
生活中的繁碎事情总让活着的我们学会了自怨自艾,我们开始埋怨为何生活会有这么多的不公平,为何会有这么多的不自由,你若是真正读懂了“自由”以外的境界便也算得上圣人之列了。
迄今为止,没有人能够拍着自己的胸膛对别人说,他是自由的。
换个角度来说,这个“自由”仅仅是局限在他的人身自由上,若这个社会没有伦理道德、社会舆论的约束个人的行为,又该从何去定义这个人的好和坏,对和错呢。
俗语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规矩一旦被定了下来,多多少少都会对自己自身的自由有牵扯的地方。
即使真的拥有自由,但过分的自由反而会适得其反,自由不是放肆和放纵。
如果自由是风筝,那么个人的行为便是牵扯的细线,一旦个人的行为受到了道德的谴责,那些所谓的自由也就从此了断了。
为了某种利益而不择手段,因此受到了道德的谴责,倒也没有必要,人生路漫长,还没看到的,经历过的,就这样成为了一种遗憾。
这也是一种愚蠢的行为罢。
关于自由,要说的也说不尽,涉及的道德伦理法律甚是多,其中的滋味也不是我这个无知少年可以真正说的清楚的。
因为你们兴许会觉得这样说的话,未必会有些妄自菲薄了,关乎种种自由的感悟,随想的,各有各的理论,自圆其说是最重要的。
不管怎么样,每个人对自由的定义都不同,所涉及的也并非千篇一律的,之中的共同之处还是有的。
【篇二:2014上海高考语文作文分析及范文】2014上海高考语文作文思路及范文【作文题目】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题目评价】2014上海高考作文题秉承上海高考“海派”气质,一直延续材料作文的形式,材料短小,有限制,有空间,灵活、开放。
题目和前年“心灵的微光”、去年的“重要的、不重要的”一致,都注重对学生结合关键词语和材料整体发挥辩证思维进行审题立意的能力考查,以及对当下生活的关注。
这个题目总体比较容易,和平时模拟考中的很多文题都很相近,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素材可用,然而想要写出新意却不算简单。
【审题分析】从审题角度来看,我们首先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然后再抓关键词。
这个材料的整体意思是说我们可以有选择穿过沙漠道路的自由,但是没有不穿过的自由,所以这里的自由和不自由是在选择道路的情况下出现的,自由和不自由是附属于这个选择的。
通读材料不难提取出关键词“自由”,材料也很容易想到“自由”和“不自由”的关系。
“沙漠”又非常容易联想到困难、挫折、人生必须经历的各种无奈和不快等等。
总体来看考生比较容易在看到题目的最开始便想到一些可以选择的材料。
另一个关键词是“选择”,矛盾在于“选择”和“不能选择”。
我们可以做出很多选择,例如人生该如何度过;但是我们又不能选择生老病死。
综合两组关键词来看,“自由”在于自己能否作出“选择”。
类似的很多话题在孩子们平时的练习中有较多的涉及。
只是,“自由”这个关键词比较容易让人联想到哲学和政治,擅长这一学科或对此感兴趣的学生比较容易写出深刻性。
【写作内容】的思考,他关注的必定不仅仅是自己,而是更多的导向外界生活。
包括他者的生活、包括生命的思考、包括社会的思考,所以这个材料需要学生较多的积累进行写作方能成就一篇大气之作、深刻之作。
比较容易联想到卢梭的“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自由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绝对的不自由。
可以联想到法律。
自由和民主不是百无禁忌,必须在规则下有序进行。
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度过人生的道路和方式,但我们也必须经历生老病死。
【趋势分析】【2011年上海高考】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2012年上海高考】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
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2013年上海高考】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不尽相同。
【2014年上海高考】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综合前几年的题目来看,近几年的高考材料作文均为思辨类作文。
且在思想上有一定的深度。
考生们不仅要联系自身反观当下,似乎还需要对一些哲理有一定的体会和思考。
上海作文以09年为一个标志性转折。
那年是说郑板桥的事例,结果造成一定审题的障碍,考生感觉困难重重。
因此10年作文是一个反弹,是这几年来最简单的一个材料。
材料中的两个事例的指向性是同一的,考生无需考察两个事例的区别,所谓两个事例,就是一个事例,不过,命题者是把发展观放到全球视野下进行考察而已。
11年的作文,就有了一定变化,他的思辨性变强了,给出了两个意思相反的句子,要求学生深入思考。
而12年的作文题,可以说是真正成熟的上海作文,其地域特色、思辨特色、清新风格就此形成。
微光,需要进行思辨考虑,需要考生由自己及别人、由内而外的进行思考,不仅要考虑到自己,还要考虑到别人。
材料中隐含的条件也比较多,比如放弃自己身上微光的原因是“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这个是我们写作时要必须考虑进去的。
也就是说,材料在开放之外,内含的限定性条件增多。
那么13年的作文是这个延续,体现的就是这个思路,重要的事情以及更重要的事情,进行思辨思考,结合自身以及社会。
所以,上海作文的稳定就在这两年体现的特别明显:自我和社会联系,思辨性突出,观察自我以及思考社会,我对自己的关注就是对社会个体的关注,我不仅仅属于我自己,我还是社会的一员。
题材贴近生活,关注社会是上海高考作文坚持的命题思想。
所以学生要善于由“内”而“外”,以自身的考察为入口,以社会的思考为出口,以对身边事实的关照为基础,结合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结论。
因此,明年作文,我们可以预计上海依然会延续这个成熟的作文命题风格,这也是新一届高三作文备考的重点所在。
绝对的沙漠,相对的自由(1)掬一捧灼人的黄沙,踏一方炙热的天地,生命中的瀚海阑干,便如此清晰而真实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我们无路可退,唯有穿越过去。
而此时,一切便如卡夫卡在“自由意志三点式”中所写的,我们因为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而自由,却也因为必须穿越这片沙漠而不自由。
卢梭有言:人生而自由,但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
我们面对的,是绝对的边城荒漠、苦难挫折,我们拥有的,是相对的自由幸福、平等宁和。
从这个意义上看,对渺小的人类而言,似乎一切的努力,终将尽付东流;一切的美好,也会难以为继,只剩下永恒的苦难在短暂的人世中穿透着摄人心魄的回音。
然而,作为一株会思考的苇草,作为一个至少还享有选择如何穿越沙漠的自由和权力的个体,我不相信,不相信沙海面前的我们终将会在对自己”不敢从心所欲”的不信任中停下脚步,拒绝抗争;不相信巴尔扎克那“我粉碎一切障碍”的决心不足以令所谓“绝对”的沙漠有所动摇,更不相信小小的考验和劫难便会让所有人都成了经历牢狱之灾后的王尔德,让曾经“除了才华,我一无所有”的豪迈在颓废中消失殆尽。
诚然,我们不能使绝对存在的人生沙漠凭空消失或易位,但至少,我们可以将相对的自由紧握在手,将真正的责任担负在肩,戴镣铐而舞,最困难,却也最美妙;履沙漠而行,最艰辛,却也最自由。
不可否认,“因为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而自由”听上去是在自欺欺人。
早已因大漠风沙而口干舌燥,焦头烂额的人生旅行者怎么会因为可以在未知中探寻前程、享受不同程度的沙石侵袭而欣然坦然?但事实正是如此。
当苦难和磨砺已成为人生的必修课,直面甚至是笑面它们往往比一味地逃避来得更有气度和力量,也就更有可能指引我们达到因心灵的释然洒脱而自由的境界。
大漠之中,或许我们会同鸠摩罗什一样,凉州观日,竟成晨昏莫辨,望朱成紫,可我们亦能坦然于世:我们的目光,是向上的;态度,是昂扬的;心境,是高人一等的,如此,夫复何求?人,活着,总不可能一路走在安逸之中,没有瀚海阑干作伴,没有堂皇凋零作叹,总会遇见的,是绝对的沙漠;我们,走着,终究是要寻求心灵的自由,扫除飞沙走石连天,涤荡浓云薄雾在胸,定会拥抱的,是相对的自由。
尽情舞蹈,纵使身着镣铐(2)我们生下来就是要穿越沙漠的,作为所谓的“命运之注定”,我们足踝上那层抹不去的黄沙便是这一生注定要担负的镣铐,没有一个人可以永远站在绿洲的浓荫中逃避,因为这黄沙之旅便是人之一生。
或是烫人砂砾磨坏了足踵,或是水袋空瘪,食粮断尽,或是漫漫沙漠中无处可寻觅绿洲踪迹……这千百种生之苦难,我们没有选择的自由。
正如罗蒙诺索夫无法拒绝在污泥中摸打滚爬的童年,正如曼德拉无法拒绝锌皮房里二十七年的逼仄,正如史铁生无法拒绝在“最狂妄的年纪”遭遇病魔,不幸也罢,不公也罢,这副镣铐是每个人都无法拒绝的“礼物”。
于是有的人因这被剥夺的自由而垂下了头颅:海子把年轻的生命了却成了铁轨上一个潦草的惊叹号,王尔德把满腹的才华埋葬在了无望的牢狱之中,文森特淌血的残耳和绝望的枪声让世人叹惋……他们把死亡和放弃当作了和命运决裂的方式,却不知这等和镣铐拼个鱼死网破是何等愚蠢软弱的选择——他们投身的并非超脱沙漠的自由,而是黑暗无边的束缚。